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 1. 财政部统计评价司. 企业绩效评价问答.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 新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使用手册. 国家统计局 ,1997 3. [ 美 ]彼德·F·德鲁克等著. 李焰 ,江娅译. 公司绩效测评.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 孟建民主编. 中国企业绩效评价.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作者单位 :杭州商学院企业管理系 浙江杭州 310035)
3. 采用数理分析方法的评价理论研究脉络 。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 思路在于使用和创造更新的数理评价方法 ,拓展评价分析的适用范围 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现代科学评价的创始人是 Edgewort h (1888) ,他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杂志上提出了统计结果的加权问题 , 到 20 世纪现代科学评价得以蓬勃发展 ,在此期间产生了多种应用广泛 的评价方法 ,如 Fisher 、Hotelling (1930) 开创了主成分分析法 ,将多元统 计分析纳入评价理论 ;美国运筹学家 T. L . Saaty (1977) ,提出了层次分 析法 ,完成了从定型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过渡 ,1996 年 ,他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网络分析法 ;美国运筹学家 A. Charnes 等人 ,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 础 ,以凸分析和数学规划为工具开创了 DEA 模型 —C2R 模型 ,即数据包 络分析法 ;美国自动控制专家 L . A. Zadeh (1995) 提出了模糊数学理论 , 并由此开创了模糊评价法 ,该方法不仅客观地按综合分值进行评价和 排序 ,还能根据模糊评价集上的值对评定对象划分等级 ,是当今评价理 论的前沿之一 。当前研究的焦点在于多要素 、多层次复杂指标的有效 整合 。
(责编 :吕尚)
(上接第 138 页) 产品质量 ,现在许多市场份额 已经被东南亚一些国家所取代 ,中国企业只剩 下 30 %的市场 。可以说 , 这是一种巨大的损 失 ,而这都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的结果 。
5. 企业员工素质不高 , 科技人员缺乏 , 不 能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大量民营企业
第五 时期
1999 - 今
注重 企 业 社 会 贡献 的 评 价 方 法
注重 企 业 整 体 绩效 ,采用财务 和非 财 务 指 标 相结 合 的 评 价 方法
资本收益率 、流 动比率 、存货周 转率 、社会贡献 率和 社 会 周 转 率等 10 项指标
1995 年国家颁 布《企业经济效 益评 价 指 标 体 系 (试行) 》
的员工 ,都是进城打工的农民 ,他们所受的教 育少 ,专业知识缺乏 ,很难保证工作质量 。企 业内部的科技人员不足 ,许多企业的科技人员 占全体职工人数的比重都在 10 %以下 。这两 个因素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技术更新 ,使许多企 业只能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 ,从而降低了企 业效率 。
三 、研究评述 与此同时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 ,主要 是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和市场监管者的政府 ,各种金融中介和信息中 介组织 ,以及与企业价值创造紧密联系的利益相关主体 ,包括企业所有 者和经营者都尚未及时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 ,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方法体系 。具体 表现为 :一是对于企业经营利益相关者的层次和信息需求仍然没有形 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以往研究比较多地把目光聚集在利益相关者的组 成和价值需求上 ,甚至将其等同于企业的社会价值 ,相对忽视了利益相 关者所处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信息需求 ; 二是仍然没有明确提出基于利 益相关者理论的关键指标群 ,只是沿袭国外有关理论 ,进行本土化 ,相 对忽视基于中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 ,特别是在公司 治理结构和战略运营两个角度剖析企业绩效指标方面基本属于空白 ; 三是在对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估体研究上 ,以往研究比较多的关注关键 指标的分析和提取 ,相对忽视不同层次指标在经济关系上的内在联系 , 特别是运用并优化经典评价方法构建绩效评估模型方面尚存在学术空 白 ;四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框架上 ,缺乏一个基于系统分析思想的开放 式分析框架 ,单纯强调了逻辑分析方法 ,使现有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估体 系缺乏科学性 、规范性 、继承性和开放性 。 因此 ,通过进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深入研究 , 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将使研究 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
— 139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研究 《经济师》2004 年第 7 期
关键词 :企业经营 绩效评估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F270.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4914 (2004) 07 - 139 - 02
近年来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企业绩效评估都是理论界 、咨 询机构和一般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的不断深入 ,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推进 ,企业已经 脱离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与此同时 ,作为国有资本 出资人和市场监管者的政府 ,各种金融中介和信息中介组织 ,以及与企 业价值创造紧密联系的利益相关主体 ,包括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尚 未及时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绩效 考核评价方法体系 ,导致监管实践中不能科学 、规范地把握企业经营者 的真实业绩 ,企业经营成果评判不客观公正与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或 短期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突出矛盾 。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发展脉 络 ,但由于我国研究起步较晚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引进和吸收 国外的先进方法 ,用以服务于政府发展工业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 因此我国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研究探索过程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 经济体制的变化而渐进的 ,重点体现在我国先后实施的企业业绩评价 指标体系 。 我国曾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三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这三个企 业业绩评价体系将我国绩效评价研究理论和时间划分为四个时期 ,具 体如表 1 所示 。 就理论界而言 ,当前国内研究已经基本与国际同步 ,逐渐演化为两 个分支 ,一是将国外成熟理论本土化 ,推广 EVA 、平衡计分卡等理论 ,同
《经济师》2004 年第 7 期 ●企业研究
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曲 亮
摘 要 :企业绩效评估一直都是理论界 、咨询机构和一般企业关注 的焦点问题 ,文章从分析国内外企业经营绩效研究现状入手 ,梳理了国 外和国内的研究脉络 ,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为我国企业经 营绩效研究提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方向 。
时结合 中 国 国 情 力 图 构 建 一 个 中 国 企 业 绩 效 评 估 体 系 , 以 杜 胜 利 (1999) 、孟建民 (2002) 、张涛 ,文新三 (2000 ,2001 ,2002) 等为代表 ;另一 部分学者注重要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对单个要素与企业绩效的 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如李维安教授 (2001 ,2003) ,杨瑞 龙 ,周业安 (1998) 注重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苏南海等 (2000) 注 重企业家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1982 年国家经 委等 6 部委制 定“企业 16 项 主要经济指标”
第三 时期 1991 - 1995
注重 经 济 结 构 和效 益 的 评 价 方法
资产负债率 、成 本费用利润率 、 1993 年国家颁 流动比率 、销售 布《企业财务通 利税率等 8 项 则》 指标
第四 时期 1995 - 1999
指标 ,注重可操作性 。 2. 主要基于企业经营的目标展开研究 。绩效评估的最终目标是服
务于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 ,随着人们对企业经营目标认识的变化 ,使得 绩效评估指标也随之变化 。由此西方企业经营绩效可以划分为五个时 期 。一是成本绩效评价时期 ,此时企业追求产出最大化 ,以哈瑞 (1911) 建立标准成本制度为代表 ;二是财务绩效评价时期 ,企业追求投资回报 最大化 ,以杜邦公司的唐纳德森·布朗 (1960) 为代表 ,主要注重以投资 回报率 ( ROI) 为核心的财务指标 ,并建立了著名的杜邦财务体系 ;三是 企业价值评价时期 ,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 ,此时以麦尔尼斯 (1971) 、帕 森 (1979) 为代表 ,注重 EVA 、销售利润率 、现金流量 、资产负债率等财务 指标 ;四是股东价值评价时期 ,此时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 ,注重每股收 益 ( EPS) 及 EPS 增加值 、MVA 为核心的财务指标 , 以加里·阿什沃思 (1999) 为代表 ;当前在部分学者坚持股东价值最大目标的同时 ,更多的 学者将企业经营投向客户 、厂商 、社区 、员工 、经理层等企业的利益相关 者 ,以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 (1992 ,1993 ,1996) 的战略平衡 计分卡为代表 。
基本指标 、修正 指标 和 评 价 指 标三个部分 ,共 32 个指标
1999 年财政部 等四 部 委 颁 布 《国有资本金绩 效评价规则》
总的来讲 ,国内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取得了较大的成
绩和进步 ,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趋势就是 ,企业经营绩效已经与利益相 关者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在评估企业经营绩效的时候 ,越来越多地考虑 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利益需求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估问题 ,国外的众多学者在经历了一个多世 纪的研究后 ,奠定了极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 验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三条清晰的研究脉络 。 1. 主要基于企业绩效评估设计的内容展开研究 。在早期的研究 中 ,国外学者仅仅将财务比率指标纳入研究范围 ,如 19 世纪初亚历山 大·沃尔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 7 个标准比率 。随着现代企业 的成长 ,英国管理学家罗斯 (1932) 提出了评价部门绩效的思想 ,将评价 范围扩展到战略 、财务 、管理 ;杰克逊·马丁德尔 (1955) 提出了一套比较 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企业的社会贡献 、组 织结构 、研究开发等新的领域 ,但由于内容较多 ,所以仅限于使用访谈 的形式 ,采用定性分析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 (1960) 经过实证研究将评 价指标简化为 8 个 ,提出目标管理 (MBO) ,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 的长期稳定程度 。Kelvin Cross 和 Richardlynch (1989) 提出了将总体战 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 ,强调了组织战略在 确定业绩指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0 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 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 (1992 ,1993 ,1996) 提出了用于企业战略 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战略平衡计分卡 ,确立了以顾客 、企 业经营 、创新和学习能力及财务效益为内容 ,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 估体系 。 与此同时 ,西方民间和半官方机构 ,也逐渐将企业评估的内容由财 务指标扩展到涉及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如全球知名的穆迪 、 标准普尔评价机构 、美国会计协会 ,注重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分析企业的 财务报表 、行业特征 、资产变现性 、管理水平等 。西方政府如美国总审 计署 ( GAO) 、英国垄断和兼并委员会 ( MMC) 则更注重财务指标和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