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努力促进教育学学科建设上台阶一、教育学学科的基本情况我院教育学原理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分别于2008年被学校立项为重点扶持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带头人分别是彭寿清教授和廖全明教授,每年分别投入建设经费3万元。
从2009年6月开始进行教育学重点学科申报前期工作,2010年6月被长江师范学院评为立项建设学科,学科下设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教育4个学科方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二、学科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一)在研究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方向主要围绕课程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论、学生学习态度等具体研究方向展开。
包括3项市级教改课题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王道福主编)2部教材与专著,在《教育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
包括主持市教委教改课题“高师公共心理学实用性与活动性教学模式研究”、“教师教育类专业科学素养系列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海洪)、“审美化英语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邱德雄)等3项教改课题(10年新项目),校级教改课题“高校通选教育学课程:基于学生的教学研究”(杨晓峰)、“师范生礼仪教育研究”(吴春玲)、“我校师范生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的影响”(刘湘涛)等3项目(10年新项目)紧紧围绕高校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教学进行研究;产生了《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王道福主编)2部教材与专著;在《教育评论》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篇。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方向主要形成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德育等3个方向,近1年来产生了1项教育部项目、3个校级科研项目,发表了11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有4篇。
成果包括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廖全明)、校级项目“价值多元化时代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刘国华)、“大学生择业效能/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刘永贤)、“校园心理剧在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周静)等3个;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国学校卫生》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题目如《4-5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及干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量表的编制》、《建立中国本土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体系的对策》等,内容与学科方向紧密相关。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科方向,主要围绕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布局3个方向展开,包括1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的春晖计划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相应代表性成果。
成果包括:彭寿清主持的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已顺利结题,这是本方向在本年度与本月度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与教育环境互适性研究”(蔡其勇教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于海洪),校级课题“关于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贺芬);本方向产生的标志性论文成果是雷继红教授发表的《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为例》(2010年第7期),还包括寿清教授在《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城乡师资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等论文5篇。
教师教育方向方向特征较为明显,本方向成果主要围绕教师科学素养、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1项市级重大质量工程、1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3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
产生成果(方向依据)包括主持市教委重大质量工程项目“面向渝东南地区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彭寿清,20万元)、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师范生"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研究”(彭寿清,10年新项目);也包括“师范生礼仪教育研究”(刘湘涛)等校级课题3项(10年新项目);产生了《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材1部;在《教育评论》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篇。
(二)课题建设成果较为丰硕,基本达到学校规定的学科建设A类标准1.近2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心理科学》、《课程教材教法》、《高等教育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教育学刊》、《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心理学探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4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
2.近1年来,我们申报了2项教育部项目(邱、廖)、4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彭、蔡、于、邱)、2项市级质量工程项目(于的精品课程、彭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项市级科研项目,共到校科研经费60多万元,超过了年到校经费20万元、高级职称人员年均经费3万元的学科A类标准。
3.获得教学研究成果获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涪陵区人民政府奖多项。
4.我们拥有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市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
5.学术交流明显活跃。
近1年来,我们从外邀请了鲍东明主编、张传燧教授、张增田、陈巴特尔教授、李晋伟心理咨询师、瞿玮主任医生等市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同时我们也积极走出去,于海洪到广西、湖南,刘宗发到四川等地讲学,产生我们自己的声音。
并派出多人到北京、重庆等地参加本领域的学术交流会或学术年会等。
(三)基础条件得到完善、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本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得到了学校的重点支持,使得办学及研究条件达到了重庆市内同类院校中的一流水平。
主要是本学科有1个重庆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办公场所、研究室;建有14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有3个专业实验室,共有大型仪器设备及各种实验软件 200多套件,实验室面积 600多平方米,电脑 80台,设备总值约350多万元;学院资料室拥有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图书、期刊2万余册,并及时更新。
同时本学科所依托的学校图书馆藏书100余万册。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如争取中央地方共建、市区共建实验室资金的支持。
我们自己也特别注意加强实践研究基地的建设,我们已经与周边的涪陵中学、酒店小学、蔺市中学、马鞍小学、义和中学、龙桥教管中心建立稳定的研究伙伴关系,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
(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我们现在已经拥有10大教授,6大博士。
2010年秋期我们评上了2名教授,共引进2名重点大学博士,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王伟博士、西南大学的向邦华博士,特别是蔡校长的加入,使我们的学术队伍又多了一位高水平的学术专家和我们团队带头人,也使我们在冲刺重庆市级重点学科和我校第一批硕士学位点的过程中更加振奋,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另外我们还有8名副教授、3名在读博士,今年本学科有4名80后年轻教师将冲刺副教授,不断为我们学科团队产生新的学术骨干、注入新的血液。
(五)积极追求人才培养方式、规模、水平上台阶于院长提出的4+(1)人才培养模式,本人提出的加强公共心理学实践性与活动性成分,杨老师提出的以人为本课堂教学模式等都代表了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探索;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兴办新的本科专业,如兴办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综合)专业,以达到以专业引领学科、学科促进专业的目的;我们也将努力争取在今后2年内有6名以上的博士教授进入硕士研究生导师行列。
三、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团队成员认识不高、团队意识薄弱、消极被动倾向突出作为学科建设相关人员,在大会、小会上没少讲,也通过网页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学科建设,希望形成学科建设的凝聚力和氛围,希望实现人人进学科的预期,但老师们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始终不高;对学科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学科建设就是科研、就是写论文,认识不到应把自己的科研与特色、团队、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等结合起来。
如有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所申报的课题、发表的论文方向不明确,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研究方向是什么;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单打独斗倾向仍然较为明显,认为自己的科研只能自己做,把别人加进来申报课题那是对别人的施舍,几个人形成较固定团队共同申报课题、共同研究课题的情况较少;个别教授和副教授在上了职称以后岗位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作科研、混日子的倾向非常明显;个别老师生活、工作得过且过,干工作被动,做科研工作更加被动,如果不是必须做的事情一定不做,如果不是领导安排作的事情一定不做,不能表现一点点生机与活力。
2.整体竞争力不强,水平不高,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从已有研究成果看,确实已形成了几个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除了个别研究方向以外,其他方向在重庆、在全国较难形成发言权和影响力。
而学科建设要求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这个特色是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或独一无二的研究方向,还应具有区域特色,要有自身优势。
3.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顶尖学科带头人不多,学科队伍结构优化困难虽然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过去有了较大进展,但师资队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教师、有较强研究潜力的教师比例偏低。
目前,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顶尖学科带头人不多;我们学科团队近2年来由于专业、学校本身所处地域等原因进人非常困难,有较强研究潜力的博士进不到,有水平的硕士又进不来,造成我们所有学科学术梯队不健全,包括年龄结构、学科领域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都存在较大问题;部分教师还没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更谈不上学术交流的频度、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学术氛围欠浓。
这种状况难以满足我们学科建设人才需求的。
4.具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数量不多、水平尴尬,社会服务能力薄弱目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承担的重庆市级的、国家级的重要科研项目有限,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不多,或者没有。
学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高。
现有研究成果中缺少小学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没有报告或建议被地方政府明确采纳,没有研究人员提出能为中小学老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条件等方面有价值的建议。
缺乏与地方教育有紧密联系能力的外联人才,缺乏可用于实际教育过程的研究成果和能力,限制了某些学科方向的建设发展,当然也限制了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5.人才培养体系拓展面临较多困难现有本科专业理论强于应用,教师教育学院现有2个普通本科专业:应用心理学(非师范)和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招生就业当前都面临不小的困难。
2个专业的理论倾向更加重于应用方向,老师上课无论在传统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更习惯于上理论课,操作课的意识和能力都存在较多欠缺,当然也就影响了教师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