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学设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学设计
3.【出示课件】衣、住、行图片
(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穿的衣服,鞋子,戴的帽子、手套等去考虑。住,可以从家里的电视、冰箱、沙发等日常生活用品去考虑,行,我们出去旅游,需要的交通工具,等)
4.学生汇报展示,
师小结: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人在为我们工作着、服务着、付出着。他们的辛勤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学们,许多看似平凡的工作和小事背后都有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你想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吗?请大家随着一段视频走进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记住他留给我们的感动。
羊肉串:/20100125/3853703_102010041293_2.jpg
米饭:/task/2012-05/07/1679223/4fa7b22c105c0.jpg
我们需要那些人的帮助才能吃到他?(想一想,这些饭菜是用哪些材料做的?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谁做的?谁端上来的?)
生: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我要向你学习,
2.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师:同学们,面对我们周围这么多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你有什么想法?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生:答
师结: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话里,听出了感谢,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叔叔阿姨,用劳动和汗水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不光要感谢他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板书:(尊重,感谢,)
四、教学方法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都是关怀备至,因此,有些孩子不懂得珍惜别人的付出,更不懂得为人着想,为人服务。缺乏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互相服务的认识,也缺乏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体会。再加上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事情的认识比较深刻,而另一部分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另外,三年级学生自制力、自学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还处于弱势,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这个环节,可能需要老师的mages/1030/201011/2010112115462746.jpg
青菜:/UploadFiles/Article/2011/12/2011121518图片、视频等),为上课做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出不同行业劳动者辛苦工作的图片、视频等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劳动者的图像卡片、笑脸标志、心语卡片。
二、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尊重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对他们心存感谢,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你喜欢吃什么饭菜?
生:清炖鸡、土豆丝、红烧鱼、米饭、馒头、豆汁、油条、面条、……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走进一家餐厅,品尝美味佳肴,但是,你必须答对老师的问题,才能吃到。
【首先和学生谈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可以使老师与学生的心更接近。由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课外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心动了,离行动就不远了。】
六、自主总结,
1. 学生总结今天的活动
2.出示背景音乐《为了谁》,教师总结提升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为我们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工作辛苦,默默奉献,为我们提供服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我们也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敬意、感谢和心声。让我们心存感谢,并用实际行动去尊重他们的劳动吧。
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写出在穿衣、居住、出行等方面还有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在这节课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有:
1、让学生把各行业劳动者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
2、反馈总结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我想在以后还要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展示,找一些更为省时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继续尝试磨练。
师小结:真没想到,一顿饭有这么多人在为我们服务。老师想请他们一起来品尝美味佳肴,可是他们说正忙着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忙什么?
3.(一边【出示课件】,一边讲解:)70多岁的老爷爷还在犁地,农民叔叔和阿姨还要浸泡在水里插秧,渔民打渔的的渔船还在风浪里颠簸,菜农在潮湿闷热的大棚里种菜……
师:你觉得他们的劳动怎么样?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尊重他们呢?
生回答,师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主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行业以录像的形式导入,社会即课堂,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引导学生感受在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拓展延伸----表达敬意
1.表达敬意。
师:现在,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吧?那么现在我们来制作一张感谢卡,把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写在上面。
3.课下送感谢卡
七、课后作业
把自己做的感谢卡送给你想感谢的人。
八、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工人 衣 服务着
农民 食
医生 住我们
交警 行 感谢 尊重
……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且将品德与社会科所提倡的体验学习贯穿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探究学习的方式体现的很好。如:羊肉串需要哪些人的服务时,孩子们还想到了制作竹签和木签的工人。
生:太辛苦了!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引入——师: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食物”,其实,除了食物,我们的穿着、居住、出行同样需要他们。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想其他行业劳动者
【出示课件】——讨论交流
注意:
①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每个同学要积极发言,小组长做好记录。
②各小组选出代表上台汇报。汇报时请注意:不能重复其他小组已经说过的内容,如果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2.本课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同时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从课前的制定计划进行调查,到课堂上的小组、全班展示和交流,再到制作感谢卡,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同桌间、小组间的交流,又有典型的发言和个体行动。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个孩子都被课堂活动内容感染着,全心的参与着。
1.师:那么,大家想不想跟我一起DMxMjA=.html
过渡:短片中介绍了哪些人?(清洁工,建筑工人,交警)他们起早贪黑,顶风冒雪,这么辛苦的工作是为了谁?(为了我们)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师小结:俗话说“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为我们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服务,一时之间,我们是难以说完的!
三、反向思考,深刻明理
1.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出示课件】
可是,你能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他们,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2.小组讨论。请从你所知道的行业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表达。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送奶工人辛苦工作的视频,课堂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帮助同学们了解可口的饭菜哪里来GvOCclCd35A...html
其实,他们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让我们一起用儿歌来夸夸他们吧!
5.学唱儿歌,提升认识
【出示课件】儿歌,做好工作人人敬
师: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可以一边打拍子,一边读。
生:拍手读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教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品德与社会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怎样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服务。
调查地点
谁为我们服务
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校园里
餐厅里
商场里
医院里
大街上
小区里
……
(2)课前调查或走访身边的一位劳动者,询问了解他(她)的工作情况,(提示:可以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亲友),把他(她)工作中最让你感动的故事写下来。
fRHb3oIwcl0Sf2_n1A...html
教师巡视指导制作感谢卡,并相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3.展示卡片和感谢的话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的确应该尊重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他们分担工作的辛苦。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青州市西苑小学姓名:孟新凤
职称:一级教师电话:1317636335电子邮件:xyxxmxf@
通讯地址:青州市西苑小学
学历:大学,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一级教师,青州市优秀教师、先进女职工、教学能手。
4.老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呀,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就会有很多的不方便。虽然他们的工作是那么的平凡,那么的普通,但他们的劳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们实实在在是离不开他们。所以,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他们呀。
5.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课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四、深知不易,学会感谢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家的劳动。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和网络信息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的第二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认识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同生存的关系,品德教育隐性化,学生的良好品德在研究活动、体验感悟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本课通过了解农民、清洁工等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懂得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体会到社会离不开大家的服务,要珍惜他人的劳动,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其教学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和探究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