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一: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第一单元速算与巧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补数。

2. 掌握巧算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第一课时:加法中的巧算1.什么叫“补数”?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2+8=10,4+6=10,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22+78=100,44+56=100,55+45=100,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87655→12345,?46802→53198,87362→12638,?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①36+87+64解:①式=(36+64)+87=100+87=187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①188+873 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200+861=10614、练习(1) 99+136+101(2) 1361+972+639+28(3) 548+996(4) 9898+2035、小结第二课时减法中的巧算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

例1 、300-73-27解:式=?300-(73+27)=300-100=200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2 ①?4723-(723+189)解:①式=4723-723-189=4000-189=38113.利用“补数”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变整,再运算(注意把多加的数再减去,把多减的数再加上)。

例 3 ①506-397②323-189解:①式=500+6-400+3(把多减的3再加上)=109②式=323-200+11(把多减的11再加上)=123+11=1344、练习(1)1000-90-80-20-10(2)2356-159-256(3)467+997(4)987-178-222-3905、小结第三课时加减混合式的巧算1.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要改变,“+”变“-”,“-”变“+”,即:a+(b+c+d)=a+b+c+da-(b+c+d)=a-b-c-da-(b-c)=a-b+c例1 ①100+(10+20+30)解:式=100+10+20+30=160例2 计算下面各题:①100+10+20+30解:式=100+(10+20+30)=100+60=1602.带符号“搬家”例3 计算325+46-125+54解:原式=325-125+46+54=(325-125)+(46+54)=200+100=300注意: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是这个数的符号.如+46,325前面虽然没有符号,应看作是+325。

3.两个数相同而符号相反的数可以直接“抵消”掉例4 计算9+2-9+3解:原式=9-9+2+3=54.找“基准数”法 -125,+54.而几个比较接近于某一整数的数相加时,选这个整数为“基准数”。

例5 计算78+76+83+82+77+80+79+85=6405、练习(1) 100-(10+20+3o)(2) 100-(30-10)(3) 100-10-20-30(4) 100-30+10(5) 172+64-72+26(6)49+37-49+126(7) 49+52+53+47+48+54+50+466、小结第四课时乘法巧算1、【详解】相乘的两个数都是两位数,且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之和正好是10,这就可以运用头同尾合十的巧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篇二: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第 1 课数学伴我们成长教学内容教科书p.1——p.3的内容:数学伴我们成长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教师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三、导学45练习设计课堂基础练习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c a b答案:a与b;c与d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答案:315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课后延伸练习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①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答案:①乘;②倍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1234 5 6 7 8 9 =100 答案:123-(45+67-89)=100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答案: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答案:能力提高训练1、一个长方形,长19cm,宽18cm,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小正方形,那么这些小正方形最少有多少个?如何分割?答案:7个,边长从大到小依次为11、8、7、5、32、在操场上,小华遇到小冯,交谈中顺便问道:“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小冯说:“如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能变两个,然后再来这么多学11生的,再加上班上学生的,最后连你也算过去,就该有100个了.”那么小44冯班上有多少学生?答案:36第2 课人类离不开数学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2.人类离不开数学教学目标1.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发展应用意识。

预习。

教学过程【篇三: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一、课程背景在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只重视“纯数学”类型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海式”的灌输和训练,使数学作为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被忽视。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育者就应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我们遵循我国实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结合本校“学生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我们特开设此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

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内涵,并能把它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二、课程标准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型课程,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以数学为主要工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新数学提出的四个目的(实用的目的、公民的目的、职业的目的、文化的目的)融为一体,让受教育者“学大众化的数学”。

其具体目标为:1.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2.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身边事物3.知道有关的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4.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知识,形成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即有一定的建模意识,建模的心理品质,建模能力和建模知识结构)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本课程拟在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开设,计划两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包括课堂学习、社会调查和建模实践。

其中初一年级的重点是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初二、初三年级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主。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七年级)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培养第一讲:数学party(1课时第二讲: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1课时)第三讲:队列操练中的数学第四讲:立方体的影子第五讲: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第六讲:股市中的数学第七讲:7.打折销售第八讲: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第九讲:七巧板第十讲:瓷砖的铺设第十一讲:生活中的轴对称第十二讲:三阶幻方第十三讲:对平均数等数说三道四第十四讲:心率与年龄第十五讲:学习习惯巧测试第十六讲:文学中的数学游戏第二阶段(初二年级)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的培养第一讲:几何就在你身边第二讲:巧用数学看现实第三讲:商品调价中的问题第四讲:九树十行问题第五讲: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测内径、平分角的仪器)第六讲:勾股定理的应用第七讲:分式方程的应用第八讲:趣味数学题,数学典故第九讲:黄金分割的应用第十讲:设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案第十一讲:高建筑物的高度的测量方法第三阶段(初三年级)(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2课时)(5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一讲:一元二次方程及分式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建模)(3课时)第二讲: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最优化问题)(3课时)第三讲:解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不能达到顶部或底部的物体的高(2课时)第四讲: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2课时)第五讲:镶嵌(2课时)第六讲:数学综合题(4课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实践为主线”。

课程的每一章节都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标。

基本教学模式为初一以活动形式为主,初二、初三以教师的建模示例和学生的建模实践为主要形式。

同时本课程的教与学应以课堂之外为素材和学习场所进行社会调查和数学建模的实践,并组织数学建模兴趣小组参加各种形式的应用数学类竞赛等。

五、实施措施:1、组建兴趣班,配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

2、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

3、上实验研讨课,课题组内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4、学习课改理论、方法,动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