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珠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三文科综合-历史部分1.“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等。

王名加帝,反映了A. 王权的至高无上B. 王权的神化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统治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说明当时将人王上升为神,这是神化王权的表现,B正确;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实现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商朝时期王权并未实现至高无上,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世袭制的相关内容,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人王称帝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情况,D 错误。

2.南朝时,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敕,号称典掌机密,其长官中书监、中书令及副职中书侍郎多由宗室亲王和门阀士族担任,虽“清贵华重”,但“无事任”。

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三省体制已初步形成 B. 士族政治日渐式微C. 统治者力图加强集权 D. 中央机构陷入混乱【答案】C 【解析】【详解】由材料“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可知,中书省的实际事务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其目的是抑制宗亲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

题干中只提到了“中书省”,不足以说明三省体制的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排除;士族政治日渐式微是因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所致,B项并非最佳答案,排除;材料并未说明中书省职能混乱的问题,D项属于误读材料,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尊重材料是提高分数的不二法门。

3.以诗证史是历史研宄基本方法之一。

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A. 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 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C. 副业收入成农民主要收入D. 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蚕蚁、计鸭雏、转谷、贩缯、菱藕、绮罗”等信息,既反映了农民副业的专业化,也反映了农民副业的商品化,这些都是农村经济商品化发展的表现,D正确;A违背史实;材料中的诗句不能证明是草市贸易,B错误;材料没有农民副业收入与主业收入的对比,不能说明副业收入成农民主要收入,C正确。

4.下表为不同史料对明嘉靖年间宫人谋杀皇帝事件的记载。

据此可知A. 历史笔记有补正史不足之用B. 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揉,难以分辨C. 历史笔记抄袭正史,价值不大D. 正史虽不及笔记全面但史料价值更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清代修撰的正史《明史》中记载了嘉靖年间宫人刺杀皇帝的事件,在明代历史笔记《万历野获编》中也有相关记载,说明该笔记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同时这个笔记属于明代私人撰写皇家历史,利益关系少,且该历史笔记中还有许多正史不曾记载的信息,虽然不能确定其是否真实,但对正史之不足还有一定补充作用,A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揉,难以分辨”,B错误;该历史笔记在正史《明史》修撰前就已经存在,故C说法错误;据表格信息可知,历史笔记中有许多信息是正史中所没有的,故不能仅就这一表格信息推知正史史料价值高,D错误。

5.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后期A. 汉族官僚势力上升B. 天下大同观念产生C. 中外和好局面形成D. 外交观念发生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

”并结合所学可知,总理衙门是为适应列强需要而设,其作为晚晴重要权力机构之一,其匾额上不宣示四海臣服,而是祈求中外平安无事,可以推知清朝后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D正确;总理衙门的最高领导人是奕䜣,A说法错误;天下大同观念是中国传统观念,B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违背史实。

6.据1918年1月《民国日报》报道,“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日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竟然“每日出货,供不敷求”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 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民众支持民族工业发展D. 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近因各商号专销国货者日益加多,以致该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爱国等牌,更觉风行一时,销路骤增”可知,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民众支持,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A与材料无关;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与材料的主题无关,B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而是销售市场扩大,D错误。

7. 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 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 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合理和准确解释的能力。

难度中等。

招贴画中蕴含的有效信息有“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联合起来打到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农工商学大联合”。

袁世凯于1912-1916年执政,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于1924年,故A项错误。

同样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在中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主要靠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靠全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但也争取国际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的援助,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不可缺少的条件,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不可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故B项错误。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8.下面材料说明当时A. 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B. 中美关系逐渐实现正常化C. 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D. 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处于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间地带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据此可知,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并逐渐形成反霸统一战线构想,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据所学可知,中国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D正确。

9.最初罗马法只适用于享有公民权的罗马市民,从屋大维开始,帝国所有的自由居民逐渐享有罗马公民权。

公民权的普及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罗马化,越来越多的城市仿效罗马的宪政制度,建立起类似罗马公民大会、元老院的机构。

公民权的普及A.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B. 推动了代议制度的产生C. 有利于境内各民族发展D. 实现边地各族的罗马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民权的普及体现了从公民法向万民法的演变。

在帝国时期,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的普及对境内各民族发展的影响,没有涉及“爱国热情”,A不是材料主旨;公民大会体现的是直接民主,材料不能得出公民权的普及推动代议制的产生,B错误;D说法绝对。

【点睛】10.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己在城市普遍出现。

这种现象A.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B. 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C. 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D. 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己在城市普遍出现。

”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公民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各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现象,而“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是本质,C错误;当时西方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排除。

11.1934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向美国议员中学识最渊博的盲人参议员托马斯·戈尔询问对他废除金本位制的看法,戈尔冷冷地回答:“这是明显的偷窃,不是吗,总统先生?”下列阶层中,明显会支持戈尔的是A. 大资本家B. 中产阶级C. 工人D. 农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戈尔反对废除金本位,认为这是偷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金本位,会加速通货膨胀,破坏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加剧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最不利于大资本家的利益,A 选项正确。

废除金本位对中下层即中产阶级、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冲击小于大资本家,BC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

12.某一画派“绘画最突出的视觉革命就是抛弃了学院派绘画最为重视的固有色观念,由光的变化来决定色彩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场色彩的革命”。

下列作品属于这一绘画风格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中的“视觉革命”、“由光的变化来决定色彩的变化”、“色彩的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绘画风格符合印象派绘画的特征,《日出印象》属于印象派,C 正确;《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A 错误;《石工》是现实主义,B 错误;《梦》属于现代主义,D 错误。

【点睛】印象派绘画的特征是注重“光”和“色”。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

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

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

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

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

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