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王来平定兴县幼儿园摘要:学前儿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与年龄相符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其品德形成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日常渗透、儿歌引导、随机教育等途径从行动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强化有利于巩固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有助于幼儿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结合,从而保证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与一贯性。
我们可以通过行为评价巩固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品质形成。
家长、教师以身作则、躬行正道,注重无言之教,家园合力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为幼儿终身奠基。
关键词:心理健康 习惯 行动入手 无言之教 家园共育在百度上,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健康教育教材上通俗点的解释是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的完好状态。
一般认为,学前儿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与年龄相符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其品德形成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由于生理年龄、心理特征和学龄的特征,正处于幼儿道德发展的黄金期,是我们实施道德教育最有效的启蒙时期。
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好儿童、好孩子”时期。
这一阶段具备形成良好习惯的条件。
一方面,由于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而孩子从出生时就有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这就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各方面稳定的行为习惯。
由于此时还没有太多不良的习惯,这就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了不必要的阻力。
另外,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行为习惯更为稳固,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从行动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时期幼儿接受道德观念、学习道德经验是以服从“权威”的外部控制的机制完成的。
幼儿的道德行为处于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期及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幼儿什么时候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是需要成人予以指导的,及时给予了怎样做的指点,正适应了孩子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同时他也就渐渐地、自然地养成了好的行为、好的习惯。
过去我们都习惯于让孩子经过认知,注入情感,再养成孩子的行为习惯,这样的一个过程属于养成行为习惯的一个规律、一个过程,但对孩子来讲,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比知道“怎样做”更有难度而且效果还不会太理想。
实践中,我们从行动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日常渗透。
在习惯地培养中,我们一直采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日常生活渗透法。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
如晨间接待设礼仪小明星,幼儿轮流值日,幼儿很好地掌握了日常礼貌用语。
午餐时培养幼儿不掉、不撒、不剩饭菜的习惯,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尊重成人的劳动。
上下楼梯时,教育幼儿守秩序,不推不挤,礼让他人。
在我园幼儿的盥洗室贴有图文并茂的洗手步骤示意图,不仅利用培养幼儿的洗手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等品质。
2、儿歌引导。
儿歌和童谣简短、压韵、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有的时候长篇大论的说教也许不起作用,生动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或者童谣小孩子却很乐于接受,成人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巧妙利用童谣对孩子进行提醒、启发及教育。
我园教师积极创编儿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值日生》:太阳公公起得早,宝宝早就穿戴好。
今天我是值日生,争分夺秒不迟到。
先把地面扫干净,再把椅子摆放好;衣服鞋子摆整齐,再给花儿把水浇。
老师对我微微笑,夸我是个好宝宝。
《爱护小树苗》:园里一排小树苗,棵棵栽得一般高。
小树苗,嫩又小,摇一摇,就摔倒。
小朋友们爱树苗,你不碰,他不摇。
挂上一张小纸条:人人爱护小树苗。
《吃饭》:白米饭,香又香,叔叔阿姨做饭忙。
端起小碗来比赛,不掉米粒不撒汤。
不挑食,不剩饭,小桌干净亮光光。
摸摸自己的小嘴巴,没有“洞洞”我真棒!《讲卫生》:夏天到,知了叫,小小汗珠身上跑。
勤换衣,勤洗澡,小小蚊虫不叮咬。
讲究卫生要记牢,大家都是乖宝宝。
《走楼梯》:小台阶,一级级,上下楼梯按秩序,小朋友们靠右行,你不推来我不挤,一步一步上下楼,安安静静真整齐。
3、随机教育。
实践中不放过每一个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
如:老师领幼儿拿吸铁石去玩沙,吸铁石不能满足每名幼儿的需要。
幼儿对该活动都很感兴趣,都想玩时间长些,杨杨和静月两个小朋友为吸铁石发生争执,老师及时给予语言提示,启发幼儿做出谦让行为,轮流玩。
如:室外游戏玩沙包,小民和小伦同时去拿一个沙包,两人都缩回手,说:“你先玩。
”老师及时肯定他们的行为,并教给他们合作玩的方法。
当幼儿喊老师帮他穿鞋时,老师不是给予包办代替,而是教给他正确穿鞋的方法,帮助他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
二、通过行为评价巩固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具有情绪易感性、表情外显性、行为模仿性特征,他们的道德认识及道德情感都处在他律阶段。
为此,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强化有利于巩固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有助于幼儿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结合,从而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稳定性与一贯性。
2002年上半年,我园开展了“国旗下我长大”活动,在每周一的的升旗仪式上表扬每班上周表现好的幼儿,讲卫生、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爱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有进步的小朋友会得到一个小贴纸,得到表扬的孩子非常开心,也激励其他没有受到表扬的孩子向被表扬的孩子学习。
那段时间,孩子们在各方面出现了争上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老师反映孩子比原先好管理了,家长说孩子比以前更爱上幼儿园了。
孩子们非常盼着升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升旗?”至2004年,我园这一活动进一步完善,以“国旗下我长大”为主题开展“八小”大擂台评比活动。
“八小”为:环境保护小卫士、助人为乐小雷锋、热爱劳动小能手、无私奉献小标兵、拾金不昧小模范、遵守纪律的先锋、爱学会学小博士、文明礼貌小明星。
我们采取家园沟通、幼儿自评、幼儿互评的方式评出每周的小标兵、小擂主,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表扬各班的“八小”标兵及“八小”擂主。
荣获“八小”擂主的幼儿有机会在国旗下当众发言,表露心声。
我们利用集体舆论的影响力来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
让可贵的品质成为同伴评价和认可的对象,激起同伴为该幼儿的进步感到欣喜的情感,让被关注的孩子在同伴的舆论中感受到一种喜悦和莫大的成就感,他进而强化这种品质,并形成一种道德意识。
此时此刻也是其他孩子反思和内化道德意识的过程。
幼儿期的孩子都有一种攀比、自我表现的欲望,尤其是和自己整日相处的同伴。
事实上我们这样做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唤醒其他孩子的自觉意识,以一种具体形象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激发幼儿在这方面的上进心和进取意识,将一个孩子身上的自觉意识转变为幼儿集体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全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家园合力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稳定性与一贯性幼儿园和家庭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来说,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好幼儿既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
而幼儿园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取决于家庭能否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幼儿。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了解幼儿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指导家长的教育,常有教师抱怨,幼儿在园养成的习惯,一过假日就得重来,这里面固然有家长的因素,但主要问题还是教师和家长缺乏沟通。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自觉的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1、做好教育宣传我园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辅导,严格考核和奖励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每周五为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教师与幼儿做好沟通,增加良好习惯培养的透明度;每月召开一次家长会,进行习惯养成汇报;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委员会议,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每年两次大型亲子活动,家家户户体验到了亲情的温馨与快乐,意识到了与孩子共同游戏的教育内涵。
我园双月出版一期《家园共育导报》,设有家教信箱、家园面对面、家长育儿经验谈、每期话题等栏目。
大家评价我园的《家园共育导报》是家园共育的活教材,亲子活动是增进亲情的真体验。
我们不定期家访,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新的养育观念的宣传与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科学育儿观,使家长逐步了解正确的培养教育目标。
此外,我们通过幼儿园的宣传橱窗、保健宣传栏、各班的家长园地、《幼儿成长纪念册》、家长接送孩子时间、小喇叭广播台、幼儿园网站、幼儿园博客、幼儿园QQ群等途径积极为家长提供卫生保健、心理健康、科学育儿知识咨询,通过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家长的有利资源,争取更多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将培养幼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及具体做法,从幼儿园推及家庭和社区,点面结合,有效的发挥幼儿园的实际教育功效。
2、注重无言之教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教师与家长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
我们知道,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模仿学习阶段,我们的老教育家陈鹤琴讲过,孩子心理特点之一是好模仿。
面对非常好模仿的孩子,成人的言行举止被他模仿着,所以正人先正己,先要把自己做正、做检点。
要求幼儿有礼貌,当幼儿主动向老师问好时,老师应给予积极的回应,而不是置之不理;家长要求孩子不要乱翻东西,首先自己就要有好的习惯。
我们很多著名的学者在他们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都叫做无言之教,钱钟书,是我们中国一位伟大的学者。
他用无言之教教育他的孩子,怎么体现呢?她女儿在学习读书有困难的时候,钱钟书让她去查工具书,而不是告诉她答案,给你一个线索你自己去求答案去,这样极大的帮助了她的女儿,后来她的女儿在英国进修学习的时候,就靠她的父亲给她的办法她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3、家园共育,保证一致性与长期性相结合我们所言的一致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班上的几位老师要协调观点,一致要求,否则出现今天幼儿争抢玩具受教育,明天换了老师,对类似的事或漠然置之,或随意呵斥,同样的事不同的结果,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