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的骄傲与自信——读《转型期中国法学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有感学号:201002060002 姓名:陈杰今天拜读了田成友教授的论文《转型期中国法学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觉得感慨颇多:1、田成友教授这篇论文引经据典,写的深入浅出确实是一篇值得一读的论文,看完之后觉得却有所得同时也引起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2、他以“形而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仔细梳理了西方形而上的渊源和发展,同时也以此为参照物仔细对比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并且指出了因为缺失形而上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提出在我国要建立一个形而上的体系以此来指导我国的各项事业包括法学事业在内。
3、但是因为其立场和出发点的问题,导致他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有时候过于片面,夸大了缺失形而上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为了使得他的论述更有说服力他更是颠倒了一些事件的因果顺序和逻辑关系,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4、同时他没有看见或者说选择性的忽视了形而上这一问题在我国的天然的水土不服和我国思想文化的顽强抵制,在目前西方文化的强势和活力面前有这一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既然从鸦片战争开始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到当下,我国一直没有接受形而上的一些观点说明了不仅仅是单纯的不接受的问题,而且也不是没有人为此做出过努力,但是最后都没有成功那么我们也该仔细对此作出一些反思而不是对此视而不见只顾着推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田成友教授的论文《转型期中国法学形而上的缺失及其代价》其中对于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形而上的一个简单梳理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对比这一块写的还是非常精彩的。
他首先先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天人合一、体用不二,是对超世形而上学、终级关怀的拒斥,缺少形而上学的思辩色彩。
同时又指出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形而上传统或终级关怀情结,从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士远在公元前6世纪时就提出并试图回答了宇宙本源问题,并且之后终极关怀紧紧纠缠着着西方思想,终古不释。
泰勒斯之后,没有一个哲人不是带着终极关怀上场,也没有一个哲人不是抱着终极遗恨离开思想舞台。
虽然没有列出条条框框来仔细对比,但是却在无形之中更加加重了二者的对比程度。
在此精彩论述之后田成友教授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我国因为缺失形而上这一思想体系所付出的一系列的代价其中包括:1、法律工具论发达 2、法信仰缺欠 3、法学家独立人格丧失 4、社会震荡不断。
对田成友教授所列举的这些代价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因为立场和出发点的问题,导致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正是因为他的立场和出发点就决定了他的精彩论述并不能得出一个精彩和相当有说服力的结论。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正如田成友教授所写的那样,形而上发源于希腊并且一直在西方思想和文化这条河流中不断流淌,并且不断的壮大。
而中国从思想文化的发端来说我们就抛弃了形而上这一观点,形而上这一观点出来就处于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界限之外。
和西方相比就像是两条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并且各自的不断的发展着,二者在各自的道路上都开放出了灿烂的文明之花。
田成友教授站在西方形而上的立场上,用以批判和这一思想不甚相关甚至有些排除的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那么其得出的结果则必然是对形而上有利的,这是非常的不公平的,其所得出的结论则必然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因为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之处,这是也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文明不存在对于错好与坏,每一个现存的文明都是历经时间的检验而结出的灿烂的花朵不能因为目前西方文明的强势则我们都要想西方去学习,就要抹煞掉我们文明的独特性,就像西方曾经用枪与炮对一些土著文明所做的那样。
随着在清朝以后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掉队,和西方对我国的不断入侵,我国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一些人对此作出了反思,但是中国人的通病就是“矫枉则必然过正”,在对此进行反思的时候不加仔细分析的就去批判,或者凭着个人的感觉和喜好就去抨击,而无视他们所批判的一切在之前曾经创造了多么灿烂的文明。
并且因为我国的落后就想着奋起直追,但是以什么方式和途径去追则成了问题,很多人看到现在西方的物质的强大和文化的强势,则不加分析认为凡是在西方式好的在中国就是好的,而不仔细考量一下中西方的差距。
要十分清晰的认识到,以别人的方式去追赶和超越别人那永远都是镜花水月,想通过“偷懒”的借鉴的方式来发展我国,最终只会是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局。
我国只是暂时的落后而已,西方的强势也不可能永远的持续下去,不能因为他们目前比我们强大他们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要学他们的,他们有的我们必须有。
我们只有立足自身,不断的从基础作起,不急不燥的慢慢来,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中突围而出,而不是慢慢的被西方文化所同化。
我想田成友教授不是第一个倡导建立的西方形而上的思想体系,也不是第一个发出此类呐喊的人,还有很多比他做的激进的多的人。
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中国目前还是坚持走着自己的道路?我在想这应该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了他们,中国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可以走的更加精彩而不是跟在西方后面蹒跚学步。
其次田成友教授在具体论述缺失形而上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后果的时候正如我上文所阐述的他夸大了缺失形而上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为了使得他的论述更有说服力他更是颠倒了一些事件的因果顺序和逻辑关系,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其具体表现如下:1、“巧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把法视为治之具,与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看成是统治阶级意志,法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有不谋而合之处,这也许正是中国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原因之一。
”中国是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只是是马克思主义很小的一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对此有过多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法学只是最近兴起的一股潮流而已,而且还是比较官方的宣传,很多人对此也持有保留态度,因此这一段论述值得商榷。
2、“法的合法性是与它的终极价值相联系的,在于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认同,倘若神圣的终极价值日益受到亵渎,社会不复有共同的终极信仰,无所凭籍,法律最终会失却它们的神圣性和合法性。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法律发展的历史,没有法律,人类就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对法律形而上的信仰,人类则无法面对未来的世界。
”这一段论述与其说是论述不如说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展示作者的文采更为恰当。
这一段论述显得过于主观和武断,并且人为的拔高了法的作用,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牵强的认为就是法律发展的历史。
夸大了缺失法的后果的严重性,不仅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反而给人一种危言耸听的感觉。
3、“笔者认为,今天的法学工作者们在主流社会强大机体的压制下,已经丧失了在社会主流精神之外构建另外一种精神话语的可能性,它被困在主流社会的体制内从事被动的精神运作,它狭隘地、单一地被容纳进主流社会需要的功能渠道内,并成为这种信仰体系的代言人,融于政统之中,化精神为操作,这是十分可怕和可悲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盛情讴歌了形而上的精神和作用,但是在此又对当下的的实际情况表现出一种及其悲观的态度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一名法学家他自己都对自己的处境表示及其的悲观,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可见我国法学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了和法学工作者的态度了,那么他还指望谁来拯救他?谁来建立一个作者所倡导的形而上的思想理论体系?作者说追求的形而上不就成了镜花水月了么?国际歌中唱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一个连自己都感到悲观和绝望的理想,作者认为还有可能实现么?这不就自相矛盾了么?由此可见所谓的在中国建立一个形而上的思想理论体系基本上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4、“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除了复杂的政治原因处,受压抑的形而上冲动被误导也是一原因之一,由于形而上文化的缺失,未能得到合理的泄导,造成了这场人间悲剧。
如果有健全的形而上信仰,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所以没有终极价值和神圣世界对现代化起着平衡的张力,现代化本身将演变为对人类的一次大浩劫。
”作者在此又是非常主观和武断的断言,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一系列矛盾的不断累积,是最后的一个总爆发。
而不会因为“如果有健全的形而上信仰,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这完全是作者的牵强附会。
而且这段论述非常明显的体现了作者那浓厚的宗教情结。
作者总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展露他的宗教情结,这在论述一些法律问题的时候显得不是很恰当。
也许是受基督教的影响吧,作者总是给读者描述了一个因为缺失什么将会导致一个非常可怕的未来,为了避免如此则我们必须怎么怎么样,这完全不是一个严密的非常有有说服力逻辑论证,而是带着一种恐吓似的口吻使得读者不得不相信。
之所以我会在这篇论文中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主要是我的立场和出发点和田成友教授完全是相对的,我向来认为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己的坚持,特别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更应该如此。
我们曾经创造了多么灿烂辉煌的文明,我们民族经历的多少灾难,多少次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但是我们仍然顽强的坚持了下来,把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薪火相传了下来。
我们的落后之时一时而已,西方的强势也不可能永久,而且西方对我国总是抱着一种敌对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发展我们要赶超靠的只有靠我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出来。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更是如此,如果一个民族哪怕他的人民虽然存在着,但是用的完全是别人的一套思想和文化,那么那就等同于这个民族已经灭亡了。
我们要坚信中华民族注定是要崛起的,中华文化最终将会复兴,从目前的星星之火终将变成燎原之势。
我们要有文化上的自主和自信,不要盲目的信任西方的一些观点和思想。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出来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冲击,但是为什么我国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田成友教授所谓了形而上的思想理论体系?我想这是值得作者深思的一点,同时也是我值得骄傲的一点。
中华民族的还是延续着自己的骄傲和坚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虽然斗争有所缓和但是就其本质来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对此我们要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之上保持足够警惕。
虽然田成友教授的这篇论文中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篇精彩的论文,看了之后确实有所得。
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他的观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篇论文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