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交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 行车延误调查与分析
交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 行车延误调查与分析
9
高德交通季报-通勤交通拥堵成本
10
基本概念
影响因素
驾驶员和行人的影响
驾驶技术水平、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特点;行人过街
车辆的影响
不同车型和车龄的车辆,起动、制动和加速性能不同
道路条件的影响
快慢车分离、物理分隔、车道数、车道宽、;交通流中大型车和载货车比例
11
基本概念
20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跟车法(续)
跟车法行程时间和延误调查现场记录
日期______ 路线______ 行程开始时间______ 行程结束时间______ 控制点 地点 时间 地点 天气______ 方向______ 地点______ 地点______ 里程______ 里程______ 停车或被迫缓行 延误(s) 行程编号______
延误率 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与车辆在理想条件
下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标准运行时间)之差值。可以反映出单位 长度路段上延误的大小。 国外观测:高速公路1.06min/km,主要干道1.49min/km, 集散道路1.86min/km
3
基本概念
常用术语(续)
车流延误率 车流中各辆车的延误率的总和,即车流在单位长度
路段上的总的损失时间。等于单向交通量乘以延误率。
排队延误 车辆排队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驶车速驶过排队路段的时
间(自由行驶时间)之差。排队时间是指车辆从第一次停车到越过停
车线所用的时间。排队路段是指车辆的第一次停车断面与停车线之间 的道路。 当仅发生一次停车时:排队延误=停车延误+加减速延误 =排队时间-自由行驶时间
近累计离去车辆数,阻塞开始消散
10:30,累计到达车辆数=累计离去车辆数,阻塞结束 第300辆车在9:45到达,离开了260辆车,排队位置为300-260=40辆, 它通过瓶颈路段所需的时间为 15/90×40=20/3(min),在9:51:40离开 第300辆车通过瓶颈路段的延误时间,为实际行程时间与自由行驶时 37 间之差 20/3-15/90 = 6.5(min)
道路环境的影响
12
行人和路侧干扰,城市道路>公路、商业中心区>一般城市道路
香港与大陆城市对比(高德交通季报)
13
天气的影响(高德交通季报)
14
基本概念
延误资料的应用
评价道路交通阻塞程度 评价道路服务质量(服务水平) 前后对比研究 经济分析 作为采取交通控制措施的依据 改建道路和交叉口的依据 掌握行车延误的发展趋势 运输规划 交通规划
进行延误调查就是为了确定产生延误的地点、类型和大小,
评价道路上交通流的运行效率,在交通阻塞路段找出延误的 原因,为制定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方案、减少延误提供依据 对于评价道路交通设施的服务质量、进行道路交通项目的工 程经济分析以及研究交通拥挤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7
高德交通季报-拥堵排名
8
高德交通季报-拥堵延时指数
2
基本概念
常用术语(续)
停车延误 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产生的延误。停车
延误等于停车时间,其中包括车辆由停止到再次起动时驾驶员的反 应时间。
行程时间延误 实际行驶的总行程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平均
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自由行驶时间之差。除包括停车延误外,还包 括因加减速而产生的加速延误和减速延误。
排队延误= 第i次停车延误 第i次减速延误 第i次加速延误 当发生n次停车时:
n n n
=排队时间-自由行驶时间
i 1
i 1
i 1
4
基本概念
常用术语(续)
进口道延误(引道延误)
进口道实际耗时与进口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其中进口道实际 耗时为车辆通过进口道延误段实际所用的时间;进口道自由行 驶时间为不受干扰车辆通过进口道延误段所用的时间。 进口道延误段指的是引起全部或大部分进口道延误的进口道路 段,其长度随进口道上的排队车辆数而变化。实际选用时,通 常将可能出现的最大排队长度作为进口道延误段。 图6-1(P131)是车辆在交叉口入口进口道上的时间-空间关系 图,说明进口道延误、排队延误和停车延误三者之间的关系。
5
基本概念
常用术语(续)
进口道延误(续)
进口道延误为E、F两点纵坐标 值之差 排队时间为E、C两点纵坐标值 之差 停车延误为D、C两点纵坐标值 之差 排队延误为排队时间减去F、B 两点纵坐标值之差
6
基本概念
调查目的、意义与必要性
延误就是时间损失,就是浪费道路使用者的时间,影响几乎 涉及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德州运输研究所研究美国39个主要城市,估算美国每年 因交通阻塞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10亿美元;东京每年因交 通拥挤造成的交通时间损失约为12.3兆(万亿)日元
19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跟车法(续)
调查注意事项
为了记录方便迅速,对车辆停止或缓行原因可事先规定一些缩 写符号(P136 表6-3) 路段总长及各控制点间的分段长度,可通过直接丈量或利用比 例尺可靠的地图确定,也可从测试车里程表上读出,调查路段 总长一般不应小于1.5km 根据调查目的选择高峰小时或非高峰小时进行,有时需对比; 注意工业区(货运影响)和商业区高峰时间与普通市区的不同 延误调查通常是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的
交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行车延误调查与分析
段征宇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大
纲
基本概念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与分析 交叉口延误调查与 分析
1
基本概念
常用术语
延误 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
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以s/辆或min/辆计
固定延误 由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驶入驶出法(续)
15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路段行车延误通常与行程时间一起调查,可同时获得行驶时 间、行驶车速、行程时间、行程车速和延误等一系列资料
跟车法:观测人员乘坐沿待测路段行驶的测试车,观测并记
录有关行车延误资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
人员和设备 人工记录:两名观测员、两块秒表 自动记录:一名观测员、自动记录装置 样本容量 根据待测路段的道路交通条件,可参照推荐值(表6-2)选择 预测样本数 16
驶入驶出法
适用于调查瓶颈(或窄桥)路段的行车延误 假设前提:车辆的到达和离去属于均匀分布;车辆排队现象存在于 某一持续的时间内,到达的车辆数大于道路的通行能力时则开始排 队,而到达车辆数小于道路的通行能力时排队开始消散
调查方法
在两个断面同时进行,调查路段的起终点各设一名观测员(对 准表以统一时间),用调查交通量的办法,以5min或15min为间 隔时间累计交通量 当车辆受阻排队有可能超过瓶颈路段起点断面时,应及早将起 点断面位置后移 已知路段通行能力时可不调查路段终点断面,离开车辆数取待 驶出车辆数与通行能力中的低值 35
18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跟车法(续)
调查方法
测试车驶过调查路段起点时,启动一块秒表(或自动记录仪 器),在测试车驶过控制点时,记录时间 测试车停车或被迫减速缓行时,使用第二块秒表观测每次延误 的持续时间,记录地点、时间和原因 测试车通过调查路段终点时,停止第一块秒表,记下测试行程 的总时间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足样本容量要求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驶入驶出法(续)
【例6-1】表6-4为某公路上一瓶颈路段发生阻塞时的调查结果,已知该
路段通行能力为360辆/h,即平均每15min通过90辆车。求第300辆车的延误 时间?每辆车的平均延误时间?
90
36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驶入驶出法(续)
解:由表知: 9:00~9:15,到达车辆数<通行能力,无阻塞 9:15~9:30,累计离去车辆数<累计到达车辆数,开始阻塞 9:30~9:45,到达车辆数最大,阻塞发展 9:45~10:00,累计待驶车辆数>能离去的车辆数 10:00~10:15,到达车辆数<通行能力,累计到达车辆数接
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交通信号、停车标志、让路标志和铁 路道口等都会引起固定延误
运行延误 由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延误。运行
延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其他交通组成部分对车流的干扰(称为 侧向干扰)而引起的延误;另一种是由交通流之间的干扰(成为内 部干扰)而引起的延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交通拥挤、汇流、超车 与交织运行等因素
调查结果分析 - 拥堵里程(高德交通季报)
31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 平均车速(伦敦中心城拥堵收费,2003)
32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 交通政策分析 上海外牌限行,高德(1)
33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 交通政策分析 上海外牌限行,高德(2)
对高架道路的影响
34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29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 延误比率
各项延误占总延误的比率用柱状 图绘制,如图6-6 这是国外在车辆组成单一、行人 少、基本没有自行车的情况下的 统计结果 我国虽然情况不同,但是交叉口 的交通拥挤与延误也同样突出, 特别是行人和自行车的影响很大, 交叉口的延误通常>80%
30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图6-4是公交车的延误类型及其分布示意图,每种延误的大小可由各 停车点上相应柱状图的长度来表示 图中绘出了两个行驶方向的调查结果
24
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 公交延误(3)
整个公交线路的速度和延误调 查结果,可用图6-5的形式来 表达 最上边的柱形的长度代表总行 程时间:行驶时间和延误
其余柱形给出了在不同地点和
表 6-3
原因
行程长度_______ 停驶时间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