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的相关文献阅读笔记奥苏贝尔分别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和知识学习的过程对学习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基本内涵,随后又把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及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等四种类型。
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基本原则。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分类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划分1.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receptionlearning),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先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然后经过分析和操作等过程,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工、改组,最后从中归纳出结论,并用之来解决新问题。
所以,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者的关系为: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发现”这个阶段,其他基本相同。
(二)根据知识学习过程划分1.机械学习由于学习者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有关观念,无意义音节不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只能逐字逐句地背诵它,所以,它只能建立一种逐字逐句的联系,因而是机械的学习(rote learning)。
2.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我们称前者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外因),称后者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内因)。
二、有意义学习为了探究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有意义学习材料同化的过程,奥苏贝尔考察了一套有层次组织的学习,并把有意义学习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learning)、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及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
(一)表征学习与化学用语学习策略1、表征学习对学生说来,最主要的理智任务之一是学习各种符号的意义。
学生最初学到的符号,是家长及老师对他们所讲的词汇。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符号主要是化学用语。
2、化学用语的三重表征所谓化学学习中的三重表征,就是指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间的有机联系。
(二)概念学习与化学概念的学习策略概念具有逻辑的和心理的意义。
概念的逻辑意义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因具有共同特征而被组织在一起的特定事物。
学生一旦掌握了某一概念的关键属性,即区分某一类别与其他类别的一组特征,就能确定他所见到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一概念。
概念的心理意义,即唤起学习者独特的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反应及心理认同感。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学习可以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个阶段:1.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同类关键特征的学习。
属于发现学习,由于概念形成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和成人学习的初级阶段。
因此在化学教学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概念教学应主要以概念形成为主。
概念形成具有以下几个阶段:①尽量收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事实②剔除无关特征,抽出本质属性③建立概念,将概念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④将新概念与原先学过的概念分化⑤)将新概念固定到原有知识结构的适当位置中去。
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属于接受学习。
利用概念同化形成的概念更为清晰,精确。
概念同化具有以下几个阶段:①搞清与新概念的旧概念的意义②搞清几个概念联合意义③建立新概念④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加以区别分化⑤将新概念固定在原有知识结构的适当位置。
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要找出他所面对的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
显然,学生所发现的关键属性(他自己赋予某一概念的心理意义),与作为概念的定义(逻辑意义)的关键属性之间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三)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来表述的。
当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命题时,所学习的句子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会建立起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新学习的命题与学生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种类型:1.下位关系这是新教材与学生已有观念之间最普遍的一种关系,即新学习的内容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
下位关系(SubordinateRelationships)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的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摄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
2.上位关系当学生学习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已有观念类属于其下的新命题时,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superordinaterelationships)。
3.组合关系当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的新命题时,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
根据这些共同特征,新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知识的关系是并列组合在一起的,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组合关系(combinationalrelationships)。
许多新命题和新概念的学习,都具有这类意义。
学生在学习各门自然学科、数学、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时的许多新概念,都可以作为组合学习的例子。
4.发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因此,发现学习可以在前面提及的三种学习类型中发生。
除此之外,发现学习还涉及其它三种学习类型:运用、问题解决、创造。
这三种学习是有层次的。
(1)运用“运用”是把已知命题直接转换到类似的新情境中去,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讲的“练习”。
(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学生无法把已知命题直接转换到新情境中去,学生必须通过一些策略,使一系列转换前后有序。
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是与问题解决办法有关的,但需经过多次转换,而非直接运用或练习所能解决的。
(3)创造“创造”是指,能把认知结构中各种彼此关系很遥远的观念用来解决新问题,而且,认知结构中哪些命题与该问题有关,事先是不知道的,各种转换的规则,也是不明显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与化学学习策略一、化学学习策略(一)化学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
这个定义包括四个要点:(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主动使用措施和方案。
(2)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
(3)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
(4)学习策略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发展的。
上述学习策略的概念点出了它的本质属性,为我们研究化学学习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化学学习策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化学学习策略,这种策略性知识比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强的迁移能性和更广的适用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适应未来迅猛发展的社会;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因此,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而化学概念作为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而化学概念间的关系将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加工和学习策略。
二、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
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
奥苏贝尔也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组织者既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方面既可以高于学习材料,也可以低于学习材料。
三、先行组织者运用的目的及意义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2.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首先,如果设计得恰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其之上;其次,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的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第三,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Snelbecker,1974)。
四、化学学习过程中先行组织者的分类(一)根据作用进行分类根据组织者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的差异,可分为陈述性(expository)组织者和比较性(comparative)组织者两类。
1.说明性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expositiveorganizer)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上位关系。
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合适的类属者,起到连接已有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桥梁作用”。
2.比较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comparativeorganizer)用于比较熟悉的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
此外,还可以提供一些从反面阐述概念的比较性组织者,引导学生思考、判断、讨论,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分辨错误,强化正确的目的。
(二)根据先行组织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进行分类根据组织者与学习任务之间包容性和抽象程度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者分为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中可以利用的适当观念可以构成三种关系:①新概念从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概念,称为下位关系(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
下位关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的下位(derivativesubsumption),即新的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己有的,包摄面较广的命题中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己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