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层次分析结果表

层次分析结果表


动态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在这方面以加拿大较为领先。加拿大在国
家基准项目中加进了监测土壤质量变化尤其是由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 造成的变化项目,建立了一批基准点。
该监测系统的基准数据组包括农场历史、土壤和地貌描述、土壤的各
种化学、物理、生物学特征等重要土壤指标的测量。测量频率取决于 它们的敏感性,即变化的快慢程度。土壤特性被划分为敏感、中等敏 感、不敏感类。
结果。
从一种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值就可以明显而直观地看出这种土壤的质量状况, 相对质量指数的变化量可以表示土壤质量的升降程度,从而可以定量地评价 土壤质量的变化。
模型法
系统聚类法 :是先将各个评价单元看成是自成一类,并定义样本之 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进而选择距离最小的一对合成一新类, 以后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直至所有 单元都聚为一类为止。
非线性关系线性化
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因子与评价目标之间
的关系可以采用指数函数、多次项、对数等函 数形式。
将非线性关系线性化,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非
线性方程的系数,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因子与
确定因子与评价目标之间的函数关系。
指标分级标准举例
1.地貌类型(权重为0.17),生产能力分值如下:
高 丘 0 . 3
土壤质量GIS方法的一般步骤
1)建立GIS空间数据库和农业属性数据库,使得空间信息与属性信 息具有严密的空间关联特征。 2)构建GIS农业资源评价模型库。模型库针对各类决策问题的模型 进行分类和管理,模型可以实现为类、函数或子程序,也可以实现为
一个完整的程序。
3)利用模型库中方法选择因子和确定其权重,根据因子的影响函数 计算得到因子的影响值。
9 8 7 6 5 4 3 2 1 0 0.3 0.4 0.5 0.6 0.7 0.8 0.9 1
同时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的重要性排序
• • • • • • • • 冬季地下水位 0.05 速效钾 0.06 有效磷 0.06 速效钾 0.06 坡度 0.05 剖面构型 0.05 容重 0.04 水溶性盐总量 0.04
指标分级和指标分值
所谓指标分值是指根据某项诊断指标的级别确定的对农用地质量而
各区域的备选指标
丘陵山区:地貌类型、抗旱(排涝)能力、障碍
因素、耕层厚度、冬季地下水位、容重、剖面构 型、有机质、耕层质地、阳离子交换量、pH、地
表砾石度、速效钾、有效磷、水溶性盐总量、坡
度。
可能需要考虑的指标:土壤侵蚀程度
(丘陵山区,耕地质量变化大,需要考虑的指标
应较多)
建议
• 在省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去除一些 意义不大的指标(如变化不大,不存 在问题的指标),缩减指标数; • 对权重进行调整(保证权重总值为1); • 设计几成方案,最后通过验证确认最 佳方案。
水网平原区/河谷平原区:地貌类型、抗旱
(排涝)能力、障碍因素、耕层厚度、冬
季地下水位、容重、剖面构型、有机质、
耕层质地、阳离子交换量、 pH 、地表砾石
度、速效钾、有效磷、水溶性盐总量(蔬
菜种植面积较大时需要考虑)、坡度。
各区域的备选指标
滨海平原区:地貌类型、抗旱(排涝)能
力、障碍因素、耕层厚度、冬季地下水位、 容重、剖面构型、有机质、耕层质地、阳 离子交换量、pH、地表砾石度、速效钾、 有效磷、水溶性盐总量、坡度。
价指标分级的制定方法


一般有以下方法:
(1)引用已有资料的分级标准;如养分、土层厚度、坡 度分级。 (2)定性指标定量化:先将定性指标根据对质量影响程 度进行有序排列,然后赋予数值。(如质地) (3)根据相关曲线或利用数学中的隶属函数确定,划分 指标范围。往往可根据曲线的拐点作为分界点。
土壤相对指数;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内罗梅公式 。
指数和法
将土壤质量评价细化为若干个特定的土壤质量元素的评 价,确定权重,进行乘法计算。 指数和法简单易行,是当前土壤资源评价中常用的方法。
这个方法等级划分主观任意性较大,忽视土壤各参评因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某一因子受到很强烈的限制时,会严重影响这一评价
层次分析结果表
准则层B 指标C 土壤养分B1 0.0615 理化性状B2 0.2350 剖面组成B3 0.1697 立地条件B4 0.3379 土壤管理B5 0.1959 ∑CiAi
有效锌C1
0.0893
0.0055
速效钾C2
0.5870
0.0361
有效磷C3
0.3238
0.0199
PHC4
0.0836
水 网 平 原 1 . 0
滨 海 平 原 0 . 8
河 谷 平 原 0 . 7
低 丘 0 . 5
12、有机质(mg/kg)(权重为0.07),生产能力分值如下: 10-20 0.5 20-30 0.8 30-40 0.9 >40 1.0
≤10 0.3
各指标的获取方式途径
野外调查、农户访问和田间测定的指标:地貌类
类型)。 质地:可从土壤普查资料获取(但必须搞清楚土壤类 型)。 阳离子交换量:可从土壤普查资料获取(但必须搞清楚 土壤类型)。 地表砾石度:可从土壤普查资料获取(但必须搞清楚土壤 类型)。真的没有办法时,也可从质地中提取一些信息。
一般情况下,质地越轻,砾石也高。砾石度在土壤名称
中也能体现。
各区域的备选指标
型、抗旱能力、排涝能力、障碍因素、耕层厚度、
冬季地下水位、容重、剖面构型;
采样分析的指标:有机质、耕层质地、阳离子交 换量、pH、地表砾石度、速效钾、有效磷、水溶 性盐总量; 从地形图中提取:坡度、地貌类型。
有些指标没有分析如何处理?


剖面构型:可从土壤普查资料获取(但必须搞清楚土壤
4)进行图形叠加,将独立的特征类合为一个新的特征类,得到各个
单元的综合得分。 5)将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划分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出各单元的
等级。
6)专题输出。以图表等可视化的形式输出。
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
由于土壤系统的动态性,对可持续管理的测量应该采用动态评价方法, 利用系统动态学特征测量其可持续性。土壤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土壤质 量是进化还是退化。 为适时监测农业土壤质量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述评


指数法是评价土壤质量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它可以使人们从计算出来的指
数值一目了然地看到土壤质量状况,较为简单方便。 模型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应用GIS评价土壤质量客观且潜力大,对土壤进行时空动态监测以实现土壤 持续经营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它应用于土壤质量的评价中是 可行的,而且是大有发展潜力的。
0.0196
质地C5
0.2835
0.0666
有机质C6
0.6330
0.1488
潜水埋深C7
0.0915
0.0155
回归模型法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一:
Y=b0+b1x1+b2x2+……+bnxm 式中:Y=单位面积产量 Xi=耕地自然属性(参评因素) bi=该属性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解多元回 归方程求得)

定量方法是利用各种数学方法根据量化的土壤属性计算
出土壤质量的“分数”,通常最好的土壤得分最高。
耕地地力质量评价的定量方法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主要采用的是经验判断
指数和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等。 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耕地地力(土壤)质量 评价定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指数法
指数和法(浙江省采用此法) ;
7、耕地地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致的、可被从事土壤研究工
作的科学家们所使用的评价和解释耕地地力质量的方法。 评价耕地地力质量的方法从广义上可分为定性和定量 2种。 定性描述土壤质量的方法较为直观,用看、摸、闻来等 词描述,这也是农民经常采用的方法。选择的指标是可 以容易观察和迅速定性的。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局土壤 质量协会开发了一种定性方法 — 土壤质量卡片设计指导, 具有实际的意义。

乘法模型
IFI=M1× M2× M3……Mn 式中:M1=F1× C1; =F2× C2; ……Mn=Fn ×Cn

乘法与加法结合的模型
IFI=Mj ×∑Fi×Ci (i=1,2,3,……,n-j)
土壤相对指数
首先是假设研究区有一种理想土壤,以其土壤的质量指数为标准,将其他土 壤的质量指数与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relative soil quality index,RSQI)。从而定量地表示所评价土壤的质量与理想土壤质量之间的差 距; 采用这种方法,不管评价者采用什么评价系统,将评价指标划分多少等级, 都可以根据RSQI值进行土壤质量的比较。 土壤相对质量评价法方便、合理,它评价的是土壤的相对质量,而且可以在 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做出量化的评价

虽然当前定量的评价方法是主要发展趋势,但定量评价的结果是否切合实际,
还有赖于进一步验证。只有把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
土壤质量评价更趋完善、科学。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评价土壤质量,选择合适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都是重要的, 而且也是一项基础工作。尽可能少地选择指标,运用复合指标、生物指标等, 这些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言的分数,其值越大,说明该农用地的质量越好 ;其值越小,说明该 农用地的质量越差。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分值主要根据土壤学、栽培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 生产经验确定。 评价指标数值在数量上的变化,反映其质量上的差异,或适宜性、 限制性的级别。 根据某一指标值变化与耕地质量变化的关系,指导 指标值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一般划分为3-5级;应尽量做到数量化、 标准化。 为了便于各指标间有可比性,对以上划分的指标等级赋予分数。例 如,最好的为1.0,最差的为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