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成都理工大学北校区教六楼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报告编写人:许世强
学号:201101060220
指导老师:秦岩宾
目录
-、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3)
三、沉降观测方案 (3)
(一).......................................................... 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3)
(二)........................................ 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5
(三)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6)
(四).......................................... 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8
(五).................................................... 施测方法8
四、沉降观测应提交的资料 (9)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工程概况:
第六教学楼位于成都理工大学主校区,北面依靠东风渠,南临砚湖,
西靠第二教学楼,东至理工南苑教职工宿舍。

是学校建筑面积最大,楼层最高,教学设施最完善的教学楼。

其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

主体分为A B、C三个部分。

其中A B两栋教学楼为6层,C座共11层。

现因需要对其进行沉降变形观测,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1、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
4、成都理工大学北校区六号教学楼1:500平面设计图
5、六号教学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
三、沉降观测方案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1)、观测精度
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
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兰±0.3石口叩(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兰±0.5/7 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兰±i.o7n mm (n为测站数),最大不
超过乞15、n mm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w 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w 50m
前后视视距差:w 1.0m;
视距累积差w 3.0m;
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
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
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
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1)参照设计图纸;
(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工程的特点,教六楼共布设了26个沉降观测点(如下图)。

另外,需在建筑物附近较隐蔽且土层较稳定的地方设置不少于3个
永久性的基准点,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判断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50米外的坚固地方,本次采用独立高程系统。

根据教六楼的建筑物的现状结构特点,可确定观测顺序如下:J3T J2T J1
T J3T 1宀2宀3宀4宀5宀6宀7宀8宀9宀10宀11宀12宀13宀14宀15宀
16宀17宀18—19T 20T 21 T 22T 23T 24T 25T 26—J1。

(三)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1、观测仪器:DS05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或同等精度水准仪和设备。

2、首次观测时,应观测二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3、精密水准仪应符合相应技术参数,尤其是i角的检验,校正,i角不大于
4秒,在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定,保证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参数均能满足观测要求。

4、每次观测应尽量做到仪器、标尺、测站、线路、观测人员五固定。

5、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视线长度宜为20~30m比一般精密水准测量所固定50m 短,视线高度不宜地域0.3m。

6、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 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
B. 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小时内;
C. 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 气温突变时;
E. 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7、测站要求
视线长度w 50米、前后视距差w 1.0米、前后视距累积差w 3.0米、视线高度(下丝读数)> 0.5米。

&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
(1). 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A. 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B. 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C. 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D. 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2). 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A. 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B. 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C. 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D. 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返测时,奇、偶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测站相同。

9、测站观测限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w 3.0毫米、基辅分划读数差w 0.4毫米、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w 0.6毫米(说明:由于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严格,本次测量各项要求均按二等水准规范执行)。

当观测监测点时,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须为偶数站。

10、观测人员要了解工程现场既有建筑物和设施现状,了解观测对象的结构特
点,参与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工作。

这些有利于更好地确定观测顺序、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及异常情况的分析和处理。

11、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精度准确性,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
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分析或核测,同时应及时向现场监理及业主代表汇报。

12、提供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的成果报告。

(四)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1、基准点应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作为永久
性基准点,并作醒目警示。

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施工材料堆场、施工材料运输线路、水坑以及施工机械等,本次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50米外的坚固地方,经分析,该区域地基已属稳定。

2、在每次观测前均应检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发现高程变异超过允许精度立即采
取处理措施。

如观测期间测区发生土体移动、地面或建筑物明显沉降等外界强烈因素时,亦应及时进行检验,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

3、按设计要求的沉降观测点位置,在建筑物底板及首层完成后进行埋设。

4、在观测期间对观测点要严加保护,发现变形、损坏或其它因素影响,要立即采
取处理措施。

5、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
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6、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建筑物变形、地面沉降及其它有关异
常情况。

7、施测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水准仪和标尺,发现异常应及时校正。

&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五)施测方法
(1)基准点联测: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
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2)沉降观测:布设环形闭合网,尽量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计算环线闭合差并根据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点的高程。

同一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间的高程差,即为该点本次观测的沉降量。

四、沉降观测应提交的资料
1、沉降观测(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2、沉降观测成果表;
3、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及基准点图;
4、沉降量(s)、地基荷载(p)、延续时间(t),即p-t-s三者的关系曲线图;
5、v-t-s (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测绘二班测量队
2014年12月13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