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


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抵御外来侵 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加强民族交流、中 外交往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②另一方面,它在政治统治的腐败,思想文化的控制, 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③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④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造成 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土பைடு நூலகம்革命时期 1927-----1937
• 1927年月1日 南昌起义 10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 1930年 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31年)粉碎三次“围剿” •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占东三省 •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日军全面侵华
– 4、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的特点:
– a.民主基础更为广泛, – b.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人大常委会比其他社 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 c.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是人大制度的有益补充,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 紧密相联。
– 5、主要原则:
明 措 施 清 废丞相,设内阁。
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变为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影 响
积极: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消极: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 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8年 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 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 1894年7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战争 •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行省制 宣慰司

一省二院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总特点: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从中央来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从地方来看,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 权,对方分权
影响:一方面它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 定(利);另方面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免 人浮于事,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弊)。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 • • • • •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丞相,权分六部 2.设立内阁,强化君主专制 3.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改良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 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 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 三、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点: ⑴一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⑵二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⑶三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确 定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⑷四是建立人民政协组织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的重要机构
2、民主党派的职能 ⑴参政议政 ⑵民主监督 ⑶民主党派的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 法机关的一定职务 3、原则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想照、荣辱与共
牵制,均对皇帝负责(以皇权为中心)
③全面推行郡县制(地方)
作用及影响
(1)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积极: (2)为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 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 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 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消极: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宗法制
• 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 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及其关系 •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 2。作为活动原则:
• 民主集中制主要体现在国家机关的决策过程中。坚持“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是民主集中制在不同的国家 机关的决策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差别: • (1)在国家权力机关中,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充分 讨论,然后付诸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 即为集体负责制(或称委员会制、合议制); • (2)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对于一切重大问题进行充分民 主讨论后,行政首长有权采纳正确的意见,作出最后决策, 并对此决策负责,即为首长负责制。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 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受制于 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内阁形成与发展
•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 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设立内阁制。 • (3)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达到顶峰)
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 纽带。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其特点是分工负责、互不相属、互相
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对后世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
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从汉至元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完善,不断发展
朝代 特点
中央
尚书令、侍中参 与军国大事
地方
汉初,郡国并行。推恩令

巩固
隋 唐 完善 宋 加强
三省六部制 二府 三司 参事
唐中期,地方设节度 使,发展成藩镇割据, 削弱中央集权。 文臣、通判
三 、清朝的边疆政策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 1.重视处理 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 族的上层分子。 好民族关系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2)设理藩院:
(3)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中国(康雍乾盛世) 设军机处、文字狱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专制时代晚期(衰亡)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 早期政治制度 • 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
1.夏商
王位世袭制 始于启
已有一套行政管理制度 2.西周
中央设相、卿等 地方封侯伯等
分封制 宗法制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分封制
• 目的: 巩固统治 • 内容: ①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 后代 ②诸侯的义务、权利 • 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 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 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 结果: 西周后期,破坏; 春秋时期,瓦解。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呈现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 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 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 护专制统治。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近代中国政治浪潮
•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 资本主义改良与革命
•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是中国近代 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1843年 中英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 约》签订
• 1948年 辽沈战役开始 淮海战役开始 平津战役开始 • 1949年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 幕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代中国政治
• • • •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 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基层民主制度
• 历史影响 ⑴自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言人,中国 的领土完整、司法权、关税自主权遭到严 重破坏,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⑵中国的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在曲折中探索
• 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60—90年代 洋务运动 • 1898年 戊戌变法
• • • •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它的目的在于 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 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c.民主集中制度, – d.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二、▲民主集中制的内涵 对于我国人大制度来说,民主集中制既 是一种组织原则,又是一种活动原则。
• 1。 作为组织原则主要体现在: • (1)人民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 (2)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 (3)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 • •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 作实现 •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1927年 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 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西方 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展 保守、停滞、落后 开放、进步、扩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