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2011年11月24日〖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表达手法可概括为“间接抒情”,又称为“委婉含蓄”。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的重要手法之一。

当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于景中,通过描写景色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一般称作“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写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交融为一体。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令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总之,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而“触景生情一情景相生一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

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便是如此。

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例】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暮春时节的伤感情绪。

从一般叙述到一问一答,再到重叠、设问和慨叹,通过层层拓展和深入,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标志是全诗没有一句写自己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句子。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也称为象征或感物抒怀,属于间接抒情的手法。

【例】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解析】用“杏花”象征着不肯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采用托物言志的一股是写物诗,如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

写物诗不仅可以言志抒情,也可以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例】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解析】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人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解析】三、四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绀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存鸡呜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由此写出了早行的辛苦.【例】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解析】这首诗是描写田家闲逸的。

诗人面对夕阳西F、夜幕降临时分,恬然自得的田家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

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

五、六两句写农事。

七、八两句写农夫闲暇。

最后两句写因闲逸而生羡情。

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此为正衬。

而《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此为反衬。

正衬通常也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着重表现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反衬也叫反映或者对比映衬,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古诗中常见此类“艺术辩证”的手法,在描述事物或景物时,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便以成双成对的“鸳鸯”反衬出人孤寂的心情。

衬托可以是人衬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衬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衬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衬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例】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解析】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第四句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别离之情。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解析】“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借以抒发个人感慨。

作者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

“嫁与春风不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

【例】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前两句以今昔对比的写法,直抒胸臆地表达感情,流露出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我们要注意的是,对比手法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渲染〗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项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这种加强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酿造的米酒,呈黄绿色,面上还浮有一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色泽是红的;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

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的发问“能饮一杯无?”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

〖动静结合〗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

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四类。

以静衬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唯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王维《山居秋暝》。

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动静互衬,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