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统一不同于波斯帝国的统一:波斯帝国的包容多样性的统一,而中国则是抽象的统一高善必也说,印度的文化有多样性,而中国则只有汉族的统一文化,缺乏多样性.在我看来,这些见解都缺乏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因而也是不足以说服人的。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一、中国古代文明在时间中发展的特点—论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约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许多灿烂的古老文明。

从它们在时间中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些文明的连续性颇有不同,中国古代文明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色。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我们可以从政治史和文化史两个方面与其他古代文明作一些比较的探索。

首先,从政治史来看。

.在历史上,文明大体是和国家同时发生的。

世界上最占老的文明发生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和三千年代。

其中以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文明发生最早,约始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

两河流域北部和排尼基地区的文明、黄河流城的夏文明和克里特岛上的爱琴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晚期。

公元前二千年代,在小亚细亚产生了赫梯文明,在希腊半岛上产生了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二千年代是青铜器时代的盛世,也是埃及和两河流域古文明的繁荣时期。

但是就在这一时期里,印度河流域文明灭亡了(约公元前175。

年),克里特文明(约于公元前+五世纪)、迈锡尼文明(公元前十二世纪)也先后灭亡了。

公元前一千年代,铁器逐渐在广大的地区里代替了青铜器,文明也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开了。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出现了雅利安人的国家,在伊朗高原出现了波斯国家,在爱琴地区出现了希腊诸邦,在意大利出现了罗马国家。

在古代世界起过重要作用的国家,这时都出现了。

也就在这个时期里,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开始失去政治上的独立,从属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

在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影响下发生的膝尼基文明、赫梯文明、巴勒斯坦文明,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

世界历史表明,在青铜时代产生的古老文明,除中国以外,到了铁器时代的早期就都已经失去了政治史上的连续性。

在公元前一千年代产生的古文明,大多数也没有能保持政治史上的连续性。

波斯征服了整个西亚、北非的最古老的文明地区,甚至达到印度河流域,以拜火教为其特征的古波斯.文明成了更古老的文明的继承者和代替者。

但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波斯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

在广阔的波斯帝国的旧墟上,后来建立起许多“希腊化”(}}llenistic)国家。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三世纪初期,安J息P}x}thia)统治了伊朗以及两河流域。

公元三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萨珊王朝的波斯一度复兴。

但是它在七世纪中叶为阿拉伯人所征服。

从此,伊朗和西亚、北非其它古老文明地区一样,成了伊斯兰文明的地区。

公元前八至六世纪间,在希腊地区重新形成了很多城邦,到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它们落人马其顿势力支配之下。

到公元前二世纪.马其顿和希腊又先后落人罗马人统治之下。

罗马于公元前一世纪后期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包括了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希腊等更古老的文明地区。

但是,到公元三世纪。

罗马帝国发生危机。

四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大举人侵,帝国分裂。

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文明,作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产生最晚、影响最大的文明,也中断了政治上的连续性。

上述古代文明在政治史上的断裂,各有其不同的具体原因。

但是从大体说来,上述文明是在三种情况下被打断的。

第一种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小邦林立的情况下,例如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当时文明本身的力t还比较薄弱,可以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文明的文字尚未解读成功,其具体灭亡原因难以确定,尽管学者们有不同的推测;迈锡尼文明的灭亡则与多利安人人侵有关)而中断,甚至暂时退回野蛮状态.第二种是在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的情况下,当时青铜时代的古文明已经衰老,而原先落后的地区则由于铁器的出现而迅速进人文明时期,于是后起的文明征服古老的文明6波斯征服西亚、北非广大古老文明地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

第三种是铁器时代的帝国在自身衰朽的情况下被外力所征服。

例如,波斯帝国亡于马其顿、希腊人,罗马帝国亡于日耳曼人.。

当我们转而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时候,我们同样地发现.中国在类似的时期也有过类似的危机。

夏、商、周三代,从实质上说也是青铜时代的小邦林立时期,三代的王不过是不同规模的邦的联盟的首领。

当商征服夏、周征服商的时候,并未发生政治史的断裂现象。

以周征服商为例,商本来是先进的“大邦殷”①、“天邑商”②,由于“沈酗于酒”,“败乱厥德”,以致“小民方兴,相为敌仇”③,原来落后的“小邦周”④乘机征服了商.不过,周在征服商以后,不仅没有打断商的政治传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它,《尚书》的《召浩》、《多士》、《多方》、《立政》等篇里都有明显的夏、商、周三代相承的观念。

据《尚书·无逸》记载:“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譬汝,则皇自敬德。

厥愈,曰;股之}4允若时。

不窗不敢含怒。

”这更说明周的统治者有意识地继承商代好的政治传统,明确地表示自己是商代杰出的王的继承者。

西周晚期的统治者逐渐腐朽,结果犬戎人侵,周幽王被杀。

周自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东迁至洛邑{在今河南洛阳附近),开始了东周。

西周灭亡前后的内外危机,在《诗经‘小雅》的哎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等篇和《诗经,大雅》的蛋民劳》、《板》、《抑》、《桑柔》、砚澹印》、《召曼》等篇里都有反映。

但是东周王朝靠诸侯(尤其是晋国和郑国)的力量终于推持住了。

公元前八世纪后期至公元前七世纪,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蛮夷(楚)逐渐强盛起来,威胁诸夏的生存。

《公羊传》(傅公四年)云:“南夷与北狄交。

中国不绝若线”。

这是对当时形势的相当切实的说明。

齐植公、晋文公先后起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侯,北击戎狄,南抑强楚,r扭转了危急的形势。

公元前六世纪以后,楚发展成南方大国,但是不再以蛮夷自居,而是以南方盟主的面目与中原盟主晋国争霸了。

孟子曾经说;“五猫者,三王之罪人也。

”①这句话是不大公正的。

他又曾说:“仲尼之徒无道植、文之事者”②。

这句话也不大符合事实。

孔子在评价齐桓公和管仲的时候曾说:“植公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

”③《公羊传》(嘻公四年)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沾(何休注:“估,服也s}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孔子认为齐植公、管仲的贡献在于维护了中原文明的连续性,(公羊传》认为齐桓公是王者(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等)事业的继承者。

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

西周末叶至春秋中期(约公元前八至六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由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时期。

当时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曾受到落后的部落(如戎、狄)和后起的文明(主要是南方江汉地区的楚)的威胁。

不过,这一次危机也没有导致中国古代文明的中断。

东汉以后,中原的帝国腐朽,干是有三国(公元220一28。

年)的纷争。

西晋(公元265一317年)短期统一以后,中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方是东晋(公元31}}}}年)和随后的“南朝”(公元420一589年》,北方经十六国之乱以后形成“北朝}r(公元386一581年)。

公元}}年,隋灭陈,再度统一中国。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混乱时期,各小国的政权几乎都不稳定。

少数民族在北方占了优势,十六国中大多数国家约君主都是少数民族。

他们屠杀汉人的事的确很多,但是他们无法打断汉魏以来的政治传统,也不能不吸收汉族豪门参加他们的统治集团。

后赵的君主石虎是一个十分残暴荒淫的人,但是他在公元336年(东晋成帝咸康二年)下令说:“三载考绩,默险幽明,斯则先王之令典,政道之通塞。

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谱绅之清律,人伦之明镜。

从尔以来,遵用无改。

先帝创临天下。

黄纸再定(石勒曾两次按九品评定人物)。

至于选举,栓为首格。

自不清定,三载子兹。

主者其更拴论,务扬清激浊,使九流成允也.吏部选举,可依晋氏九班选制,永为摸法。

”①“三载考绩”,“黯险幽明气是传说中的舜制定的制度②。

象石虎这样的人也说要遵从尧舜以来的先王之道,继续实行魏晋以下所行的九品选官的制度,这当然不能说明石虎个人的明智和伟大,而是说明,中国已经有了这样坚固的政治传统,就连石虎这样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

自十六国至北朝,北方的政权仍是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和汉族统治阶层的联合政权,而且遵循的仍是以前的政治传统,所不同的只是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分不同而已。

因此,我们在西晋灭亡后的北方看到了西罗马灭亡后的欧洲所不能看到的现象:中国的政治史上的连续性甚至在北朝时期也没有中断。

这一点对中国古代文期的连续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从文化史来看。

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

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

这里附带说明,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

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

例如,现在世界流行的阳历,可以溯源于古代埃及的历法。

七夭为一星期,圆周分为36。

,,可以溯源于巴比伦。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这些都可以说明,现在很多国家都继承了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某些文化遗产。

但是接受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化遗产的许多国家都是各自国家先前的作为系统的文化的继承者,因此各有自己的文化史上的连续性。

它们虽然继承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只作为因素,而非作为系统),但是和后者并无文化史上的直接的连续性。

一个文明在文化史上的连续性,总而言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即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其重要表现形式的连续性,一是学术本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哲学和史学)发展的连续性,即文化的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衡最古代的各个文明,那末看来只有中国在文化史上的连续性最具有完整的意义。

世界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也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献。

可是当它们失去独立以后,文字使用的范围逐渐限于神庙祭司之间,终于被人遗忘。

它们的历史被淹没了。

在以后很长的时期里,人们只能从希腊历史家的著作里得知它们的一些残缺不全的消息。

印度河流域文明、赫梯文明、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等都发生了文字被遗忘的现象。

现在我们对于这些文明的了解,要归功于近代考古学家的发现和研究,也要归功于古文字学家对于那些已死的文字的解读(decipher }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