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原因探究
摘要:
私有制形成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女性短暂辉煌的时代被推翻,男性逐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女性的地位在总体上一落千丈,虽然女性也有过不屈的抗争,但在总体上来说在往后的几千里都未曾改变。
关键词: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原因思想毒害觉醒意识
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过短暂的提高,但是女子的附庸地位为何却没有乘此契机而崛起,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究的问题。
一、生不逢时,无力转乾坤。
人类两性地位的变化,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分不开的。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社会充满了恐惧与威胁,人们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而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氏族的生存尤为重要。
于是人们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于生出更多的孩子来,这使女性受到人们的崇拜,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女性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母系氏族时期。
生活在这时的女性应该说是“生正逢时”。
虽然她们不能和现代的女性相比,但是最起码在男人面前还是有身份有地位的。
然而封建私有制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且这一改变就是两千多年。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封建时期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之深,流传之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却是一段苦难的历史。
生活在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女性,与其说是在生活,不如说是在炼狱,她们除了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还能怎样选择呢?!封建社会在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下,男子已完完全全占统治地位,封建“家长制”度也已形成。
妇女在男权的统治下逐渐退出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没落到家庭领域的最底层,从而导致女性作为社会人身份的缺失。
其表现在:
在封建家庭中,一切财产的支配权和家务的管理权都统一掌握在男性家长手里。
“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七出”中有一出就是“窃盗出”,而这窃盗指的却是私自拿自己丈夫家的东西,可见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剥夺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
不仅如此,女性连支配自己嫁妆的权力也没有。
《唐律》规定妻子嫁妆的所有权属于丈夫;明清法律规定女子嫁妆由夫家掌管,寡妇改嫁时财产任由前夫家处置。
封建社会的女性可谓是彻底的“无产者”。
即使她想反抗,也是无力扭转。
二、男子权力的膨胀,男权偏见意识的增强。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三纲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专门服务于男性的,旨在加强男子的权力。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男子的权力得到了极度的膨胀,男子对女性的偏见意识的极度增强。
男子天生的悲悯情怀也消失殆尽了。
从辩证的观点看,男子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之上。
男性权力的膨胀首先使女性退出了经济舞台。
她们生产的丝织品不能独立的处置,必须依附于男性才能体现其价值,她们独立向国家交的赋税也被分配在男人的名下,这都说明女性已经失去了独立的经济支配权,她们的人生价值将通过男人来实现。
而女性一旦失去了独立的经济能力,那么意味着她已经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至此对于男人而言,他便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
其实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女人一但失去经济能力,那是很可悲的。
封建社会还通过贞操观念束缚与掌控女性,也是男子霸权的一种体现。
《礼记》倡导女子应该“终生侍一夫”。
秦始皇掌握政权后鼓励女子守节;西汉宣帝首次颁布守节奖励令,奖励贞洁顺从的女子以绸缎;宋代进一步强调处女贞操及寡妇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了元明时期发展到女子还要为未婚夫守节,无意间被男子戏弄也要以死保节;清朝对女子的婚姻束缚达到最高点:
寡妇再嫁为耻,丈夫或未婚夫去世要终身不嫁或以死殉节。
这种观念在宋代尤为严重。
因而女子在宋代的命运也更为悲惨。
男子喜好欣赏玩耍“三寸金莲”,是男子至高权力的畸形发展。
民间谚语说得十分形象:
"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
缠足开始的年龄,一般从
4、"5岁开始,耗时
3、"4年,到
7、"8岁初具模样。
缠足前以热水烫脚,趁着脚还温热,将脚拇趾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弯曲,紧贴脚底,并在脚下趾间涂上明矾,时间一长,脚缠得弓弯短小,使脚底凹陷,脚背隆起,脚的长度会被缩短。
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
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的忍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这简直是对女性身体摧残,人格的侮辱。
而古代的男人,却把这作为求得心理愉悦的方式。
足见其变态的心理。
三、女性自我觉醒意识的缺失。
在封建社会,女子一出生便被赋予了贫贱的地位,《诗·小雅·斯干》最后两章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
”意思是说,生了儿子,要把他放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裤,让他玩玉器。
他那响亮的哭声,光彩闪耀的衣服,都表明他将来高官厚禄,可以振兴家业。
而生了女儿,只能用布包起来,将她放在地上,给她玩纺锤,只要她将来能操持家务不用父母担心就行了。
可见女子一生下来就不得人欢喜,生而贱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认识,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现在有的地方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不生男不罢休。
由此看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占有着怎样的高度。
封建社会的女子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权利去学校接受教育,只能在家中接受有别于男子的有限的“女教”即用规劝告诫的方式诱导、劝说妇女从小到大的言行举止应该如何做,以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使得妇女从内心到外表自觉自
愿地服从父权和夫权。
根本不可能像现在的女性可以接受和男子等同的关于社会,自然,经济、人生等的教育,因而,“三从四德”便成了她们认识社会和处世的社会道德规范,恭顺便成了她们的生存准则,生育便成了她们的生活意义。
“女子无才便是德”。
就成了一句极富赞美的话了。
可是我们从这声赞美中听到的却是来自远古的悲凉。
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在一天天,一年年的生活成长中固守着心中那早该荒芜清除的杂草,而且这份固守越来越坚定。
就像祥林嫂,是她固守的信念杀死了她,她死了丈夫被迫再嫁,她反抗,可是她反抗的又是什么呢?一妻不恃二夫。
对于她们,我们能做什么呢?除了同情和怜悯,就是希望未来社会的女性能够活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