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气象博物馆概况

云南气象博物馆概况

云南气象博物馆概况刘金福,李振荣,杨新楼,甘露(昆明太华山气象站,云南昆明,650034)摘要云南气象博物馆是由陈一得先生创办的云南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国人私立测候所——“一得测候所”发展而来,承载着重要的气象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一得精神”,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并先后被授予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经过精心组织、实施了抢救性修缮、一得墓区改扩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精心布展等卓有成效的工作,打造出了一个宣传气象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的精品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今天,当你再次登上昆明太华山顶、踏进云南气象博物馆的时候,你将不得不感叹:博物馆“变”了!环境变优美了,陈一得(以下简称先生)夫妇墓区变得宽敞了、肃穆了,一得楼修缮一“新”了,博物馆藏品变多了、展出内容变丰富了、涉及内容更广了……这一切变化,无不凝聚着昆明市政府的支持,凝聚着昆明市气象局领导的重视,凝聚着太华山气象人传承和建设气象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1 云南气象博物馆的由来1927年初,陈秉仁在昆明市钱局街53号自家院内,创办了云南第一个、中国第二个国人自办的气象站——私立“一得测候所”,秉仁遂号一得,从此一家人白天观气象,夜间观天文,坚持长达十年之久(图1)。

图1位于钱局街53号的一得测候所工作人员合影直到1937年,才在云南省政府的资助下,搬迁到昆明西山-太华山顶(现址),成立昆明气象测候所,气象业务持续至今(图2)。

图2 1937年建成的昆明气象测候所(今云南气象博物馆)从1953年开始,由于增加高空探测业务、建设713雷达楼等,原测候所的三层小楼(一得楼)逐渐取消了气象业务功能。

1999年成立“陈一得纪念室”,随后,一得楼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2008年12月18日,昆明市文化局授牌“云南气象博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并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荣誉。

12博物馆修缮和重新布展工作2.1 建筑文物修缮从1936年建设一得楼开始,长期以来未进行过彻底、全面的维护维修,严重影响了开展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12年获得中国气象局、昆明市财政的支持,进行了彻底的修缮,按照文物修缮修旧如故的原则,精心组织施工,于2013年底圆满完成(图3)。

刘金福,1971.10,云南禄劝,工程师图3 2013年彻底修缮后的云南气象博物馆2.2 追寻先生足迹,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材料,并进行精心布展在硬件修缮完成后,我们来到了盐津县、昭通市,返回钱局街,访问过云南大学、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天文台、云南通志馆,拜访先生的后人……追寻着先生的足迹,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更正了一些记载,并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后,终于2014年3月完成了重新布展工作。

2.3 取得良好的效益通过这次彻底的维护修缮和重新布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主要包括:消除一项重大安全隐患(二楼横梁腐烂严重、即将塌陷)、有效保护和延续了云南气象历史的载体、为实现“一馆四基地”的功能提供良好平台。

3博物馆的布展原则和主要展出内容3.1 布展原则因受展出空间和博物馆建筑结构的限制,在展出内容的取舍和布局方面,我们遵循了两条原则:一是要力求全面反映先生的一生之贡献,重点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对重要事件又单独展示,同时增加了部分题词,使之更加丰富;二是把概括性的内容集中在一楼,二楼和三楼的各个房间从展出内容上形成相对独立的小展区,这样便于参观、讲解。

3.2 主要展出内容简介总结先生一生的贡献,我们将其主要划分为气象、天文、地震、科普、地方志、保护滇池、爱国事迹等七个主要方面。

3.2.1气象方面最早涉足气象测候并培养全省气象人才在先生任教于省农业学校时期,约于1915年开始研究气象测候、自行设所训练,后来即任农校、师范学校和航校之气象学教师,培养了全省各地的气象人员,为后来先生推行建设全省气象观测网提供了人才储备。

昭通地区气候分类 1919年先生出版的《昭通等八县图说》中,首次将昭通地区的气候定性地划分为四种类型。

创办私立一得测候所积累民国时期的气候实测资料 1926年,先生受到中央观象台髙鲁台长的“勉励”,从上海自费购置气象、天文仪器,于1927年春、在钱局街53号自家院内创办了云南第一个、中国第二个国人自办测候所,从此一家人开始了实测昆明气象、天文长达10年之久,为后人研究民国时期的昆明气候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创办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 1936年,因抗战需要,省政府出资,由先生亲手设计、并带领工人靠人背马驮,在昆明太华山顶建设昆明气象测候所,1937年建成,先生为第一任所长,从此开启云南官办气象的新篇章。

制定第一套“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先生编制了《观测凡例》《组织简章》《办事细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确保气象观测工作规范、严谨。

全国首创用实测气象资料撰写方志·气候志的先例先生协助由云龙,在《高峣志》中,用实测气象资料撰写其气候志,应是我国首创。

日全食气象观测报告 1941年,先生赴甘肃临洮观测日全食之气象效应,应是我国第一次用气象仪表测定日全食气象效应的珍品。

倡导气象工作“三要”原则 1941年,先生在兰州倡导气象观测三要原则:第一是要有“恒”,第二是能“耐劳”,第三是要“忠实”。

首创为编地方志开展气象观测 1945年,先生主修《盐津县志》时,开展了2年气象观测,所获资料编入《县志》。

先后发表多篇文章、论文主要有《昆明市的雨量》(首次引入定量分析)、《民国二十年水灾与天气》《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最近十年昆明气象统计册》《云南之云》《云南气象谚语集》《云南气流之运行》等。

3.2.2 天文方面绘制“昆明恒星图”先生经过长期观测和查阅天文史料,于1927年绘制出“昆明恒星图”,后由其妻刘德芳女士用丝线绣在蓝缎子上。

创办云南第一个私立“天文台” 1927年初,先生创办了一得测候所,白天观气象、夜间观天文,这应是我省首个私立“天文台”。

首创步天规由先生研究、手工制作的天文观测仪器——步天规,免费提供给天文爱好者,供不应求。

为凤凰山天文台成立提供科学依据 1937年,因抗战爆发,紫金山天文台欲内迁,先生即撰文《昆明气象与天文观测》公开发表,得出结论为“昆明气象适宜天文观测,优于南京”,为凤凰山天文台(今云南天文台)成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测昆明经纬度和真子午线 1934年,由先生发起并参加在云南大学实测昆明经度、纬度和真子午线成功,后在测点处立“云南第一天文点”石标,现为省级文物,先生撰文记述。

临洮测日 1941年,先生赴甘肃临洮观测日全食,撰《临洮测日誌要》《观测日食回滇报告》。

倡导推行标准时先生积极倡导推行标准时,并作计算标准时简易法。

倡导推行公历作“公历月日歌”,在学校推广,由学生回家教给家长。

3.2.3 地震方面3.3.1 研讨大关地震 1917年昭通大关地震,“房屋倒塌,居民死者数千”,先生深入灾区查访,终得十证,说明其火山成因。

3.3.2 建议政府设避难场所3.3.3 做地震预报上世纪40年代,先生曾做过地震预报,但地震并未发生,昆明街头妇孺嬉称先生为“地震老爹”。

3.3.4 倡议颁行耐震建筑条例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倡议政府颁行耐震建筑条例,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

3.3.5 建议“加强建设地震带地震观测网”,倡导作“震前预报”。

3.3.6 解放后,云南工、矿各业上马,向先生“征求地震资料,愧无以应”,便深入剑川、丽江、弥勒等地考察地震,撰写《云南地震考察报告》供政府使用。

后又撰《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云南丽江专区地震初步考察报告》、《一九五三年五月四日云南弥勒县地震初步考察报告》。

3.2.4 科普方面3.4.1 1924年,在土主庙创立昆明市第五小学期间,宣传风雨雷电等自然知识。

3.4.2 先生在第五小学任校长期间,设立气象观测点,开展校园气象科普。

3.4.3 先生在民众科学馆、五华学院等作过多次公开科普或学术演讲,讲《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牛郎织女相会吗》《谈谈阴阳历法》《公历月日歌》《二十四节气歌》《八大行星游行》《怎样知道流星雨要出现》《宇宙概论》等,深受欢迎,给昆明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5 地方志方面3.5.1 《昭通等八县图说》 1919年由先生编纂出版,涵盖了昭通地区地理、气候、矿产、人文、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广受欢迎。

《图说》展露出先生“重观测”“查物候”“重特产”“益民生”的务实倾向和博学多才,书中甚至还探讨防治匪患之策等。

3.5.2 协助由云龙编纂《高峣志》气候部分 1939年春,先生用实测气象资料、协助由云龙编纂《高峣志》之气候部分,应是我国用实测气象资料编纂地方志之首创。

3.5.3 《盐津县志》 1945年春,先生受聘主修《盐津县志》,他翻山越岭、涉滩过水,测地理、考古迹、访民情,务求获取实测第一手资料,秉承“崇实避虚”“不尚理论,务求实质”之宗旨,于1949年完稿。

该《县志》被云南史学界评价为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地方志。

3.5.4 《新纂云南通志》和《续云南通志长编》这是民国时期云南的主要省志,先生作为分纂员,负责编纂气象、天文两考,载入昆明恒星图、风向图、气象要素之分布、山川形势图等,引入《云南之云》、《云南气流之运行》等学术论文,增加了科学性。

3.2.6 保护滇池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

明清以来,多次有人提出“尽泄滇池,可得良田三百万顷”。

20世纪40年代,此论调又死灰复燃,甚嚣尘上。

先生积滇池地区的地质、气候研究成果,于1946年发表专文,痛斥“泄湖谋田之癫狂”,“有害无利”,并历数泄湖造田十大危害,为保护滇池立了功。

因此,先生被评为民国时期十大保护滇池名人之一。

3.2.7 爱国之心强国之梦先生是一位渴望真理、追求光明的战士,他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从满怀教育救国之情转而科学救国、科学强国到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他以毕生的精力践行了其“人生,当积极努力,用有限的生命,努力为人类社会谋幸福”之箴言。

3.7.1 反对修筑滇越铁路先生在云南高等学堂读书期间,目睹清王朝屈从法帝国主义,欲修筑滇越铁路、加快对云南的掠夺,他愤然写诗抨击。

3.7.2 反对出卖云南矿权清末,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比利时、欲选修铁路,然而恰逢清政府欲出卖云南矿权,遂登台演说、公开反对,故被取消留学资格。

3.7.3 科学救国之情先生以个人绵薄之力,创办一得测候所并坚持长达十年之久,而所获取的气象资料免费提供给政府、机关、院校使用。

3.7.4 三拒洋人彰显爱国先生所获取的气象资料,一方面是免费提供国人使用,另一方面是三次面对洋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或高价或威逼利诱却不为所动,彰显了强烈的爱国之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