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情境的创设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诸多“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情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再思考,并摸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情境创设之路
一、 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错位
1. 脱离实际,教学导向不正确
2. 游离重点,教学目的不明确
3. 忽视文本,语言训练不到位
4. 滥用表演,独特体验不深刻
二、 语文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回归
1. 有效创设情境,促进词语理解
2. 有效创设情境,强化语言欣赏
3. 有效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4.有效创设情境,带动语言表达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要尽量剔除情境创设的非有效元素,避免教学中情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教学有效性的失落,让有效的情境创设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点滴收获: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或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化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有效性:是指教师创设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创设的情境必须对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展现出鲜明的影像,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和音乐渲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像、开发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达到自由交流的目的。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用实物或图片直观演示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
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指的是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情境教学的特点:
1、情境真实 情境教学是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境教学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播放《月光曲》,学生品曲理解当时的情景,效果甚好。
2、情感渗透
情境教学需要情感的参与,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进行《千年年梦圆在今朝》教学中,我展示了古今飞天的图片、视频,学生真切感受到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祖国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与教学目标关联
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学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到教学内容中的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学生的想象,而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内容。
情境教学正是具有以上所说的特点,使它为学生学习,并通过学习促进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生字词,掌握对新词语的理解方法,学会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学会表达自己意见,这是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所在之处;至于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小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该注重建立一个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过,现实的状况是,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生字词的掌握上面,抄写生字、拼音加汉字、听写、默写„„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必要的,不过我不想因此而扼杀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于是,我在思考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1.制造情景, 巧设朗读。
《争吵》中有一段是讲安利柯与克莱谛争吵后不敢认错的矛盾心理,这时,班上是气氛是紧张而安静的,为了使同学们感受到这种气氛,我和某位同学预先合谋在课上上演一个意外,在班上制造一种紧张安静的气氛。然后再朗诵该段,此时同学们已心领神会了。《老人与海鸥》教学中,海鸥与老人遗像告别时我配了《离开你的那一天》的的曲子,制造了凄凉、悲伤的意境,学生在读文时如闻其声如入其景。
2.多提发散思维的问题
续写故事,或多提“为什么”,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想法,或在课堂结束前的五分钟进行收获分享,都是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对于一些较难的题目,我会提问一些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对于中下生,我会在进行课堂总结时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如:在进行《千年梦圆在今朝》的教学中,补写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内容,我先引导学生谈科技人员默默奉献的故事,然后再以有的人的句式补写,学生有话可说,仿写也生动感人。我们每节课都有小练笔,根据本课内容有效设计,对学生练习写作文起到了奠基作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设计的是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我设计的是与周总理对话;《匆匆》中我设计的是仿写第一自然段。
3、在课堂中创设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
语文的工具性最终目的在于利用语言、文字表达好自己。有部分家长也曾向我诉说过这样的诉求。而令我觉得高兴的是每节 “课初两分钟”给予了每位同学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机会,我发现,即使是平时在课堂上较为害羞的同学此时也是比较放松和大胆的!而除此之外,我也在想办法在课堂中创设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创设更多学生提高自我表达能力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如:在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一观点时,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辩论,真是男女大比拼呀!同学们争锋相对、据理力争。所有同学都加入到辩论中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性。如何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学习很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想一想等多种形式,亲近文本,走进文中的角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研讨,认为应该改变第一课时的程式化,学生的“读”要富有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索,努力改变了第一课时的“读”的泛化 现象。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既解决了第一课时的共性问题,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扎实,课后延伸”。 现在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如何使朗读指导更有效?几位老师经过探讨,认为
过于紧张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更不会生出高效。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言、接受教育;只有教师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产生感情共鸣,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才能发生实质性的提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感情。
一、诱情与续情:课堂起始和结束中的情境创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用饱含情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再现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创造出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一节成功的语文教学课,不仅要有能吸引人的开头,而且也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继续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1、课始诱情。一堂课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课的起始便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例如,我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利用两分钟的时间,播放了歌曲《恭喜》与精彩的北京春节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顿时提高了,他们对歌词、音乐带来的喜庆,对新鲜、独具特色的北京春节民俗图片,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产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发起了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也受到同样的感染,于是,我们师生同乐同欢的《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拉开了课堂的序幕。
2、课末续情。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教室,又要带着满心的探究欲望迈出教室。因此,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悬念情境,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内容或急切探究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例如,六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第二组“民风民俗”中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四篇课文,学生对独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教学《藏戏》,在课堂尾声处,我向同学们播放了《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秋风池》等著名、精彩的莆仙戏片段;同时,在配乐中向学生介绍了王少媛这位梅花奖得主不凡的戏剧生涯和辉煌成就。同学们在我的感染下,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的戏剧。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迈向社会语文大课堂,鼓励他们走出文本、走向社会,进行多方面的调查、访问、查询,了解自己身边乃至世界各地的戏剧或民风民俗。
二、激情与抒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1、想象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我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段来理解景色的奇丽。然后,我设计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后、想后请他们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在学生充满激情之际,我又播放了德国街道鲜花盛开的课件,学生们完全进入了德国异域风情中,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得益彰。
2、设疑激情。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开放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留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设疑激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例如《手指》的教学,在学习中指的特点与作用时,许多学生从“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它是参加了实际并不出力”这些语句中,认为中指的作用不大,是个没有什么用途的家伙。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不对!中指也有作用啊!”“那有什么作用呢?”我趁机追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二胡过九级的芳琪同学说:“我拉二胡中指帮我按弦,作用可大了!”“对,我弹钢琴也用到了中指。”“写字、打字、按鼠标也靠中指。”“老师,我发现作者在中指的作用部分是略写了,这样有详有略才能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看来,各种事物在被人们忽略的同时,却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作贡献。”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促成了一段精彩的生成,学生能联系实际,更能从写作上来谈自己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3、表达抒情。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因此,教学中少不了训练的环节。当课堂气氛浓烈、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应适时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教学中,在同学们受到浓烈的春节气氛感染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年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再回顾全文,感受作者语言幽默朴实的独特魅力以及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并让学生谈谈:假如此时再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下来。在当天的《过年了》小练笔训练中,收到了惊人的成效!这正是学生对课文由感知到感受,由感受到感悟,进而受到感染的结果。教师利用教材中想与写的关系,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阳光课堂氛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从教学有效性维度来看,“无效情境”和“有效情境”之别: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也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但是,不难发现,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形式,轻目标。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学科渗透”,什么唱歌,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