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湖泊水污染————————————————————————————————作者:————————————————————————————————日期:浅谈中国湖泊水污染一、中国主要湖泊中国湖泊众多,统计显示,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湖有130多个;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人工湖(水库)。
这些湖泊由于含盐量不同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
中国的大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上。
江西省北部、长江南面的鄱阳湖是最大的淡水湖,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是最大的咸水湖。
二、中国湖泊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湖泊是重要的可多功能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大湖泊还具有较高的灌溉、防洪、航运、养殖等功能,对调节气候有重要作用。
可见,湖泊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台理利用湖泊资源,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湖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所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中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着七大问题:泥沙淤积、水面退缩、沼泽化、盐化、富营养化、酸化和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
其中泥沙淤积、水面退缩、沼泽化属于生态的范畴,而盐化(重金属化)、富营养化和酸化则为环境污染。
其中湖泊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底泥作为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泊水体环境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一方面,底泥可以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降低水质污染程度,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污染物会重新释放出来,影响上覆水体的水质;另一方面,底泥又是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其中的污染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地对水生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过生物富集、食物链放大等过程进一步影响陆地生物和人类。
底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是我国水环境研究人员最早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湖泊底泥重金属含量主要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湖泊名称 所在省(区) 水面面积(平方公里) 湖面海拔(米) 蓄水量(亿立方米) 湖水最深(米)湖水性质青海湖 青海 4535 3196 854.4 28.7 咸鄱阳湖 江西 3583 21 248.9 16 淡洞庭湖 湖南 2740 33.5 178.0 30.8 淡太湖 江苏 2420 3.14 48.7 4.8 淡呼伦湖 内蒙古 2315 545.5 131.3 8 淡洪泽湖 江苏 2069 12.25 33.3 5.5 淡 纳木错 西藏 1940 4718 768.0 35 咸 微山湖 山东 1268 34 25.3 6 淡 博斯腾湖 新疆 1019 1048 99.0 15.7 淡 巢湖 安徽 820 10 36.0 5 淡湖泊Cu Zn Cr Pb Cd Hg Ni32.0 177.4 26.6 0.89 0.42贵州红枫湖云南洱海111.0 127.0 130.0 60.0 0.59 80.0 100.0 157.0 35.0 94.0 5.92 89.0云南外草海云南内草920.0 2208.0 55.0 647.0 164.85 466.0海22.0 64.4 51.7 28.7 <0.5 0.03江西潘阳湖浙江西湖20.6 88.6 68.5 0.43 1.50湖北东湖53.0 240.0 45.0 2.6338.7 132.0 111.0 60.1 0.28 37.7江苏阳澄湖江苏太湖97.5 223.1 96.2 72.5 0.49 0.09 40.320.1 70.6 31.7 13.3 0.90 30.3江苏梅梁湖安徽巢湖52.8 43.0 0.46 0.24南京玄武56.6 592.3 73.8 36.9 0.27 1.77 52.1湖山东月湖13.1 17.3 36.1 6.7 0.1538.9 89.6 54.5 19.1 0.09 40.3山东南四湖河北白洋32.2 121.2 55.7 6.89淀12.0 153.6 104.0 26.0北京未名湖北京昆明66.5 28.7 1.90 0.06湖长春南湖27.8 239.7 15.8 0.5929.3 196.0 35.7 50.0 2.00 20.0吉林长白湖137.3 224.1 85.6 34.3 0.82 2.10 101.2吉林松花湖22.4 84.6 82.8 12.1 0.48 0.11 39..3黑龙江镜泊湖这些湖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从平均值分析,可以看出,滇池中Cu、Zn、Pb、Cd和Ni的浓度在这些湖泊中是最高的,分别为:920,2208,647,164.8和466mg/kg,底泥中Cr的最高浓度出现在洱海,为130mg/kg,Hg的最高浓度出现在松花江,为2.10mg/kg,As的最高浓度出现在太湖,为21.4mg/kg。
Cu、Zn、Cr、Pb、Cd、Hg、Ni和As的最低浓度分别出现在北京未名湖12.0mg/kg、山东月湖l7.3mg/kg、吉林长白湖35.7mg/kg、山东月湖6.7mg/kg、山东月湖0.15mg/kg、江西鄱阳湖0.03mg/kg、吉林长白湖20.0mg/kg、黑龙江镜泊湖7_3mg/kg。
由此可以看出,滇池、太湖、松花湖底泥重金属含量较高,污染较严重,而月湖、长白湖、镜泊湖和鄱阳湖底泥某种重金属含量较低,尤其是月湖,3种重金属元素浓度均为最低值。
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一方面是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有很大差异,底泥中浓度最大值为重金属Zn,其最高浓度2208mg/kg;浓度最低的Hg,其最小浓度为0.01mg/kg,两者差值高达2000mg/kg之多。
另一方面,同一种重金属在不同湖泊底泥中的差值也很大:差值最大的重金属为Zn,其浓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206.4mg/kg;相差倍数最多的是Hg的浓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609倍。
可见,由于湖泊所在区域不同决定了湖泊及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所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有较大差异。
2、重金属污染的相关事件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富山骨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水和稻米而中毒,死亡100多人。
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以上的事件都是重金属污染是资源造成的,可见防止水资源被重金属污染是至关重要的。
三、水污染治理国内现有工作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流域、湖泊、河流、城市水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在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引入环境容量概念,并开展了环境容量科技攻关研究,在环境容量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实行了目标总量控制制度,COD和氨氮先后于“九五”和“十五”期间被列入目标总量控制考核目标;“九五”和“十五”期间编制了“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水环境功能区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试行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为流域水污染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全国已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国家、省级环境监测站和部分发达城市环境监测站具备了常规监测、有机物监测及应对一般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水环境监测网络,为水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三河三湖”以及相关重点流域开展了流域水污染控制综合管理和水环境监控方面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流域水环境质量模拟、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总量分配、水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和行业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第一阶段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我国已在太湖、巢湖、滇池、武汉东湖、洱海开展了湖泊富营养化研究,在富营养化调查、面源污染控制、湖滨带生态修复和水华控制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十五”期间,在太湖与滇池开展了重污染水域的生态重建与环保疏浚技术、水源地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水网地区湖泊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以及水体控藻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并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深入研究长江流域独特的浅水湖群背景下入湖生源要素受地球表层特征、气象因子、生物过程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四方面动力的驱动,在流域、湖盆和水生生物三个层次的循环及其失衡机理,研究蓝藻水华的生消动力学、水生植被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稳态转换作用和湖泊-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特征与管理。
3、在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具备了一定研究基础“七五”开始,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开展了河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指导地方政府实施了多条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
“十五”期间,全国许多单位开展了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示范工程。
但是,实施的工程规模较小,没有开展综合整治,水质改善不明显。
只有以河流为载体,统筹流域内各行政区的水污染治理,做到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才能实现河流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促使流域整体水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4、在水污染治理技术与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具备了较好的研究基础针对我国水污染的严峻现实,国家在“十五”期间就水污染控制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
针对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了湖泊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进行了工程示范;针对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和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开展了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技术研究。
这些研究方向对本专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本专项的开展具有更明显的针对性。
该重大专项围绕突出的湖泊、城市水污染等问题,强调技术的系统集成、工程规模的应用示范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开发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污染治理集成技术系统和成套设备,探索了以科技为先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水污染治理新机制,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研究与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自主创新体系。
“十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对污水处理新工艺,脱氮除磷新理论、新方法,污泥处理资源化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资助研究,对城市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突破。
许多城市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积累了一批技术和一定的经验,在高效率、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也开发出了一些实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设备。
四、湖泊污染治理市场大小和目标市场1、市场大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中,干涸面积4326平方公里,萎缩减少面积9570平方公里,减少蓄水量516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