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当法国的《世界报》于1981年模仿《共产党宣言》首句句式向其晨报读者宣布这一消息时,也许并未料到这个“幽灵”蔓延得如此迅速,从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到亚洲大陆,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

通常认为,其思想先驱向前追溯到尼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海德格尔,甚至马克思;其风云人物则包括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德鲁兹(Gilles Deleuze,1925-1996)、拉康、博德里亚(Baudrillard)、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福柯、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14-1994)、德里达、罗蒂(Richard Rorty,1931-)等人——但这些人自己罕有标榜自己为“后现代”的,这个名单也只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杜撰”出来的。

通常认为名单上的这些思想家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建立起以“反”、“后”和“非”为字头的“主义”:“反基础主义”、“后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解释学”、“后哲学文化”、“非理性主义”、“视角主义”、“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顾名思义,也许是在现代主义(modernism)之后的思潮,也许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反动或超越,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异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甚至不过是绝望的呐喊。

现代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哲学和近代科学的产生。

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肯定自己。

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诣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

现代主义在康德那里取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

这样哲学中的现代主义便具有了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方面。

超验的方面通过理性的工具提供经验多样性的统一,“我思”确立知觉的限度。

伴随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协作(同一),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被牢固地奠定了。

在此基础上,现代主义哲学家形成了一种主体性的观念,该观念不仅是逃避的场所,而且也是所有知识的条件。

笛卡尔、黑格尔和胡塞尔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流派,但在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也正是主体性概念使关于意识的理论成为可能。

因此他们的哲学都属于现代主义哲学。

简言之,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

[1]而对这一切的质疑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探求绝对真理的惟一的哲学已不复存在,只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哲学;真理也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话语(discourses)、解释、言谈、思考、写作和传播;“中心”不再存在,只有飞速扩展的边缘;没有纵览一切、总括一切的视角,没有“上帝之眼”(God’s-eye view),有的只是无限多的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le)的解释。

或许对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惟一健康的思想态度,是强烈的彻底的怀疑主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是“哲学”,哲学在后现代思潮中已经死亡了。

后现代主义是一只口袋,里面盛满了对传统哲学主张的反对、控诉、戏谑和讽刺。

它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它欢呼哲学的终结,但并不致力于新的创造;它抛弃了以往哲学的信心和雄心,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也并不是那么谦恭。

后现代主义眼中的世界也许是到处弥漫着碎片的世界:文化的碎片,意义的碎片,政治、伦理的、正义的碎片,而最根本的则是自我的碎片,或者自我的消失。

什么“我思故我在”,即使“我们存在”也是痴人说梦。

自我不过是一个虚构,虚构出来让我们相信能够稳定地支撑着我们的生活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西方传统的延续,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是博大精深的西方思想。

它广泛探讨的主题在整个西方传统中也同样是或隐或显的问题——怀疑论;多元论;强调风格、讽谑;拒斥教条主义;怀疑“真理”、“存在”等抽象概念;尊重甚至迷恋其他思想传统或文化;等等。

当然,它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可谓深入而广泛,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批判也入木三分。

但这种反思和批判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

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游击队和正规军的斗争始终贯穿着整个西方的思想史。

在后现代主义者安享巨大的智力优越感,傲视前贤,睥睨天下的同时,他们应当为人类思想的持续摸索前行照亮道路。

如果他们丧失了这种功能,那么很快就会堙没在浩瀚的思想长河之中,每个人都只是5分钟的明星而已。

西方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曲折历程,时至今日,已经是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

西方哲人对智慧的探求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如群峰竞秀,高山仰止。

思想危机常常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但每一次危机来临之时,也是重大的哲学创造爆发的契机。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解构也同样蕴育着未来哲学的转型。

关键的问题在于,哲学应当始终铭记它原始而有深邃的涵义:爱智慧。

而哲学所爱的智慧、对智慧的爱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既发端于对宇宙的好奇,又着眼于人类安身立命的要旨。

哲学应当关注时代,历史-现实永远是哲学创造力的源泉。

作为爱智慧的哲学是在对现时代的思想危机、社会危机的关怀中彰显出它爱智慧的品性的。

当哲学不再是“科学之科学”,被褫夺了“科学的女王”的宝座之后,它原始而终极的关怀反而愈加显露出来。

哲学不是哲学王的事业,它是真正平民化的;哲学不能扮演被假冒的上帝的角色,它始终是此岸生活和有限生命的关怀者。

哲学家也不能再扮演没有音乐才能的音乐家,也不能再效法不赚钱的律师,甚至也不能把自己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的角色,而要在一个沧桑巨变的时代,恢复爱智慧的本色,回应时代的种种难题、困境和危机。

这不仅仅是西方哲学所应承担的重任,也是其他任何文明的哲学思想必须面对的。

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作者:吕川(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南京近年来,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理论思潮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理论界就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存在形态、理论特征与当代西方哲学走向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现将这些研究作一综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学术界普遍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

但由于对“后”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主要又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从时间角度来理解。

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如意大利学者蒙加蒂尼就说,“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部分。

”2.从字义角度来理解。

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

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主义。

3.从综合角度来理解。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既需要一种历史的,又需要一种理论的界定。

它包括连续性、问题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相辅相成。

从这个角度出发,又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思潮。

它们批判了各种类型的近代哲学,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哲学主义是指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二、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及存在形态在后现代主义的功用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专讲“摧毁”和“否定”。

它的功用就是消解我们的理论和摧毁现代文明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

在生活中,他们反对男权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父权制,反对经济主义等现代文明的“毒瘤”;在理论上,他们贬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企图消除人们对现代理论的依靠。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不仅具有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的一面,而且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不同于否定主义。

其否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大前提”、“绝对的基础”、“唯一的中心”、“单一的视角”,目的是为了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为人们争取自由。

这种建设性功用表现在:第一,倡导创造性。

通过创造性活动,建构更合理的世界。

第二,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

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第三,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强调个人与他人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关系。

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

第四,走向生活。

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从对后现代主义功用的不同理解出发,学术界又将其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种: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

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

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因而带有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罗蒂、霍伊、格里芬等。

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建设性。

面对现代主义的危机,他们既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侧重于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重新建构世界的“蓝图”,重新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因而他们的哲学摆脱了否定主义的困境,带有更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

3.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杰姆逊。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前两种形态的简单化理解。

主要具有四种特征:(1)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

(2)抽掉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抓住其某些表面特征,以偏盖全,视其为本质。

(3)视后现代的策略为目的。

(4)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根据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形态,其理论特征也有所不同。

但学术界认为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都具有以下特征:1.反基础主义。

所谓基础主义就是泛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须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的学说。

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

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形而上学。

他们认为现代哲学反对前现代是用“理性”取代了“信仰”,用“人”取代了“上帝”,模式的多项发生了变化,但模式本身没有改变。

因此要发动一场彻底的革命,消除“中心”本身,而不是“中心者”,以取消一种统治的哲学。

另一方面,通过解构主义,摧毁哲学中对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信念,打破哲学中的等级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