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

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停搏
窦房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
贫血、急性 失血、心肌炎、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
上腺素等)等。 一般无需治疗,仅对原发病作相应治疗即可。必要时用 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窦性心动过缓
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 甲状腺功能低下、冠心病等。或由于应用受体 阻滞剂、维拉帕米(异搏停)等药物引起。 症状:可有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无症状的 不需治疗,如果有症状的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 腺素。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临床上可出现严重心绞痛,呼吸困难,低血压, 晕厥,休克甚至猝死。 2.听诊心率140-220次/分,心律稍不规则,第一心 音强度不一致,病人可出现紫绀,意识障碍, 休克等表现。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扑动和颤动是一种频率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更为 快速的自动性房性或室性的异位节律 发生于心房者称为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心内科
目的




1.掌握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不齐) 2.掌握典型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性早搏) 3.掌握异位性心动过速(室速、室上速、扭 转性室速) 4.掌握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 颤)的区别; 5.掌握心脏传导阻滞(房室阻滞
(一)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和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房室传导阻滞
分度 1.Ⅰ°A-VB 2.Ⅱ°A-VB (1)Ⅱ°Ⅰ型A-VB (2)Ⅱ° Ⅱ 型A-VB 3.Ⅲ°A-VB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除可有原发病症 状外,无其他症状
பைடு நூலகம்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 病人可有心悸与心搏脱漏感,听诊第一心音 强度可随心率期间改变而改变。

发生于心室者称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心房扑动



临床表现:具有不稳定趋向,可恢复呈窦性 心律,亦可进展呈房颤。 心室率不快者可无任何症状。 心律快者则可有心悸,胸闷,诱发心绞痛及 心功能不全。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其症状亦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患者可发 生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临床表现:易疲劳,乏力、头晕。病人迅 速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继之呼吸停顿, 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摸不到血压无法测 到,即为临床死亡。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任一部位的不应期延长引起的冲动传导迟 延或阻断

按发生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按严重程度分为:Ⅰ度(传导延缓)、Ⅱ度(部分 激动发生漏搏)、Ⅲ度传导阻滞(传导完全中断); 按变化过程分为:永久性、暂时性、交替性、渐进 性传导阻滞。
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
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临床特点: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可敢心悸, 头晕,胸闷,心绞痛。甚至休克症状轻重取 决于发作是的心率及 持续时间。刺激迷走神经或按摩颈动脉窦可 使发作突然中止。
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6s;
常见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静止

多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急性心梗、心肌炎等器质 性心脏病,以及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
在失去P波之前或之后的P-P间隔与正常P-P间隔 不成倍数关系。
过早搏动

偶发的过早搏动一般无特殊症状,部分病人可 有漏跳的感觉。当早搏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出 现心悸,乏力,心绞痛,胸闷憋气等症状。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 病人可有乏力,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其临床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如因心室率过慢 导致脑缺血,发生意识丧失,甚至抽搐。另外亦可 因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而出现疲乏,晕厥,心交通, 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听诊第一心音强度不等,可闻 心房音,心率通常在20-40次/分,血压偏低。
谢谢大家的聆听!
心室扑动
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一旦发生,病人迅速出现意识丧失,抽搐, 继之呼吸停顿,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 血压无法测到,即为临床死亡。
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心跳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心脏完全失去排血的功能。QRS-T波群完全消失,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不同、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颤动波);频率200500次/m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