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

山东省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

省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摘要:以潍坊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潍坊市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对策,旨在为潍坊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潍坊市、生态旅游、SWOT分析引言生态旅游是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出现的。

生态旅游最先产生于国外,它是西方“人与自然”观念转变,环境保护意识觉醒,绿色消费潮涌现的产物。

与国际生态旅游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调整性自然旅游时期、生态旅游概念创立时期和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时期。

在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学者结合国实际情况,赋予生态旅游以中国特色的涵,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不断推动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

纵观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历程,大致经历了概念引入阶段、概念界定阶段、实践研究阶段三个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地方生态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关于潍坊市生态旅游的研究并不多,且研究容多为潍坊市生态旅游的资源介绍,开发战略或可持续发展对策, 而对其发展的劣势、压力等研究较为缺乏。

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省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生态旅游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旅游发展思路——生态性旅游,由此产生了生态旅游的萌芽[1];1983年国际自然联盟特别顾问Cavallas Lascurain首次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提出[3];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卢召开,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此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21世纪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热点。

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容,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实现生态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旅游活动和复杂的生态工程。

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具有保护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生态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行为,同时也伴随着经济活动,因而既有社会属性也有经济属性。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潍坊市生态旅游的发展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威胁因此,充分分析自身条件,扬长避短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对实现潍坊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潍坊市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筝之都”潍坊同样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 潍坊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近年来,潍坊市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高度重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潍坊市旅游局统计,2013年潍坊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41.07亿元,2013年以来,省潍坊市按照建设“文化创意旅游基地”的总体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旅游业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2013年,潍坊市共接待境外游客473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6%和14.70%。

近年来, 以国际风筝会为龙头, 集合乡村民俗、历史文化、生态农业等特色, 潍坊市旅游业在省做得有声有色。

但在逐年增大的潍坊市GDP和省旅游强市面前, 潍坊旅游的弱小毕现。

3.潍坊市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3.1 优势分析3.1.1 地理优势:潍坊市位于半岛中部,省的一个地级市,是风筝文化的发祥地,辖4区、6市、2县、三个市属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52.2万,是世界风筝都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地跨北纬35°41'~37°26',东经118°10'~120°01',东邻、市,西接、东营市,南连、日照市,北濒渤海莱州湾。

市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山区、平原、滩涂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8.7%和13.6%。

海岸线长113公里。

3.1.2 资源优势:潍坊市具有悠久的历史,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文物古迹不仅是历史文明的体现,更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展示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旅游资源。

“小巧玲珑、匀称紧凑、兼有南北园林特征”的十芴园;“八怪”之一板桥的书画真迹;稀世珍宝山旺古生物化石;有“东小泰山”之称的沂山风光;清澈透底、四季恒温的名泉老龙湾;堪与香山媲美的石门坊红叶;隋唐时期雕刻而成的齐鲁最大佛窟——驼山石佛像;“寿比南山”、“人无寸高”源于此的云门山石刻大“寿”字;中国三大画市之一的家埠木版年画;的农家风俗和田园生活;全国唯一的风筝博物馆;“迪斯尼”富华游乐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青云山民俗游乐园;被称为民间艺术“三绝”的高密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全国著名的寿光蔬菜、花卉等。

每年4月20日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节)期间,这里是风筝的海洋,不同肤色的人们云集鸢都,共享,可以尽情地放风筝、赛风筝、购风筝、赏风光、尝风味。

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娱乐旅游、观光旅游和田园生态旅游,可使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尽情地领略潍坊独特的乡土文化。

3.1.3 交通优势:潍坊是半岛的交通枢纽。

境有济青、潍莱、东青三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新、大莱龙、益羊、青临五条铁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6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5公里。

有潍坊港、羊口港两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

潍坊机场已开通、、、等航线,是全国四大航空处理中心之一。

潍坊到、机场仅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交通位置十分便利。

3.2 劣势分析3.2.1 生态旅游主题不明显,吸引力不强:潍坊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各区域生态旅游缺乏主题,吸引力不强一些区域没有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生态主题,而是一拥而上,模仿建设,这样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既分散了客源,又难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形象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这些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设计高品位、高档次的旅游主体产品,也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形成系列配套的旅游产品。

3.2.2 生态环保意识弱,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不利:生态环保意识薄弱,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氛围未形成;一些旅游经营者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景区大兴土木,建设宾馆饭店等营业设施;游客的环保意识也较弱,景区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被、任意践踏的行为时有发生;相关部门和政策不完善,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定和保护规还未实行,这些都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3.2.3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发展:潍坊市各景区游览容单一,大多为观光游,且重复性开发较多,缺乏相关参与性活动,游客停留时间短,尚未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的协调发展。

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产品功能趋同,易替代,购物环境与条件较差,旅游交通没有固定班车,大多为周边短途自驾游;星级宾馆及旅行社数量较少,游客大多为过境游,吃、住的游客少;与生态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3.2.4 旅游产品单一,形象不突出:潍坊市旅游产品开发少,且面向大众游客,缺少精品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仅仅停留在普通大众化观光旅游方面,缺乏游客的参与,在购物、娱乐等环节上发展不足。

旅游形象的设计欠缺,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设计高品位、高档次的主体旅游产品,也没有对旅游资源和景点进行组合,形成系列配套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组织不够, 随意性强。

3.2.5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潍坊市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数量较少,旅行社宾馆景区景点中专业人才比例较低,个别售票员、服务员态度不好,导游队伍鱼龙混杂,商贩卫生意识较差,当地居民素质有待提高,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车辆车次较差等。

各类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

3.2.6 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潍坊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够完善,特别是保护区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接待水平较低。

3.2.7 旅游区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潍坊市各生态旅游区管理中存在旅游资源区域归属问题;职能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问题;多重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等。

部分地区还存在决策随意化和管理效率低的问题。

无统一管理,造成了景区分割、旅游不便的尴尬局面。

这种现象在区域较为普遍,是制约潍坊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3 机遇分析3.3.1潍坊市政府的鼓励,政策的支持:2012年,省潍坊市财政局、市旅游局联合发布《2012年度潍坊市旅游奖励办法》,助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潍坊旅游业发展,充分调动外地组团社和地接旅行社共同宣传推介潍坊市旅游的积极性、鼓励外地旅行社为潍坊输送旅游客源,全面拉动旅游消费,激活旅游市场,努力把潍坊市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潍坊市财政局、市旅游局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借鉴外地成熟做法并结合潍坊市实际,制定《2012年度潍坊市旅游奖励办法》。

2013年潍坊市旅游局编制了《潍坊市重点旅游项目导向计划》,计划显示2013年全市在建重点旅游项目110多个,总投资已过1000亿,争取2013年完成项目投资150亿。

同时,储备一批重点拟建旅游项目。

围绕“一山、一谷、一镇、一湾、一州”策划包装一批重点旅游招商项目。

将2013年确立为全市旅游系统“旅游创新突破年”,将全面打响潍坊城市品牌,推动全市旅游业大突破、大发展。

2013年,潍坊市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年共完成投资150.2亿元,安丘齐鲁酒地一期、青州弥河文化旅游区、寿光洰淀湖一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临朐沂山联合蒙山打造“沂蒙山”旅游品牌,成功创建沂蒙山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州云门山、安丘青云国际、寿光弥河生态、滨海欢乐海、诸城恐龙文化、昌乐寿阳山等6家单位先后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要素持续提升,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90处,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在2013年第3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之前举办“千家旅行社潍坊行”活动;采取“走出去”方式,定点开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沪、东北三省以及日、、港澳台等境外重点客源市场。

举办“好客贺年会”活动,拉动旅游经济增长。

编印《潍坊旅游指南》、《潍坊“三个三十”》、《潍坊旅游精品线路》及《这一片山水》等宣传品,在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和机场、车站等重点公共区域摆放,全面宣传潍坊旅游资源。

2013年在省旅游局的支持下,重点指导沂山与蒙山联合,加快起草创建报告;作为全市“旅游创新突破年”争取实现十个方面的创新突破。

其中,5A级旅游景区创建要实现新的突破。

2013年上半年指导沂山编制创建方案、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2013年力争完成第一阶段评审,并争取2014年完成全部创建任务,实现5A级旅游区创建的新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