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
2.3.8
2.7供电质量
2.8
2.4.1中压线路供电距离过长、线路负载过大、导线截面偏小,导致线路末端电压偏低,可考虑新增变电站出线、调整线路长度、导线扩径改造、降低线路负载。
2.4.2
2.4.3配变布点不足或远离负荷中心、导线截面偏小,导致台区末端电压偏低,优先考虑新增和优化配变布点、调整台区供电围、导线扩径改造。
1.2.2
1.2.3电缆线路截面的选择:变电站馈出至中压开关站的干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铜芯300mm2,馈出的双环、双射、单环网干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铜芯240mm2,在满足动、热稳定要求下,亦可采用相同载流量的其他材质电缆,并满足GB 50217的相关要求。
1.2.4
表5中压电缆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单位:mm2
2.3.10
(三)
(四)
5.
6.
1.13
1.14
1.1.1
1.1.2
表4中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单位:mm2
区域
主干线导线截面(含联络线)
分支线导线截面
A+、A、B
240或185
≥95
C、D
≥120
≥70
E
≥95
≥50
1.1.3
1.1.4
1.15
1.16
1.2.1电缆建设改造应适应市政规划发展,在A+、A类供电区域及B、C类重要供电区域、走廊狭窄,架空线路难以通过而不能满足供电需求的地区、易受热带风暴侵袭的沿海地区、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并具备条件的经济开发区、经过重点风景旅游区的区段,根据配电网结构或运行安全的特殊需要,宜安排电缆线路建设改造。
1.4.2
表810kV柱上变压器容量推荐表
供电区域类型
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kVA)
单相柱上变压器容量(kVA)
A+、A、B、C类
≤400
≤100
D类
≤400
≤50
E类
≤200
≤30
1.4.3低压架空线路主干线截面应按远期规划一次建成,以满足远期发展用电负荷的要求。导线截面选择应系列化,同一规划区主干线导线截面不宜超过3种。各供电区域低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参考下表选择。考虑负荷发展需求,低压线路可按10kV线路电杆选型,为10kV线路延伸预留通道。
2.3.4
2.3.5台区低压线路重、过载,造成线路供电能力受限,应对导线进行扩径更换或对负荷进行拆分。局部线段线径偏小,存在“卡脖子”情况,应按低压主干线建设标准进行改造。
2.3.6
2.3.7老旧小区、小街小巷和农村等区域,台区低压线路采用单相供电方式的,如无法满足负荷要求,应进行“三相四线”制改造。
8.
2.110千伏架空线路
2.2
2.1.1架空线路重、过载,造成线路供电能力受限,应对导线进行扩径更换或对负荷进行拆分。主干线(含联络线)局部线段线径偏小,存在“卡脖子”情况,应按主干线建设标准进行改造。
2.1.2
2.1.3由于变电站出线开关CT变比小,架空线路供电距离过长造成线路供电能力受限的,应按照线路远期规划对CT设备进行更换,对架空线路长度进行调整。
二、适用
适用于公司总部,分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单位参照执行。
适用于对10(20)千伏及以下配网一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缆通道及配电站所建筑物(构筑物)等设备设施进行新建与改造,以满足和适应配网网架优化完善、设备设施健康水平提升、负荷自然增长及新用户接入、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消纳、配网智能化等配网发展需求。
2.4.12
(五)
(六)
9.
10.
1.1短路容量要求
1.2
配电网各级电压的短路容量应该从网络结构、电压等级、变压器容量、阻抗选择和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控制,使各级电压断路器的开断电流与相关设备的动、热稳定电流相配合,变电站母线的短路水平一般不应超过表10中的数值。选择配电线路开关设备的短路容量一般应留有一定裕度,对变电站近区安装的环网柜、柱上开关、跌落式熔断器,应根据现场状况进行短路容量校核,开关设备额定容量选择。如表11。
1.4.6
1.21
1.22
1.5.110(2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
1.5.2
1.5.3220V单相供电电压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10%。
1.5.4
1.5.5利用相应滤波、无功补偿和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等监测和减少用电设备注入系统的谐波量,防止谐波污染配电网。
1.5.6
7.
1.4.4
表9低压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
线路形式
供电区域电缆线路
A+、A、B、C
≥240
架空线路
A+、A、B、C
≥120
≥70
D、E
≥70
≥35
注1:表中推荐的架空线路为铝芯,电缆线路为铜芯。
注2:A+、A、B、C类供电区域宜采用绝缘导线。
1.4.5低压架空线路应有明确的供电围,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原则上A+、A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不宜超过150m,B类不宜超过250m,C类不宜超过400m,D类不宜超过500m,E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应根据需要经计算确定。
2.3.8
2.3.9部分地区受通道条件限制,多回路架空线路同杆架设,同通道电缆回路过多,检修时同杆架设陪停线路较多或电缆通道故障时停电影响围过大。根据负荷密度及供电可靠性要求,完善区域架空及电缆线路通道规划,控制同一路径线路回路数,不宜采用架空线路三回路及以上同杆架设,次干道同通道电缆回路数不宜超过12回,主干道同通道电缆回路数不应超过24回,变电站出线电缆应通过多路径与站外电缆通道接驳。
1.18
1.3.110(2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原则上A+、A、B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不宜超过3km;C类不宜超过5km;D类不宜超过15km;E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应根据需要经计算确定。
1.3.2
1.3.3配电线路负载率应根据线路接线方式进行控制,负载率不应超过下表要求。
1.3.4
表7中压线路负载率对照表
接线方式
负载率
架空单联络
50%
架空3分段3联络
70%
电缆单环网
50%
电缆双射/对射
50%
电缆双环网
50%
1.19
1.20
1.4.1A+、A、B、C类供电区域容量选取按照规划远期负荷,一次性建设改造到位;D、E类供电区域容量选取按照规划3-5年发展裕度,依据“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和“先布点、后增容”的原则。解决迎峰度夏(冬)、春灌秋收、逢年过节、烤茶制烟等时段配网“卡脖子”及供电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消除过载、输送能力瓶颈问题。
—
E
多分段单辐射
—
1.9
1.10
1.11
1.12
3.
4.
2.1
2.2
2.1.1
2.1.2
表2中压架空线路分段用户数及分段线路长度推荐表
区域
分段用户数(包括)
分段线路长度(km)
A+、A
≤6户
≤1km
B、C
≤10户
≤2km
D、E
≤15户
≤3km
注:架空线路分段统计为分段开关间主干线线路段,其中分段开关包括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和手动操作分段开关。
2.3.4
2.3.5受负荷发展或线路通道条件影响,配电线路逐步延伸、迂回供电,导致线路供电距离过长、电压损耗过大。应优化线路路径,缩短供电距离。
2.3.6
2.3.7部分双电源用户从同杆架设的两回线路接入,线路检修或故障时易导致双路电源全停;电缆方式进线的重要用户,进线电缆为同通道敷设,存在电缆通道外力破坏时双路电源全停的隐患。应优化双路电源用户供电方式和进户方式,杜绝同杆架设双回线路接入,必要时对重要用户供电电缆路径进行调整。
三、总体原则
配网建设改造遵循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落实《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配电网技术导则》对配电网网架结构和设备选型的要求,全面执行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和配网标准化物料,逐步实现目标网架,采用坚固耐用、技术成熟、免(少)维护、节能环保的通用设备,按照全面提升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
表10 变电站母线的短路水平
2.4.8
2.4.9含分布式电源、负荷波动大、带联络的10千伏超供电半径配电线路,线路首末端电压降小于20%,可装设双向调压器,容量根据安装点前后用电负荷与电源容量确定。
2.4.10
2.4.11大量分布式电源、大容量冲击性和波动性负荷接入配网系统,造成系统谐波超标,应装设电能质量监测装置,配置专用滤波装置等措施。
供电区域类型
10kV电缆变电站出线截面
10kV电缆主干线截面
10kV电缆分支线截面
A+、A、B、C类
≥300
≥240
≥150
D、E类
≥300
≥150
≥120
注1:表中推荐的电缆线路为铜芯。
1.2.5电缆通道的建设应坚持“立足规划、着眼长远、统筹建设”原则,按照地区建设规划统一安排、同步实施,按照终期规模一次性建设到位。结合公路、市政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与规划的地下铁道、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性工程协调配合,宜布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根据负荷密度、路径状况和运行要求,选用隧道、排管、沟槽或直埋方式建设电缆通道。规划A+、A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排管或隧道方式;规划B、C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排管方式;D、E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直埋方式。
四、技术原则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