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启蒙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是指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办学规模教师队伍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都不能与现代的小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便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隋唐以前的小学课程关于隋唐以前小学课程的设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甚少。

只是从一些关于教材和人物事迹的记载材料中,我们可以对那时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些推测。

(一)早期小学教育内容的传说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时间,至今尚不能给予非常肯定的答复。

这使得我们无法肯定远古时代是否存在比较规范的小学教育以及在这种小学中实行的教育课程。

从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如《周礼》、《尚书大传》、《孟子》、《礼记》等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包括小学)内容的记载。

虽然这些记载所称的时代不一定真实,但它们应该说体现了著作人生存的年代或以前关于儿童教育内容的一些主张。

不仅如此,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说法,还确确实实被人当作了小学课程设置的榜样。

1.《周礼》、《札记》中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周礼》、《礼记》,是人们通常朋来说明西周甚至其以前“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著作。

在《周礼》的《地官司徒》和《札记》的《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文中,也确实有一些村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某蝗内容安排。

在《地官司徒》中,比较多地被人引用的材料是:(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掌谏王恶,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载。

乃教之六仪,一曰祭记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客,五曰军旅之客,六曰车马之客。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在后代的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影响极大的“六艺”。

“六艺”中的“书”(“六书”),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后世的不少学者眼里,“六艺”均为儿童教育的内容。

但是,从《周礼》的本文看,所谓的“六德”、“六行”,“六艺”以及“六仪”之教,并没有明确表明是针对儿童的。

即便以保氏之教而言,“国子”之中也同时包含了两种年龄的人,即年龄较大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和年龄较小接受小学教育的人。

因此,班固、许慎等人的说法是否准确无误,亦非没有疑问。

同《周礼》相比,《礼记》中对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则稍微明确些,其中较多被引用的材料是《内则》中的一段话: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男鼙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为十五岁,按照古代“十五入大学”的说法,则已不属“小学”教育了。

可以看出,《内则》是按年龄的增长来设计教学内容的。

其中六岁教数与方位,八岁教谦让的礼节,九岁教计算日期,这几年的教育似乎都是放在家庭中进行的。

只有十岁以后的”出就外傅”,大体与“小学”相当,而学习的内容为“书计“。

到了十三岁,所学的内容又有些变化,有乐、诗和舞。

到了十五岁后,才学习射御。

这种安排,同《周礼·地官司徒》的说法不完全一致。

它是否能代表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不敢妄论,但可以想见的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对儿童的教育,应根据其年龄的大小而安排学业内容。

这一点,客观上表明了中国古人对儿童教育内容(或小学课程)设置的心理学基础,是有着一些朦胧的意识的。

《礼记》另一段较多被人引用的材料是《王制》中的一段话: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书。

王大子、王子、群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通(嫡)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凡入学以齿。

这里的“诗书礼乐以造士”向来同《周礼》的“礼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用来说明先秦尤其是西周时期小学的教育内容。

《王制》的这种说法究竟是行能体现先秦甚或西周的儿童教育内容,因《王制》本身的成书年代尚待确证而难以肯定。

不过,《王制》对教育内容的设想,同《周礼》的“六艺”一道,对后代中国小学的教育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

分析《周礼》、《礼记》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可以区分为这样几个方面:道德教育:以“礼”为代表:审美教育:以“乐”为代表;知识教育:以“诗书”、“书数”或“书计”等为代表;技能圳练:以“射御”为代表。

2《尚书大传》,《汉书》等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尚书大传·略说》,《汉书·食货志》、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白虎通德论·辟雍》诸书中有关小学的记载,也是今人用来描述先秦乃至西周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材料。

归纳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早期小学的教育内容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学书计、学小艺。

这类记载见于《大戴礼记·保傅》、《汉书》、《白虎通》。

其中《汉书·食货志》在“书计”之外,多了“六甲、五方”。

这一方面的内容,同《周礼》、《礼记》中的“书数”、“书记”是一致的。

二是“见小节,践小义”,见于《尚书大传》、《大戴礼记·保傅》、《汉书》。

这一方面的内容,同《周礼》、《礼记》中的“礼乐”是一致的。

可以看出,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属知识学习和行为规范训练。

但是,由于这些书对入小学年龄的记载不完全一致,它们也不能确证。

可考的是,《尚书大传》的作者伏胜,本为秦博士,汉文帝时年九十余,晁错往学《尚书》。

考晁错在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举贤良,就学伏胜事在此前。

以此推算,则伏胜应生于公元前255的以前,为战国(前475-前221年)未期。

如果《尚书大传》真为伏胜所作且记载无误,则可推算至少在战国时代已有小学存在,并且是按照所谓“小节、小艺”进行教学的。

总的来说,先秦时代关于小学教育的小学教育课程的设置状况历史记载比较少见,已有的记载也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当时的小学教育实际。

不过,从先秦时代已有较高水平的数学、天文学、医学、文学等观念和技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那时没有相应的教育,则这种思想和技术水平是难以达到的。

而这种教育中,不能排除包含小学教育(儿童教育)的可能性。

因此,上述各类著作中的材料,应该能有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的小学教育内容。

(二)汉魏六朝小学教育的课程有关汉魏朝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史料也非常少见。

比较明确的大概只有王充《论衡·自纪篇》和崔寔《四民月令》中的一点记载。

1、王充《论衡·自纪篇》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曾描述过他自己小时在“书馆”的学习情形:八岁出于书馆。

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从这条材料看,在东汉时期,蒙馆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书馆”,另一种是比“书馆”水平略高的蒙养学校(“经馆”)。

其中,书馆的主要课程似乎只有学“书”一项。

“书”指书写,即写字。

这一点同汉代律令中关于儿童讽书为史的条文是一致的。

在儿童学习写达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转去学习儒家经典。

从王充所云的“日讽千字”来看,似乎在后一类蒙养学校中,对儒家经典的教学是以“讽”为主的。

不过,书馆的习“书”应该包含了识字的内容,而教习儒家经典的蒙学在学习内容上也不完全一样。

因此,这两类蒙馆的课程实际上也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书馆):识字、写字;第二类(经馆):习经(多经或专经)、粗解经义。

从这些内容来看,这类蒙馆似乎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

2、崔宴《四民月令》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崔宴的《四民月令》也涉及到当时小学的课程:(正月农事未起),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八月署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

冬十一月,砚冰冻,命幼童入学,读《孝经》、《论语》、篇章。

注云:“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苍》之属。

”按:《隋书·经籍志》在小学诸书目后云:“其字义训读,则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诸篇章”。

可以看出,所谓的“篇章”,其实包含了方位、算术和识字诸方面的内容。

从《四民月令》的记载看,在东汉未期,小学的课程基本上还是以识字、计算为主,同时习《论语》和《孝经》。

而且课程的设置,因入学的不同而有些微差异。

3、其他记载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从正史所记载的小学教材及一些人物的学习经历中,我们也可以对汉魏六朝的小学课程作一点推测。

课业所体现的小学教材,可以从下章中看出,故上下级不赘归纳各类人物学习经历的材料,小学课程内容可分为五类。

其一懦经。

几乎《五经》的每一部,都曾用以教育儿童。

如东汉明帝“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后立为皇太子,学通《尚书》”。

;寇恂“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马续“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浩《诗》”;崔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

其二《论语》和《孝经》。

如王涣“为洛阳令,书佐无事,令读《孝经》”;邴原年十一人书舍,“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张讥“年十四,通《孝经》、《论语》”。

其三道家经典。

如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

及长,习《粱丘易》、《老子》”;刘昭“七岁通《老》、《庄》义”;庾子陵“七岁能言玄理”。

其四“史书”,亦即前文屡屡提及的“书”和“篇章”。

如王尊“少孤,……尊窃学问,能史书”;又《汉书·贡舜传》“史书而仕宦”。

其五算数。

《汉书·律所志》在涉及十进记数法时说道:“其法在算术,宜于天下,小学是则。

”可见算数在汉代的小学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即产生于汉代,亦从侧面表明了汉代数学教学的发展水平。

而《九章算术》在后代是被当作各类蒙学课本的。

如魏晋时期,刘魏再给《九章算术》作注,自云。

“徽幼习《九章》,可见此书是确实被用于儿童教育的。

继续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