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二、附件一: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附件二: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比推荐表附件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学院:附件四:教案示例教案首页学院:临床医学院一、学生特点分析1.知识基础:本班学生现为大三生,已经完成如下课程的学习:(1)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专业能力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

(2)西医基础/基本技能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用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诊断学、影像学、临床技能等。

(3)人文素养素质拓展课程:古代哲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医学人文学、心理卫生学、思想道德修养、医学行政管理、医疗纠纷、国防教育等。

(4)临床学习:临床技能实践、课间见习、夜间见习等。

目前,在学习中医外科学的同时,还同步学习中医妇科学、温病学、内科学、传染病学,并参与临床技能训练实践等。

总之,如学校的“厚基础、强临床”培养理念所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基础都较扎实,能够学好中医外科学。

2.认知特点:(1)自我认知处在大学时期中间阶段的学生,既不同于大一新生,又有别于毕业年级学生。

他们不再像大多数新生那样潜意识里主张“放松第一、学习第二”,也不再有因为不适应自立生活而带来的学习心理障碍。

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还不够明确,甚至缺乏认识和思考,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关于就业和工作等关乎切身利益的不利因素和不良情绪的影响。

(2)专业认知由于他们已经走过了初入大学的新奇和放松阶段,已经能够准确认可自己的学生身份和学习任务,因此对于专业的认知比较清晰。

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肯定也逐步变得浓厚和坚定,常有向往专业学习的主动需求,具有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且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3)中医认知随着对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和见习,他们开始对中医的确切疗效表示认可和信赖,从一开始的盲从认知和学习中医,慢慢转变为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欣赏中医魅力。

并且,通过对局部辨证前半部分的学习,也展示了他们对于外科临床证候的辨识已具有一定的自我甄别和鉴赏能力,故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对课程内容进行“双向联系”,时刻把临床和基础两大学习板块紧密结合在一起。

3.学习风格:在前2周的课堂教学中,本班学生表现除了极好的学习主动性,比起被动灌输,他们更喜欢主动学习,喜欢提出疑问,喜欢课堂讨论,对临床知识的渴望程度很高,乐于从病案分析中获取知识点,学习氛围比较融洽。

除了自主学习,他们还自行分成7个学习小组并开展组内和组间合作学习。

但由于他们自身认知特点仍有一定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干扰而出现对自我、专业和中医的不稳定认识,所以作为专业课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扬新的学习风格,即进行批判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全面系统的深入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掌握脓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出脓的临床意义。

(2)掌握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

(3)掌握脓液形质、色泽和气味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4)熟悉脓液部位深浅的特点。

(5)了解脓液特征与顺逆证候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

2.能力目标:(1)临证辨识能力通过PPT主课件、图片影像等辅助学习课件等多媒体手段的生动展示,提高学生的临证辨识能力,特别是对于有脓无脓的辨识能力和对于脓液形质、色泽、气味的辨识能力。

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肿疡局部特征(疼痛、肿胀、温度、硬度等)和全身状况(舌脉、寒热等)的变化来辨识脓成与否;通过图片展示脓液的稠厚来辨识脓的形质;通过对图片脓液黄白相兼、黑绿及血色的判断来辨识脓液的色泽;通过比拟活鱼与死鱼的气味来增强辨识脓液气味的感官能力等。

(2)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物教具(水气球、手电筒、火柴头、注射器等)和多媒体视图资料等演示和展示确认成脓的5种具体操作方法,即,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和B超等,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内操作练习,以便力争能感受和体会到按触法之应指、透光法之阴影、点压法之剧痛、穿刺法之抽吸等特点,加深理性认知印象,强化感性操作意识,促进对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的综合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3)综合思维能力在完成上述对脓成与否的辨识,及对脓液特征的辨识后,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双向联系”,即,联系临床和联系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

如,关于脓液的形质特征可做如下联系思辨:气血化生皮肉(生理)←热盛肉腐成脓(病机)←脓液稀薄(特征)→气血亏虚(意义)→补益气血(治疗)。

由此可见,在正确辨识局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基本础理论的系统回顾,和对临床诊治的全面分析,围绕“一条主线、五个轴点(生理←病机←特征→意义→治疗)”,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外科疾患局部病损的辨识和治疗依据,抓住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能动地串接知识点的综合思辨能力,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分散的、孤立的、片面的知识碎片”。

3.情感态度目标:(1)对脓液的理性认知通过介绍“煨脓长肉”的临床研究,纠正学生对脓这一病理产物的不正确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医和西医对脓液认知的差别。

脓液是正邪二气斗争的结果,不是肮脏的恶性产物,脓液排出后疮疡即可愈合,在为医生带来成就感的同时还可获得病人的认同感。

作为中医学生,应该对脓液怀有理性的情感,要正确去认识,而非消极地回避。

(2)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通过介绍重症脓疡患者的病情资料,使学生形成“以患者为导向”的学习观,帮助学生理解“尊重和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内涵。

(3)对中医的坚定信念通过上述临床研究和病例学习,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脓疡及外科疾病的独特疗效,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浓厚兴趣和将来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

(4)对自我的不断激励通过不断地“回顾——分析——联系”脓液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局部临床特点,使学生获得“综合、整体、联系”的学习思维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自信心,从而在学业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三、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1)脓的形成机理及出脓的临床意义。

(2)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

(3)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特征及临床意义。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脓液进行理性认知。

(2)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如按触法之应指感。

3.解难措施:(1)纠正偏识,理性认知通过系统地复习相关基础理论,介绍祖国医学对脓的认识,缜密地分析脓液乃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的机理,及出脓乃正邪斗争的结果,意义在于载毒外出,使毒随脓泄。

中医亦认为可以藉“煨脓长肉”之机促进疮疡的迅速愈合。

因此,中医医家不像西医那样对脓液有强烈地排斥心态,相反,不仅要求医生仔细查看脓液的形质和色泽,还要不嫌不弃嗅闻脓液的气味。

这种谦恭的行医态度对患者来说无疑已经胜似一剂良药。

(2)总结规律,化繁为简针对成脓时在临床可见的局部4大表象,即疼痛、肿胀、温度和硬度,分析其在成脓前后的变化特征,总结能够促进学生记忆、理解和临床辨识的规律:“三高一低”,即,疼痛、肿胀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均为较前增高(明显),而硬度则较前降低。

此外,在体察局部变化的基础上,还要补充和强调不忘查看全身的情况,主要包括脉象和体温等重要体征。

(3)多种方式,灵活示教由于确认成脓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课堂教学中若单凭口头讲述,恐有使学生一知半解之虑。

故可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处理,示范教学。

如,按触法可通过水气球进行模拟演示,让同学体验手下应指之感;透光法可在暗室里让学生相互用手电筒感知;点压法可让学生用火柴头轻压水气球感觉软陷;穿刺法可让学生用注射器练习穿刺水气球等;最后通过手法操作视频资料等辅助学习课件再次进行演示。

(4)注重分析,因果相连在临床课程课堂教学中,勿忘对基础理论的回顾和分析,通过“双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脓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时,要特别注重分析脓的物质基础及形成机理,通过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来印证其表现特征和临床意义,让学生深刻领悟其“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果”,而是主动地、联系地辨“果”识“因”。

四、教学内容1.脓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出脓的临床意义(8分钟)(1)概念:外科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由气血所化生。

(2)形成机理: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

(3)出脓的临床意义:载毒外出,使毒随脓泄。

(4)对脓的理性认知:通过上述分析,强调医生应备的理性认知。

2.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方法(15分钟)(1)成脓特点:局部特征(疼痛、肿胀、温度、硬度),全身情况(舌脉、寒热)。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3.脓的部位深浅及临床意义(2分钟)(1)浅部脓疡: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焮烘灼热,轻按即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散漫坚硬,按之隐陷,皮肤不/微热、不/微红,重按方痛。

(3)辨识深浅的意义:为切开引流进刀深度提供依据。

4.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及其临床意义(15分钟)(1)形质及意义:脓液厚薄、出脓顺序、久病脓质。

(2)色泽及意义:黄白相兼色、绿黑色、血色。

(3)气味及意义:腥味、臭味、蟹沫味。

5.脓液特征与顺逆证候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5分钟)(1)脓液特征与顺逆证候之间的联系①顺证的脓液表现:脓成顶高根收,易脓易腐;溃后浓稠色鲜;收口期无脓等。

②逆证的脓液表现:脓成疮顶软陷,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收口脓水淋漓等。

(2)顺逆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一般情况下顺好逆差,但需结合善、恶等全身证候综合分析。

6.小结(5分钟)(1)脓由气血化生,因热盛肉腐而成。

(2)出脓在于载毒外出,毒随脓泄。

(3)成脓的特点:“三高一低”。

(4)确认成脓有五大方法。

(5)脓液特征:宜稠厚不宜稀薄,宜明净不宜污浊,宜腥不宜臭。

(6)对脓液要理性认知,对患者要人文关怀。

7.课后复习思考题(1)简述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方法。

(2)试论述如何从脓液形质、色泽和气味判断疾病顺逆和临床预后。

五、教学活动1. 组织形式:讲授课(1)课始——复习与导入①前课复习: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简要复习上一节课所讲内容,包括辨肿、肿块、结节、疼痛、瘙痒和麻木等。

提问举例:如何辨别肿块或结节的良恶性质?成脓时的疼痛性质是什么?瘙痒常见的病因是什么?麻木常见于那些疾病?等等。

②导入新课:以蛇眼疔出脓患者为例,介绍和展示其出脓照片,同时互动式提问,导入本节新课关于辩脓的内容。

如,同学们以前是否见过脓液?对脓液有何认识?觉得脓液脏吗?是否看到脓液就厌烦?等等③注意:因为学生在上课伊始可能注意力尚未完全集中,故而需要在引导提问时语速切忌过快,可以通过学生自主举手回答、点名回答、或师生一起回答等形式展开复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