高中生历史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浅析张家口第二中学赵淑嘉近十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历史却害怕历史课,爱看历史影片、课外读物,却讨厌历史教科书,以至于很多学生“谈史色变”,在高一高二分科考试中历史的平均成绩是最低的,高三文综中历史成绩还是最低的,是教师没有尽最大努力教吗?还是学生没有尽最大努力学?这是一个困扰历史教师多年的问题。
这还要从历史教学的现状说起。
很多家长学生都认为历史在实际生活中不像语文数学外语那样,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历史不过是背,临时抱佛脚可也。
高一甚至从初中开始,大多数学生就立志读理科,数理化学不走基础差的才选文科。
未分科之前的历史课,少有人认真听,分科后,由于等高三再突击的错误认识和语数外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用在历史科上的时间少得不能再少。
虽为文科生,没有几个真正喜欢历史课,只是因为高考才被迫学。
一晃到了高三,才发现欠帐太多,但回忆高一高二所学,真是云里雾里,导致老师一轮复习基本如上新课一般。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学生原因、教师原因、教材原因、历史原因等等,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大气候,但可以在中学历史教学本身即教材和教师教法上去寻找原因,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历史,让选择文科的同学从高一高二开始就打下扎实的基础,为高三复习,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扫平道路。
所以我们要认真寻找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真正的“历史”教的太少中国教科书受中国人的历史观影响,重宏观,重群体,个体生命和历史事件不过是一个个历史符号,或者政治符号,我们能看到的是抽象的数字,粗略而乏味的的事情经过,简单而教条的价值评判,任何事情的表述都是通过一再的漂洗,洗去了喜怒哀乐,洗去了复杂曲折,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多是再苍白再简单不过的文字。
总之,我们教科书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圣者,板着面孔在说教,布道。
当然,教材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处理它使之有利于教学,这是教师的权利。
然而现在我们绝大多数的历史教师没有太多的关注这个问题,更是很少去改变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也只是在教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也是处理教材内容本身,在课堂授课中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没有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把教材教纲考纲当圣旨,不敢有丝毫跨越,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毫无生气,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学生又如何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爱得起来?那结果自然就是造成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历史课兴趣,加深了对历史课的误解,最终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
史实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是贯穿整个历史课堂的主线,没有史实的掌握,一切历史课堂教学都将成为漫无边际的空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个环节来夯学生的史实,有了史实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才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才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才有提高成绩的基础。
二、教师做的太多,学生做的太少我们的历史教师没有一个是不合格的,是没有敬业精神的,是没有责任心的,而就是因为太敬业了,太有责任心了,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想的不够周到,准备的不充分,把教材的知识点梳理得井井有条,框架清晰,体系完整,重点突出,深化挖掘,课堂上原原本本的呈现给学生,学生也是一字不差的记在笔记本上,课后把它背下来就是学习了。
然而,一件历史史实我们可以背下来,那么我们能强求每个人对它的前因后果的看法都一致吗?学生把教师教给的知识体系、框架默写下来了,但这个思维过程学生体验了吗?没有了思维过程,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基础,成绩自然很难提高。
可见,教师成为了学生提高历史成绩的一大障碍,我们爱我们的学生,而不能溺爱,爱他们就放开他们,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多动脑,学生自己能做的我们一定不做,学生还做不到的,我们要鼓励锻炼他们自己做,俗话说:嚼别人吃过的镆不香。
其实是不但不香,营养成份已被消化吸收了,吃了也没有意义了。
三、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质疑,最能调动人思索、读书、学习的积极性,质疑,也最能让教育者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现在的历史课堂却忽视了对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这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教学基本停留在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让学生记住是什么,甚至拘泥于教材,以本为本,要求学生背诵史实,死记结论。
布置作业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根据学生的思考做出创造性的评判,而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念给学生或印发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历史是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的,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历史的真相被掩盖了,历史结论是某些人对史实的认识和解读,更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如果我们不去质疑,不引导学生质疑,那么学生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会觉得事情都已经有定论了,我们还学它有什么用?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成绩能提高吗?所以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创设氛围让学生敢问,提供时间让学生能问,培养兴趣让学生愿问,给予方法让学生善问,如此我们还怕学生不爱历史课,成绩不理想吗?四、缺乏对新的史学观点渗透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在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活动中,史学观念的培训一直是被忽视和冷落的。
以历史教学论和课程论专家为主的培训团队和推进团队,不论是在培训实践还是理论撰述中,都是集中于课程理念和教学理论方面,也很少涉及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
虽然我们使用的是新教材,但体现的还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
因此无论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
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能否更新史学观念,吸纳新的学术成果,提升史学理论素养,已成为影响新课程进展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教师应正视自身差距,提高学习史学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力保障。
五、缺乏教学反馈历史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
历史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如课堂提问、探究活动、课堂评价以及学生在听课时的面部表情变化、课后作业等,这些都是教师获得课堂反馈的有效途径。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堂的反馈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历史教学的课堂容量大、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不到位等种种因素,大多数历史教师提问较少,课堂讨论更少,加上中国高中教育的现状之一——班容量大,教师也很难去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这样一来历史教师无法准确调控课堂,也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六、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包括心理差异的分析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兴趣、态度不同,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
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事业上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们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例如有些学生思考问题细致而有的却较粗心;有些学生思考不积极,经常回避那些比较用脑的问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有些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有的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逻辑思维等。
而现在历史课堂的现实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是很欠缺的,这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尤其是历史课在社会、家长、学生的眼里就是副科,历史教师自然也就把自己和自己所教学科当成了副科,认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那是语数外大科的事,只管教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但事实上如果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作差异性的分析,并设计相应的对策,一节课下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收获,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七、缺乏对学生其他学科中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分析历史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
”历史教学的现实情况是历史课就讲“历史”,殊不知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一门科学,学好历史必须不断的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但我们的学生从高一入学,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初中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都是不同的,也就是他们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不去调查这种情况,而是“平等对待”,那么那些背景知识少的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跟不上历史教学的速度了,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惰性,甚至厌学,更不用说提高成绩了。
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帮助他们不断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可以布置学生从语文等学科中收集有关诗歌,充分利用他们平时在语文学习或一些影视作品中接触到的知识,帮助学习历史。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会接触到很多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以外的知识准备情况,越是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找到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开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把教学的切入点定在合适的位置,设计出“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那才能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八、教师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价值还记得上大学时,有一位教古代史的老教授一个月下来我们还没有听到他讲的真正的“历史”,而一直在讲《绪论》——学习历史的意义,当时我们非常不理解,觉得人老了也絮叨,浪费时间。
一直到工作十年后才感受到,在学习历史之前,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啊,多了解历史,我们看待事情的眼光会更加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处理问题的方法会更多更便捷。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不懂历史,就难以解释现在,预示未来的发展。
历史毕竟无法在短期内带来任何的物质的成果,也没有人能够从历史上获得直接的行为指导,所以理解学习历史的价值,也就变成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历史教师因此没有跟学生谈及这个问题,结果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