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找次品”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最新文档

“找次品”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最新文档

“找次品”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情境师: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

据调查,发生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

可见,不合格零件有时造成的危害极大。

而且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也会买到一些次品。

因此,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如何找这样的不合格的产品。

(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教学新课
1.初步感知
师(出示3个同样的零件):在这3个零件中,有2个是正品,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正品轻一些,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到次品?
生1:拈一拈。

生2:摇一摇。

(学生动手拈一拈、摇一摇,不同学生得出的结果不一样)师:这样的结果不是很准确,怎么办?
生3:用天平称。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利用天平找出比较重一点的次品?然后猜一猜,随意拿两个零件放在天平上,会出现几种可能?也就是说,至少要称多少次?请大家四人一组进行操作演示。

生4:把3个零件分成三个组,先称其中的2个。

如果天平两边平衡,次品就是还没称的那一个;如果天平两边不平衡,次品就在天平较重的一边。

师:也就是说,在三组零件中找次品,最多称几次?
生5:最多称1次。

[师板书:(1,1,1)1次]
师(归纳):利用天平找次品有多种方法,如果能画出示意图来表示思考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想、猜、动手操作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用天平称是最好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天平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即可。

]
2.尝试“找次品”
师(出示5个零件):如果从这5个零件中找出一个重一些的次品,你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大家先分一分,5个零件你想分成几组来找次品?每组各是几个?然后猜一猜,要保证从5个零件中找出次品,用天平要称几次呢?同学们先试一试并画一画,四人小组试一试用数学课本当作天平,5本同样的作业本当作零件,模拟称一称,边称边作记录。

(学生反馈汇报,要求一人汇报,一人演示)生6:分成3组(如下图),即5(2,2,1)。

先称前两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次品在第三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次品就在天平较重的一边,再称第二次,次品就在较重的那一边,得出最多称2次。

(师板书如下)
5(2,2,1),2次
1 1
生7:分成5组,即5(1,1,1,1,1)。

先称第1组和第2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较重的一边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再称第3组和第4组。

这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次品在较重的那一边;如果天平平衡,说明次品在第五组,得出最多称2次。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小组合作模拟用天平进行操作,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
3.“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师:从9个同样的零件中找出唯一的一个次品,你打算怎么找?小组合作完成。

大家先分一分,9个零件你想分成几组来找次品?每组几个?然后边画边
分析,在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来?最后试一试,用学具模拟天平进行实验。

生8:9(2,2,2,2,1),3次。

1,1
生9:9(1,1,1,1,1,1,1,1,1),4次。

生10:9(3,3,3),2次。

1,1
生11:9(4,4,1),3次。

2,2
1,1
……
师:用天平找次品的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异同?如果是你,你会选哪种方法?为什么?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的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找次品的时候分几组比较合适?为什么?同样是分成3组,为什么分成(3,3,3)比分成(4,4,1)少称一次呢?生12(观察讨论后):用天平找次品,尽量把要分的物品平均分成3组,可以保证能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充分发表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再经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寻求出最优的解决策略是要把需要测量物品尽量平均分成3份。

这样既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成功,又掌握了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珠宝店有27颗珍珠,其中有1颗是假的,假的珍珠的外观与真珍珠完全一样,只是略轻一些。

如果只借助天平,称几次就能保证找到假珍珠?请在草稿上画一画。

生13:27(9,9,9),3次。

(3,3,3)
(1,1,1)
师: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有名的软件公司的总裁,在一次招聘公司员工的测试中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81个零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师:这次找次品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猜一猜,这题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生14:数比较大,难猜。

生15:3次。

生16:4次。

……
师:怎样分组最好?请在草稿上分组。

[评析:整个课堂是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展示汇报中展开的,教师引导学生把探究出的最优解题策略运用到实践应用中,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