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学习的因数
大学阶段是我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规划美好未来的重要阶段。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团结同学,充分利用大学的每一分钟。
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民素质的提高。
下面我们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学习的因数: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对健康的理解应该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客观和标准,但是大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如电视机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延长,报纸杂志的增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越来越大了。
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不断加剧。
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其身心健康。
2、家庭因素。
家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性格怪异及没有责任感。
例如父母离异或单亲,父母等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粗暴或溺爱、放任自流等。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他们要么性格很内向,要么比较偏激,要么做事情不管不顾,总是希望万事都要顺着他的心思。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是很大的。
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例如,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就业压力过大等。
一个人绝对的心理健康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追求相对的健康。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
一般来讲,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因素的具体表现:
(一)、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能力、方法、意志、学习意义障碍等。
1、“态度”是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反映的一种心理倾向。
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包含对学习的认识和目的,也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情感。
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看,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
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不仅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矛盾,而且进一步克服困难,以积极的心态搞好学习。
相反地,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学生,常常绕开困难,以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总归一句就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包括直接兴趣又包括间接兴趣。
对于大学生而言,直接兴趣往往更有吸引力,更能推动他们的学习活动,却是由某中爱好激发的一种追求,一种倾向,一种内部驱动力,兴趣又能由于追求而化做一种力量,化做某种执着的行为。
直接的学习兴趣产生与对学习有关的因素,并且能够形成学习的成果。
间接的学习兴趣从学习的所得产生,它又是一种从他人的成人的成果中体察到的一种可能的满足。
间接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从广泛的意义上推动学生学习。
我们要把直接的学习兴趣和间接的学习兴趣调整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并使兴趣真正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
3、“能力”是潜在于个体身上,通过完成某种身体活动,或心理活动,或学习活动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
能力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不仅是学习成果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当我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较强时,就会充满信心,进而影响到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能力的差异也确实会给我们造成学习的障碍,影响学习成绩,所以我们要以勤奋为前提,并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使我们的能力充分发挥。
4、“方法”是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手段
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有自己的接受信息和加工的方式。
如表现在对学习环境的偏好,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
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有自己的方法。
如先预习后听讲,学习时注意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记录笔记,不记录笔记,死记硬背,只做作业不复习,学习有计划,学习无计划等。
这其中显然有正确和不正确的分别,或是科学的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区别,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因为这是影响我们学习的重要因素。
又是容易出问题的因素。
学习方式方法反映学习规律,但对每个人又不是统一的,有时这种方法对这些学生合适些,而对另外的学生则效果不显著。
所以我们要找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5、“意志”是人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并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
学习活动是较为漫长的、渐进的、持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主观和客观的诸多困难,这个过程能否顺利实现,又必然取决于学生意志力的状况。
有些学生智力基础很好,也能产生一时的学习兴趣,但最终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意志力。
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长性,就是这种表现。
缺乏意志力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上经常出现的障碍,许多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往往是缺乏意志力造成的。
6、“学习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对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是心理上的抵触,因而对学习产生的排拒情绪。
学习意义障碍的根本矛盾是不能把学习视为自身的需要。
这样的学生视学习为苦恼和负担,厌倦学习、畏惧学习、排斥学习。
学习意义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直接了当”地排斥学习,认为读书无用;有的是对学习的情绪反应,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对学习上的不足不感到急迫,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是应付差事,把学习看作是能及格就行的事。
这些学习意义有障碍的学生往往在学校中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令人满意,或是容易出现问题。
(二)、影响学习的生理因素:在大学这一特殊的阶段主要是,大学生个体的生理特征渐于成熟,情感比较丰富,对异性各方面更为好奇。
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谈,所谓“大一按兵不动,大二蠢蠢欲动,大三全面出动,大四个个反动”,这句调侃恋爱现象的俏皮话,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生理心里变化过程。
但是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努力学习,或者恋爱双方相互鼓励,以取得好的成绩,而不是成双成对,比翼双飞,为了追求浪漫而荒废了学业。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且影响因素也很复杂。
怎样改变这一状况,将是一个长期话题。
但我们相信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让我们以更积极、热情的态度,更饱满的学习斗志来迎接更高的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