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芝的诗与人生 修改稿

叶芝的诗与人生 修改稿

设计(论文)题目叶芝的诗与人生摘要: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叶芝的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和零散的状态,很多人因此忽略了叶芝及其诗歌创作,包括我自己,基于能让自己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更多更全的认知,本文通过对叶芝诗歌及其生命历程的解读,系统的从其诗歌题材,象征主义特点及其形成其诗歌的因素和诗人与其诗歌对后世世界范围的影响做了简拙阐述,展现了诗人美丽的诗篇及其为诗歌奉献的一生。

以使自己及其像自己一样对诗人不太了解的我们能够在相关知识上有所增加,并且体会诗一般的生活。

关键词:爱尔兰、英语、信教、爱情、象征Abstract:Because has long, people on Yeats of research has been is edge and scattered of State, many people therefore ignored has Yeats and poetry creation, including I own, based on can let own on the great of poet more more full of cognitive, this article by on Yeats poetry and life course of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from its poetry theme, symbol doctrine features and formation its poetry of factors and poet and its poetry on later world range of effect do has a simple explaination, show has poet beautiful of poem and for poetry dedication of life. To make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do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poets as we can on the related knowledge has increased, and feel poem life.keywords: Ireland, English, religion, love, symbol目录一、叶芝诗歌边走边唱的生活写实叙事性 (4)二、叶芝诗歌高度的名族使命感 (6)三、叶芝的爱情哲学——钟情一生 (7)(一)初见的美好,终生难忘 (7)(二)为深爱不懈追求 (8)四、叶芝这一生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10)(一)活力与青涩(1889——1904年)的年代 (10)(二)丰富和激情 (10)(三)成熟与厚重 (11)五、叶芝诗歌的象征主义特点 (12)(一)玫瑰意向在其诗歌中的运用 (12)(二)天鹅意向的运用 (12)六、叶芝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14)(一)对叶芝诗歌影响的客观简略评析 (14)(二)用英语写作给使叶芝更容易与世界接轨 (14)(三)爱尔兰题材是叶芝的志向同时也扩大了叶芝的影响力 (14)参考文献: (16)附录:……………………………………………………………………………………………………. 谢辞:………………………………………………………………………………………………….17..威廉.巴特勒.叶芝,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20世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TS.艾略特称他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

叶芝的创作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从1889年他出版的第一卷诗集《交叉路口》算起,到1904年毛德.冈和麦克.布莱德结婚那一年为止,诗歌题材多取自于爱尔兰的英雄传奇和民谣,反映了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物质社会的厌恶及逃避现实的情绪。

中期(1904——1925)风格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有对爱尔兰社会和历史的思索,也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爱尔兰争取名族独立的暴力行动的看法,叶芝使用了《幻象》中的一部分思想来比喻历史和社会现象,如历史的周期好似螺旋,不同类型的人性格再现有似月亮的圆缺以及灵魂的迁移等,这和古代爱尔兰和印度的思想是一致的。

叶芝后期诗歌(1926——1939)同样表现了他多样的技巧和主题,历史、政治、哲学,友谊和爱情,都是他涉及的主题,在老年的主题中,他已不像以往因为老年而感到愤怒和苦恼,他相信艺术和时间会带回失去的美。

叶芝的作品与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作为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参加者,政治是他诗中的一大主题,而贯穿于他诗歌创作史的另一主题则是他对献身于爱尔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女演员毛德.冈的爱情,对叶芝来说,这位美丽的有着朝圣者灵魂光辉的女性成了他作品的力量和源泉,是诗人爱情的信仰,理想的象征,其诗歌创作风格吸收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精华,季度升华,最终熔炼出独特的诗风,象征主义贯穿于他一生的诗歌创作,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文学丰碑,使他成了卓越的“现代浪漫主义抒情诗人”。

作为一个始终以其整个身心写作诗歌的诗人,叶芝每一次的蜕变,都包含着一个艰难的思想历程,昭示着一次思想的升华。

毕其一生,诗人都在勤勉的进行着不断的思想内省,不断的自我发展,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和拓宽其诗作的创作技巧,创作领域和角度。

一、叶芝诗歌边走边唱的生活写实叙事性当叶芝在小的时候,对各种的宗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特别的感兴趣,叶芝通过舅公威廉.米德尔顿这家亲戚,特别的对乡间故事很感兴趣,从他的《被拐走的孩子》一诗中便可看出叶芝对这些故事的痴迷向往。

《被拐走的孩子》中是这样说的:“斯利什森林①所在的陡峭/高地侵入湖水之处/有一个蓊郁的小岛/那里有振翅的白鹭/把瞌睡的水鼠惊扰/在那里我们已藏好/盛满着浆果的魔桶/还有偷来的樱桃红通通/来呀/人类的孩子/到那湖水和荒野里/跟一个仙女/手拉着手/因为人世充溢着你无法明白的悲愁。

”到最后的一节“那眼神忧郁的孩子/他就要跟我们离去/他将不再听见群群的牛崽/在那暖暖的山坡上低吼/将不再听见火炉上的水壶/使他心中充满宁静的歌吟/也不再会看见棕色的家属/围着食柜前前后后地逡巡/因为他来了/那人类的孩子/到这湖水和荒野里/跟一个仙女/手拉着手/从一个充溢着他无法明白的悲愁的世界里。

”整首诗以优美的抒情笔调,拟精灵的语气,叙写精灵诱拐一男孩的情节,那种如诗般的画面,写出了孩童的天真,更多的是一种纯净的单纯,预知着未来世间的残酷。

《经柳园而下》此诗原题“老歌重唱”,叶芝说:“这是根据斯莱沟郡巴利索代尔村的一个经常自哼自唱的老农妇记不完全的三行老歌词重写的尝试。

”诗歌的内容是:“我的爱人和我确曾相会在柳园下边/她那一双雪白的小脚款款走过柳园/她让我从容看待爱情/如树头生绿叶/可我/年少无知/不愿听从他的劝诫。

我的爱人和我确曾伫立在河畔田间/她那只雪白的小手搭着我斜倚的肩/她让我从容看待人生/如堰上长青草/可我/那时年少无知/如今悔泪滔滔。

这首诗来自于诗人搜集的民间歌曲的整理重写,其他的诗歌还有《老渔夫的幽思》、《茉儿.梅吉谣曲》等,同样反应了叶芝诗歌体裁广泛和源于生活。

比较著名的《湖岛因尼斯弗里》②:现在我要起身离去/前去因尼斯弗里/用树枝和泥土/在那里筑起小屋:我要种九垄菜豆/养一箱蜜蜂在那里/在蜂吟嗡嗡的林间空地幽居独处。

我将享有宁静/那里宁静缓缓滴零/从清晨的薄雾到蟋蟀吟唱的地方/在那里半夜清辉粼粼/正午紫光耀映/黄昏的天空中布满着红雀的翅。

现在我要起身离去/因为在每夜每日/我总是听见湖水轻舐湖岸的响声/伫立①在斯莱沟郡吉尔湖南岸②因尼斯弗里,义为“石楠岛”是斯莱沟郡吉尔湖中一小岛在马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上时/我都在内心深处听见那悠悠水声。

关于这首诗,叶芝在其《自传》中写道:“我十几岁在斯莱沟时就已设想有朝一日能前往因尼斯弗里岛,像梭罗一样住在那里……如今我走在弗利特街,乡愁顿起,我听见潺潺水声,看见商店里的一泓池水,不禁想起湖上的流波,往事的回忆唤起了我的诗情,遂写了这首诗。

诗歌表现了极其幽美浪漫的画面,写了诗人对故乡美景的无限思念与向往,这是诗人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

从这些诗歌中都可以看出诗人梦幻般的对生活的热爱,他一路走着,一路唱着,想起童年他便写孩童时的精灵的故事,让当时的自己如何的就痴迷,表现出童年时的快乐不羁,遇到了唱歌的老妇,他就问老妇唱的是什么,经过老妇所唱的进行整理,又写出了一首美丽动听的记叙诗歌,当他走在灰色的城市街头,感到无比的烦躁厌倦时,他此时此刻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他便用诗歌写出了幽美的画面,解脱了他当时的苦恼,这同样是记叙了叶芝当时的一种对家乡的想念向往之情,他的这些诗记叙着人们的过往和愿景,描述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也细细透着诗人的情愁愿望。

表现了他童年生活阴暗与喜悦,少年时的迷茫与活力,表现出极强的叙事性。

二、叶芝诗歌高度的名族使命感叶芝曾随父亲迁往伦敦,在那里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却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爱尔兰人而经常无故受到英国同学的辱骂和殴打,说英语和信教并不能抵消自己被视为“爱尔兰疯子”的现状,加之父亲常常向他灌输的观念是“较诸英格兰,爱尔兰品格之优越不仅在于风景和气候,而且在于言谈和举止,艺术家气质和绅士风度。

”由于在爱英矛盾缤纷的情况下,流落辗转和夹缝生存经历造成的落差和父亲的潜移默化促成了叶芝从小的爱尔兰文化意识。

在后来的创作中,他坚信爱尔兰的文化艺术能够增强爱尔兰人民的民族凝聚力。

他研究爱尔兰的历史、民歌和语言并鼓励其他作家挖掘和弘扬爱尔兰民族题材,积极地参与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运动。

1923年之前的爱尔兰仍未取得独立,英国仍是爱尔兰的殖民宗主国。

几百年来的殖民统治和从小的英语文化浸润使叶芝对英国爱恨交织。

他曾在从未出版的作品集《拙作总序》中说:“盖尔语(爱尔兰地方方言)是我的民族语言,但不是我的母语。

”对于母语英语,他说:“除了用母语,任何人都无法带着乐感和活力进行思考和写作。

”这是诗人对英爱两种文化的复杂情感的真切体现。

《致未来的爱尔兰》中诗人是这么说的:知道吧/我愿被视为/一个群体中的真兄弟/为减轻爱尔兰的创痛/大伙把谣曲名歌唱诵。

一诗充分表现出叶芝对自己祖国爱尔兰的无限热爱。

叶芝认为,爱尔兰天主教徒热衷于政治,却缺乏良好教育和家庭教养,新教徒则只想着过日子,叶芝在《再度降临》这首诗中表现了这两种状态,“盘旋盘旋在渐渐开阔的螺旋中/猎鹰再听不见训鹰人的呼声/万物崩散/中心难再维系/世界上散步着一派狼藉/血污的潮水到处泛滥/把纯真的礼俗吞噬/优秀的人们缺乏信念/卑劣之徒却狂嚣一时。

”因此他想用文学来统一二者的思想情趣,树立爱尔兰的文化身份。

“我想,假如我们有一种民族文学,使爱尔兰在记忆中变得美丽,但又借助一种切实的批评——一种欧洲姿态——摆脱了地方习气,那么我们就可能把两半合到一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