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
佛家的解脱主义传统
佛家从“解脱”坐标观照人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解脱 主义传统——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 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 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寻求解脱的修证中,总结出“四 谛”即四种真理。“四谛”以论定人生的价值是苦和分析苦 的成因为出发点,以指示解脱诸苦的途径为中心,以解脱境 界“涅槃”为归宿,构成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早期佛教强 调依“八正道”而行,即得解脱。“八正道”是八项修行实 践的德目,包括正确的见解、思维、言说、行为等。后来又 提出佛教修行者的实践总纲“三学”,即戒学、定学和慧学。
从文化形成根据的角度来考察,儒、道、佛三家鼎足之 势的出现决非偶然。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 趣的共似性。三家思想的中心关怀和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 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 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三家文化体系的基点、架构、 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又不仅适应于不同人群的文 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尤其是从印度传 入的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哲学、 伦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艺术、天文学,乃 至医学和民俗学等内容,弥补了儒、道文化的局限。正是从 这层意义上说,中华文化体现了古代东方哲学和文化的主体 性格与最高成就。
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
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重视人的生命,称“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生生之 谓易”(《易传·系辞》),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 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 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 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 则,维护人格尊严。这就是说,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的严酷时刻, 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 子》),以成就道德价值。与重“德”价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价值对比中,也认为精神高于物质,高度 赞扬精神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大(太)上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说强调,成就 道德典范,建立盖世功业,阐发精深言论,都必将长远地影响于后世,也即 其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是永不消失的,这也就是说三立者的精神远远超越于死 亡而臻于不朽。 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儒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 排斥为主。这也可以看作是上千年三教关系中,正统儒家对佛教的基本态 度。哪怕是到宋明理学,正统的儒家对佛教的思想大加吸收,但在其表面 上,居儒学中主导地位的,仍是对佛教的拒绝与排斥。当然,这也不排除 另有一些儒家学者,因受佛教较深的影响,会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提出三 教融合、三教一体的思想。但在儒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总是对佛教加 以排斥与批评。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佛教出家、修行方式的批评, 因为这与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君孝亲的伦理精神相互违背,所以一开始 就被儒家认为违理背德。佛教的出家人,作为方外之人,抛家舍亲,看上 去即不忠又不孝。 在后来的发展中,儒家又与道家、道教站在捍卫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 上来反对与排斥佛教。从《弁子理惑论》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相关的资料。 儒家一向以华厦正统自居,自先秦始,儒学中就有所谓的华夷之辨,其中 涉及中原文化与狄夷文化之间的关系。到佛教传入之后,这华夷之辨的问 题就更加突显了出来。 道教:在佛教初传时期,道教对佛教的态度看起来并不明显,这方面 的资料也比较少。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在学界,过去认为两者时间 差不多,都大约在东汉末年。
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
道家反对天命论、天意论和目的论,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 排除任何加诸于一切现象的刻意有为,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 原理来观照、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自然的 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构成万物具体形 态的原始物质则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 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形态,形体)。老子又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 然”,就是道以自然为法,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最高原则的道,所遵循 的就是自然无为。 在道家看来,万物无一例外地都同样根源于“道”的流转与“气”的 聚散,由此它们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异,没有价值的优劣。《庄子·秋水》 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 在己。”认为一个人站在“道”的高度观照万物,认识到万物并无贵贱高 下之别,就能平等地看待一切,包容一切。这里讲的“以道观之”,也就 是以“自然”的角度来审视一切。
佛教初传时的三教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三教关系,应以三教皆具而形成关系为标志,所以 完整意义上的三教关系,理应从佛教初传开始算起。 佛教:佛教的传入,现在学界已大体确定为东汉初年(汉明帝永平年 中)。在汉代佛教刚传入时,大家都看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这与当时社 会上流传的神仙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理解佛教, 便把它当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则是把佛陀看作神仙,可以飞 行变化,把佛教追求的最终境界“涅盘”,等同于老子的“无为”,而对 “轮回”转生,则理解为灵魂不死。灵魂不死,这原本不是佛教的思想, 可在当时,人们就是这样去理解轮回,认为只有灵魂不死,才有轮回转世。 这反映了佛教初传时的真实状况,同时也牵涉到与儒家、道家、以及中国 传统观念的融合与贯通,在佛教初传之时,这层关系已经表现了出来。 这还可从《弁子理惑论》中见其端倪,此文是现留存下来最早反映佛 教在中士初传状况的一篇文章,作者回述自己从学习儒道而最终转而锐志 于佛法,并遭到世人的种种责难,于是他根据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一一作 了回答。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儒家、道家、尤其是道教对佛教的不 同看法,以及佛教对中土予其的不同评价所做出的回应。日本人撰写有关 三教的书,都把《弁子理惑论》定为中国三教关系的开端。
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肯定生命的价值,反对人为地延 续或损害自己的生命,宣扬自然主义生命观。道家认为,一个 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 直觉体认自我的自然本性,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 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 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 妙至真的“神人”。《庄子》又有《养生主》篇,宣扬养生之 道,以求保命全生,不受损害。这种养生理论称为“全生”说, 以后经黄老道家的养生论,进而影响道教,形成了长生论和神 仙论。 道家还主张“天人合一”说。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和我们同 生于“道”,天地万物的气和我们的气相通,人的生命要与天 地万物的生命合一 ,相应, 协调,并与天地同长终 。《庄 子·在宥》论天人关系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 者,人道也。”提倡无为,崇拜自然;贬斥有为,鄙视人为。 道家所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构成了自然主义传统的重要 内容。
佛儒道
叶东琛、张健雄
儒家思想是传递一种人与社会的道德观,“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仁,以仁德为治”。“仁”为核心。是一种人道主义 立场。 道家是一种社会抗议思想,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宇宙的运 行之道。使人拥有精神力量来面对现在的生活。“”追求“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 佛教,是讲因果,讲慈悲,教你修善。为人描绘了栩栩如生的 未来。 简而言之,儒家思想是教你入世。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 感的人;道家思想是提供给你一种哲学思维,认识论、方法论, 获得一种出世的精神;而佛教直指人性善恶,通过福祸相依, 用前世今生、来世的轮回,来教育你一定要做一个人品好(为 区别儒家思想,这里旨在强调善良,有爱心)的人。 儒教针对可见的现实,道教针对不可见的现在,而佛教则 针对的是不可见的未来。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形成
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 道家等学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 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 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儒家的“人”本 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 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约在公元一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以“解脱” 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 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 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 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 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 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 内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两 者的结合为人生之道:遵循纲常之礼以开显人的本然德性,进 而达臻人的完善境界,成为圣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志,为 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 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 儒家以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 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臻理想境界, 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
戒学是抑止邪恶,积习善行;定学是安定身心,集中精神; 慧学是如理思维,彻悟实相。随着小乘佛教发展为大乘佛教, 佛教的解脱之道也发生变化,这就是在理论上力图超越小乘 佛教对人生过于负面和悲观的看法,在修行上突出强调智慧 的关键作用,重在以观照真理和证取真理为解脱。为此,大 乘佛教还要求在修行上不脱离世间,积极参与世间的各种善 举,以利于众生的普度、解脱。 中国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解脱主义学说,特别 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更着重转向内心 的探索、转换和提升,以求得人生的解脱。如禅宗宣扬心即 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求得心,即成佛。 这实质上是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