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 安 市 城 市 近 期 建 设 规 划

集 安 市 城 市 近 期 建 设 规 划

集安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文本集安市人民政府2006年1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规划期限与空间范围 (2)第三章市域规划 (3)第四章城市近期发展重点及目标 (3)第五章城市发展规模 (5)第六章城市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5)第七章城市用地控制 (6)第八章城市建设规划 (7)第九章专项规划 (11)第十章城市建设用地及项目分期投入计划 (14)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措施 (14)第十二章对原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补充 (15)第十三章附则 (16)附表 (17)附图 (3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落实集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确定集安市城市近期发展规模和方向,部署重大市政公用性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实现集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进行城市建设和城市开发,加强城市建设监督管理,为城市近期建设提供依据,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坚持城市与区域规划思想,遵循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2、坚持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划思想,遵循计划、规划与建设高度协调的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3、坚持规划公众参与的思想,遵循规划为城市整体利益、公众利益服务调控的原则4、坚持经营城市的规划思想,遵循城市资源有效组合、经济结构有序转型升级的原则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遵循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第三条本规划依据1、国家、省级有关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吉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02)《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及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制定。

2、集安市相关资料《集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集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二章规划期限与空间范围第四条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第五条空间范围1、市域:9个镇、2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面积为3217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东起下解放村东界,西至麻线乡东界,南起鸭绿江北岸,北至大禹山山脊,面积为44.89平方公里。

第三章市域规划第六条近期建设重点1、加快、加深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2、完善市域基础设施建设;3、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七条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1、全面开发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逐步将其五座山峰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2、加快开发老虎哨风景区,将其打造成休闲度假高端旅游场所。

3、加快开发榆林溶洞项目,使其成为集安环线旅游的重要中转站。

第八条市域主要基础设施建设1、电力设施规划建成集安市高台村一次变电所,与66KV国家东北电网联网。

2、建设长途传输光缆网工程、市话扩容工程。

到2010年,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7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0%。

改善邮政服务设施,建成运输快速化、作业自动化、营业电子化、管理科学化、服务多元化的邮政网络。

3、完成“119”、“110”、“122”三台合一调度指挥中心系统。

4、按照“接到报警5分钟内,消防队可到达责任区边缘”为原则,在各乡镇各建一处小型消防站,保证消防灭火救援需要5、在麻线乡境内建一处垃圾处理厂6、建设通集高速公路第九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

2、整合城乡建设用地。

积极推行中心村建设、自然村合并、空心村治理等办法对农村居民点调整改造,对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和废弃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调整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满足乡村公益事业及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解决农村用地困难,宅基地审批困难问题。

在用地安排上优先考虑安排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建房,特别是考虑开展宅基地复垦的村庄,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农转用指标,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城市近期发展重点及目标第十条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资源优势,建设边境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

强化城市综合实力,推动城市建设。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建设目标1、城市空间拓展目标:在近期内推进集安市建设用地向东部发展。

2、城市形态目标:以中心城区的空间资源和结构形态整合为基础;重点改造旧城区;以东移后的政务中心为依托建设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积极培育东部工业集中区。

3、城市环境建设目标:统筹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增加环境建设的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依法监督管理。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发展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净生产,减少污染,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结构,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城市化发展目标:至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7.54%近期市区建设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第十二条近期建设重点1、东部工业集中区建设。

2、西部高句丽文化旅游城建设。

3、加强外经外贸业的“四区一桥”建设。

3、稳步推进棚户区等旧区的整和、改造工程。

4、合理控制居住用地的发展,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5、完善、提高城市道路、排水、供热、供水、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

6、强化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城市品位,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

第十三条近期重点发展区域1、城市中心区:通过政务广场、莲花公园、建设街、云水路、高句丽文物展示中心、图书馆、富商华城等周边区域改造,形成政务中心东移后,集金融中心、政治文化中心、居住中心、交通枢纽、园林广场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通沟河区域:塑造高品位沿河景观带;建设高句丽文化旅游城;通过棚户区改造建设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

3、迎宾路区域:依托集锡集丹连接段建设,带动过境公路两侧区域的建设。

4、滨江风貌区:通过滨江绿带、餐饮娱乐区及滨江广场建设塑造集休闲、娱乐、餐饮旅游于一体的滨江景观带。

5、鸭江路区域:通过旧城改造,拓宽、改造鸭江路,使其成为联系城市中心和副中心的景观廊道。

6、站前广场区域:通过新建站前广场、打通站前街,重新塑造城市“窗口”景观,拉动这一地区的发展。

7、东部工业集中区: 重点发展人参、医药、生态农业产品加工等城市特色产业。

第五章城市发展规模第十四条人口规模至 2010年,集安市规划实际居住人口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万人,农业人口2.15万人,居住一年以上暂住人口0.245万人。

第十五条用地规模规划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10.9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为0.84平方公里注:现状2005年,人口8.7万人,规划2010年,人口10万人第六章城市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第十六条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坚持“挖掘存量、控制增量、集约利用、市场配置、高效增值、确保重点”的规划总思路,搞好城市土地资源空间组合,把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到发挥效益最佳的区域上,为集安市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要素支撑。

第十七条近期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在270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84公顷,旧区改造用地186公顷。

第十八条根据城市政府经营土地和宏观管理的需要,按不同的用地供应政策和用地管理模式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以下四类供应:政府投资主导项目用地、政府统筹实施项目用地。

近期建设用地供应管理调控总量规划表第七章城市用地控制第十九条禁建区禁建区控制线范围包括坡度大于25%的山地,农业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历史遗迹本体、缓冲区、一类建设控制区以及城市长远发展必须控制的绿化隔离带。

禁建区控制线内的土地用于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风景林、农业保护区等非城市建设用途,以及部分公园、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旅游及特殊用地等城市建设用途,严格禁止其他项目建设。

禁建区内现存的零星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禁止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张,并逐步搬迁。

第二十条适建区为了避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土地的粗放型利用,依据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划定近期建设控制线。

近期城市建设应严格限制在控制线范围内,属于适建区。

近期控制线内的历史遗迹本体、缓冲区、一类建设控制区及防洪渠、自然水体划入禁建区。

近期控制线内的公园、绿地及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限建区。

第二十一条限建区远期发展备用地是介于禁建区控制线和近期建设控制线之间,作为城市远期可能发展的备用地,属于限建区。

对远期发展备用地内的少量现存零星建设用地应进行严格控制,除城市发展所必须的道路交通用地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外,近期内不得进行开发建设。

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避免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和蔓延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侵蚀和破坏,引导城市集约均衡发展。

第八章城市建设规划第二十二条工业建设规划逐步实现城市中心区有较大污染的工业和小型零星工业的搬迁与改造。

新增工业项目的选址要遵循同类工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安排在东部相应的工业区,以利于形成完整的工业区。

第二十三条住房建设规划1、重点发展满足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2、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年度住房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第二十四条公共设施建设1、在莲花公园南侧建设高句丽文物展示中心;2、新建一座市级体育场;3、新建一座市级图书馆;4、改造东城市场工程;5、将站前市场搬迁进室内;6、新建一座四星级宾馆。

7、在通沟河入江口西侧新建一座旅游城。

8、在政务中心周边建设商贸中心。

9、在滨江风貌区建一处餐饮服务区。

第二十五条对外交通设施建设1、完成集锡、集丹公路连接段工程。

2、拓宽集锡公路。

3、新建中朝公路桥。

第二十六条仓储物流设施建设1、依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撤消穿越市中心的铁路专用线,在弯道里铁路沿线增设仓储用地,完成石油库、粮库搬迁工程。

2、新建站前物流区。

第二十七条绿地系统建设 (见附表)1、绿地指标2010年绿地面积达到125公顷。

其中:公园绿地达到75公顷,生产防护绿地50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7.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2、绿地建设新建滨江公园4公顷,新建站前公园0.6公顷。

扩建、完善莲花公园7公顷。

完善禹山公园25公顷、遗址公园16.46公顷,逐步建成城市大环境生态绿地,在绿色框架上搭建“环、楔、斑、网”的布局结构。

(1)生产绿地:规划将通沟苗圃扩大至3公顷,并在郊区新建苗圃28公顷。

道路绿化:按照主干道绿化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30%;次干道绿化带面积所占比例不得低于25%的原则,修建新建道路绿化带,改建原有道路绿化带。

(2)街头绿地:新建和馨园等街头绿地1.54公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