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研项目第二阶段总结报告
镇原县曙光乡寨地小学一级教师席浩平
历时一年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项目实验,已顺利地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教研任务。成功地创立了“儿童自学汉语拼音”建模理论;撰写了“创设教学情境”的专题论著;编订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示例教案;取得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第一手经验材料,使情境教育理论的发展已深入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认识自我、不断进取,发展创新能力的新阶段。
3 .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创新意识。
发现是一种能力,任何创造的灵感顿悟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自己的独到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全乡组织的“珍惜土地”有奖征文活动中,我根据《国情教育十知道》所记载的内容,向学生讲述了资料统计的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速度等有关情况,学生按照这一速度计算得出:二百年后,我国耕地面积将减少到零。使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参加征文活动的热情,接着我又以“我们留给子孙的将是什么”为题,以资料记载的内容为文章的开头,指导学生根据本村近年土地面积减少的实际情况为材料撰写文章,使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有高中生参与的征文混合评分中,一举获得了与高二一名学生并列的二等奖。
2 .利用故事诱导,启迪创新意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对照课本插图编写生动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情趣,是“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创设情境的常用手法。久而用之,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一看见优美的图画、动人的景色就能随口说出感人的话语。我在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同时,为了引导学生说话,引导学生把话说好,我几乎每节课,都让学生一边看书上的插图,一边听我依照插图编写的故事,听后再领着学生复述两遍。这种做法为学生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培养了创新的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是以培养创造、发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其注重问题的来龙去脉,注重实践的过程,而不是问题的答案结果。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是能够形成新思路,能导致发明创造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使情境教学由创设学生理解传授现成知识的情境,深入到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从而“教中求新”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一、实验过程
(一)优化育人环境,树立创新意识。
1 .全方位、多视角地改进校园文化粉饰,使之成为新颖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举首投足间受到潜移默化,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布置教室时我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在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与制作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班风——“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与“情境教育”特征的学风——“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建立“创新园地”和“少年乐园”,通过“现在的我”——“我的理想”——“我的将来”三个主题展示出每个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画出的发展主线,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少年乐园”里设置了“每日新闻”专题,倾注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发展的一片赤热之心。反映出学生的时代创新精神。
③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思路,逼近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他们所谓的创新应该是在教师预料之中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为学生建立一系列自学模式,以便控制其在课堂中的思维发展过程——思路。
学习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思路的产生,正确的思路使学生学习过程轻松愉快、省时高效。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学习方案——自学模式,使他们产生正确的思路。如在数学概念形成中设置:“看书→观察图示→讨论→质疑→练习→描述”;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设置:“练习→看书→讨论→质疑→编题”;在难度较大的问题中设置:“弄清问题→认真思考→同学互议→质疑→读书→解题→练习”;在计算定律、性质时设置:“读书→模仿→学生讲解→讨论→练习”;在学习应用题时设置:“读书→分析→计算→联系实际→编题”。
1.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文字、教材、黑板、粉笔、挂图等相对静止的媒介,以教师口头语言讲述、黑板挂图展示等原始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情趣、愉悦的体验,严重地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年级拼音教学中经常使用这种传统教法,会把刚刚萌发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掐死在摇篮里。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叩门砖,学习汉语拼音是小学生踏入文化科学知识殿堂,求取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步。教师若能在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不断发现,不断进取,就能使他们萌发创新意识。为此我在总结“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一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儿童自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模式,运用录音、挂图、卡片、拼音学具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听录音中了解汉语拼音声母和韵母;在挂图、卡片、教材的对照中认识汉语拼音;在学具的触摸摆弄中产生想象,学会发现。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不等老师教就能主动去学习、去发现。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了回答学生问题和听取学生汇报学习进展情况的“学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6.鼓励建组建队,团结合作,齐头并进,培养协作精神。在班级各项活动评比中以小组、小队为基础量分比较。这样,学生在每次活动中就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需要有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以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 .在传授知识中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①在新课导入中,巧发疑问。如在教学《峨嵋道上》一课时,首先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大胆推猜这一课中将要讲到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读课文,学生发现课文中所讲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大不一样,这就产生了疑问,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
2 .依靠先进和榜样的力量,感染、引导和带动学生,使之成为良好的人文思想环境。①在教育过程中创设有效的德育情境,促成榜样的发现。如以“班级五佳少年”、“文明标兵”、“创新带头人”、“优秀学生”、“遵纪模范”、“劳动模范”等为主题,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榜样评选活动,并在班内“光荣榜”中及时公布评选结果。②鼓励作为榜样的学生也应该居高思危,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稳步向上。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成为自尊、自强、自立的好少年。用其良好的思想、语言和行动感化引导其他学生。③激励其他学生学习班内树立的榜样,寻找差距,迎头赶上,争取进入光荣榜,成为优秀生。
③在板书设计中,启发想象。富有形象性趣味性的板书能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在教授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可以依诗歌描述的意境在黑板上画一幅图,诱导学生根据图画大胆想象,然后大胆创新,写一篇短文叙述诗中的故事,展现诗中的意境。
④在课堂练习中,引导创新。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总结中,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出场顺序,其结果怎样?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板书,排列组合得出还有四种出场顺序,这四种田忌都会失败。
2.在学法指导中,创设切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①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注意照顾“好中差”各类学生,只要是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就应给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提出自己能解答的问题”——“提出自己不能解答但别的同学能够解答的问题”——“提出同学们都不能解答的问题;根据思维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运用联想、想象行成新思路的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凡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第三阶段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邮差把那封写有“乡下爷爷收”的信扔到了马路上,正好被赶来看望凡卡的爷爷捡到后,爷爷能带他回到乡下吗?这就需要把课文的分析放到俄国沙皇黑暗统治的大背景中去思考这一问题。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是爷爷不可能把凡卡带回乡下去,因为乡下已没有他们生活的出路,爷爷正是出于这一原因离开乡下前往城里。有的学生设想凡卡参加了革命并取得了胜利,最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而这种设想是符合俄国史实的。
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人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应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所查阅的资料除学生常备的工具书:《新华字典》、《词语手册》、《词句段篇》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教学参考用书》、教师教案及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图书、图片、卡片等。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查阅鲁迅先生生平事迹。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对鲁迅的敬佩的情感。查阅资料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横向联系,如在学习《长城》、《桂林山水》、《迷人的天山牧场》、《草原》等课文时,学生能自然地联想到《社会》课本和《社会图册》中的彩色图片,把这些图片拿出来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并阅读了图片下面的解说文字。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打下了合理想象的物像凭借。有些资料是学生平时阅读、观察搜集或参观访问时记录的生活素材。经常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归纳整理,并写成文章,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
3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可塑的环境,促成“个性教育”这一难点的突破。关注“个性教育”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必须承认每个少年儿童都有不同的潜在素质,将会形成不同的特长。然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班主任要独具慧眼,挖掘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后进生”和“差生”,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其上进的积极性,发展其特长,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以“我会做×××”、“我是班里的××能手”为题目指导学生写好文章,再组织以“说说我的特长”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特长发挥的更具有专业性,从而树立其勇于创新的坚定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