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技巧及其培养策略——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摘要】合作学习作为当今国内外呼声最高的学习理论之一,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
合作学习的技巧掌握及其培养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技巧;培养策略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Allport)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体与人际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20世纪中期美国反种族隔离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合作学习产生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学习,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研究生院都有合作学习的影子,这些教育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目前,有许多学习理论都或多或少对合作学习有一些支持,最典型的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此外,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参与理论(Engagement Theory)都在提倡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
(一)“群体动力”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
教学活动光有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目标体现——自主探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帮、互检、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用学生学会了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利于小组学生以及全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加强合作的同时,还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二)师生平等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切教育的影响只有借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就是说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只有当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都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要促成学生的全程积极有参与,就必须营造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三)“以人为本”教育理论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作为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曾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自重发展,因为学校教育过程既是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
学校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的人格,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进行评价与自我调节,从而主动地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面向全体的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特质与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既重视学生群体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即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张扬个性、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促进其个性发展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因材施教,做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分类指导,培优转差。
分类指导、分层评价,使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cooperative或collaborative learning)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集体动力理论、自控论原理、目标结构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派的发展理论等。
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是:教学目标呈现—集体讲授(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活动—测验—评价和奖励。
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术性目标,还包括了合作技能目标;不仅仅停留在认知领域,还包含了情感领域(如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荣辱与共等)的教学目标;它并不完全否定传统的集体性质的课堂教学,而是兼顾教学的集体性与个体性,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也并不排斥测验,但合作学习的测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次、分高低,而是为了检查小组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测验学习者的进步情况;合作学习的评价也与传统教学的评价不一样,它变传统教学中的常模参照评价(个体在整体中的名次)为标准参照评价(个体进步分数),同时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一)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个体化学习的区别要深入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还要区分合作学习与以下几种学习方式的区别:1.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个体化学习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设计学习者与教学材料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上,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应如何交互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研究者认为,学习者之间有三种交互方式,即竞争性学习(相互竞争,看谁最好)、个体化学习(各自独立学习,其他学习者的成败与自己没有关系)、合作学习。
竞争性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之间的目标是消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别人的胜利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这是一种“利己损人”的交互方式;个体化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彼此独立的学习,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各自的努力与目标间的关系,而其他学习者的成败并不影响自己的成绩,这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交互方式;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
在上述三种学习者的交互方式中,竞争性学习与个体化学习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很普遍,而合作学习则运用很少。
因此,在这种教育气氛中,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利己主义的竞争意识和漠不关心的品质,缺乏的是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2.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的区别。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如果在一个小组中,学习者坐在一起,做他们各自的作业,并且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谈,这种学习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如果一个小组被分配了某项任务,然而只有一个学习者把所有的工作完成了,而其他人却在游玩,这种学习也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为一个合作性的小组意味着每一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小组形式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
(二)国内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方式,自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学生互动为基本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群体性的协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的自主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广泛应用。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并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得到推广,乃是在实施新课程之后。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自主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创造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①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为操作基础,以小组协作为形式先进性分层指导,并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②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建构-合作学习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④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是将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特征与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互动的优点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本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研究合作学习的技巧及其培养策略。
三、合作学习的技巧(一)积极的相互依赖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学习者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有两个责任,其一是学习分配给自己的材料;其二是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学习各自的材料。
这种双重的责任就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种关系要求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与小组伙伴是息息相关的———除非小组伙伴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否则他们不会成功的。
同时,他们必须不断地调整他们的工作,以便与伙伴们的工作和谐一致。
在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情境中,学生一方面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有益于小组伙伴,小组伙伴的工作也有益于他们自己;另一方面在小组中大家一起努力,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胜利。
积极的相互依赖有两个特征:对于小组的成功,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整体的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其特殊的贡献。
在学习小组中,积极的相互依赖有以下几种类型:1.目标的积极相互依赖。
个体的学习目标实现与否,与小组其他成员的目标达到与否紧密相关。
为了保证学习者有“荣辱与共”的意识以及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状况,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小组共同的目标。
2.奖励的积极相互依赖。
当小组的目标达到时,每一个小组成员均获得相同的奖励。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三种类型的成绩:(1)评价小组的全部劳动成果,给出小组的总成绩;(2)给出个体在测验中的成绩;(3)当所有小组成员在测验中都达到一定的标准时,给出额外的奖励成绩。
3.资源的积极相互依赖。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拥有完成小组整体任务所需的一部分资源和信息,只有把每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源都集合在一起时,小组的整体目标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共享资源。
4.角色的积极相互依赖。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并且都承担着特定的对于完成整体目标不可缺少的责任。
这些角色彼此息息相关。
除了上述这些类型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之外,还有其他的相互依赖关系。
如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时,外界威胁的相互依赖关系便发生了。
约翰逊等人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调查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本质以及不同类型的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