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辨析题

毛概辨析题

3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本命题错误。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

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2)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消灭资本主义,相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特别提示:要清楚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相互之间的关联。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同于过渡时期。

答: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1949年到1956年的改造时期。

从四个方面可以加以却别:①社会性质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过渡时期是完成新民民主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②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③主要矛盾不同。

初级阶段主要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过渡时期主要是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④根本任务不同。

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而过渡时期主要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发展程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答:这一说法不正确。

○1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195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中国进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时才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4、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答:这种说法正确。

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方面来说。

农业上:○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循序渐进的步骤。

采取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手工业:○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2版手工业供销合作社3;○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工业工商业;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3、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本命题错误。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用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

34、人权高于主权。

本命题的错误的。

第一各国的情况不同,对人权的认识和实施也各有不同,各国内部的问题,应该由各国自己解决,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

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

当前世界各国不仅有大小强弱,特别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

人权极需主权来保护,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下,没有主权哪里来的人权。

邓小平说:“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

”主权是最大的人权。

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把人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对弱国小国以“侵犯人权”为借口,推行它们的强权政治。

3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本命题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

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是一致的。

本命题正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2)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3)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4)我党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转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怎样全面熟悉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治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进步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联系实际谈为什么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点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当前,我们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4、联系实际谈和谐社会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