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技巧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较之词汇、语法、阅读教学仍属薄弱环节。
除了语音基础知识、听力技巧以及学生的心理因素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听力好坏的重要因素。
一堂好的听力课,应该是一个以传授技能为主的过程,一个融讲解与测试于一体的过程,一个听与说、读、写相结合的过程。
其学习形式不只是单一的老师放音、学生听音之后对答案,其教学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找出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把听力技能的训练与读、说、写等各项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地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一、听力训练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1.只听不讲。
这里的讲是指教师的讲解,即必要的指导。
有时因课时紧、赶进度,听力训练走过场,只是放录音,然后核对答案,在学生疑问之处不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的听力很难有很大突破。
听前应有个准备阶段,教师应介绍相关背景知识,激活有关听力材料的非语言信息,或传授一定的听力技巧。
听后应了解学生的听力情况,并加以点拨。
此外,还应作必要的总结。
2.只听不说。
在平时听力训练中往往急功近利,为练习而练习,仅仅得出答案,选对a、b、c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因为学生往往只关注与题目有关的部分,没有认真听其他内容。
所以,让学生在听力训练中也要开口说,将听说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能力。
说主要指学生听了某篇对话
或短文后,再用自己的话将短文大意用英语复述出来,或将某些句子背诵出来。
它是培养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说得出”的一种综合性训练方法。
这种形式的训练应从学生学习英语课文时开始。
在训练过程中,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复述或回答问题,也可让学生听录音后,以口述形式改写短文。
当然,必要时也要进行个别词句翻译。
3.每词必究。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遇到生词,一直想回忆或猜测其意,结果影响了心情,甚至影响了整篇的理解。
在正常口语中,包含大量的冗余现象(redundancy),错过个别单词(关键词除外)不一定影响整体意义的理解,大多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其意义。
因为听辨语音要经过“合成——分析”的过程,到了听辨连续性语音时,所合成、分析的语音单位会扩大到句子结构的听辨,所以不必一定弄清每音、每词。
遇到生词或漏词,要懂得跳过去,继续捕捉下面的信息,否则会因跟不上语速而漏听。
二、听说结合,循序渐进,进行听力教学训练
“听力”就是一种迅速正确的辨音解意,理解语义并对听到的信息作出迅速反应能力。
因此,听力教学一定要从基础的语音入手,逐步过渡到单词短语、句子、对话和语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向学生发出指令。
开始可以用手势、动作,也可以英汉并用,待学生理解后,就多讲英语。
要以正常的速度,包括语调、停顿、缩略语等在内,将其应用在教学的各个步骤中。
在口头活动中,让学生用心听也很重要。
因此教师在呈现和操练新的语言
的时候,应让学生多听并注意发音。
进行听力训练时,要求学生保持安静,先让学生仔细地听,把新的语言材料重复说几遍,然后让他们多听,再模仿练习。
让学生多听对话、阅读课文录音、教材录音以及配套的听力训练。
尽可能多的进行听写,这样长期坚持听答和模仿训练,并使用准确的、简单易懂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无形中可以大大提高听力能力和教学效果。
三、重视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语音是根植于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语言也无时无刻地反映出文化对其的深远影响。
所以,在英语语言学习方面,学生同样也要学习有关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课本上出现的和文化背景有关的课文。
如圣诞树、感恩节、中英文姓名之间的差异等,要进行更详细的介绍和补充,使学生对基本的文化背景、异国风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此外,教师还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到教室,他们有各自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因素是实现主客观交流和辨认语句、重构意义的必要条件。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辨明异同,新知识才能为学生掌握、内化。
所以,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激活学生的与听力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
四、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
1.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语音、语法、语速和词汇都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音部分又包括了弱读、连读和句子重读。
其次,教师要使用正确的语速英语进行
教学,让学生适应。
2.课外辅导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大声朗读英语,听英语课文,感受纯正的原汁原味的英语,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
(责任编辑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