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级教师 张祖庆《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 张祖庆《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教学实录

师:这„„真像我外婆说话的方式,绕来绕去。他犯了一种病,什么病呢?(出示)
绕死人不偿命。
(生大笑)
3.牛刀小试。
师:下面有一段,更夸张。张老师归纳了几个同学的开头。
(出示)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特点,比如,有的人聪慧,有的人表里不一,有的人心灵手巧,有的人仔细,有的人„„在我们班上,就有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师。
(出示)
„„眼睛下面是红红的小脸蛋。那脸蛋在他紧张的时候是红的,在他激动的时候是红的,在他高兴的时候是红的,在我看到他的每时每刻都是红的。
师:请大家默读,你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生边读边笑)
生:这段话形成了一组排比句,以“红”为中心,把人物的情绪全写出来了。
14生:我觉得应该把后面的“在我看到他的每时每刻都是红的”删去。
生:“我感觉自己被蚊子包围了,嗡嗡之声不绝于耳”,感觉他像蚊子那样可以传播细菌。
(众笑)
11师:哎哟,太可怕啦!
生:这句话刻画出了“话包子”的形象。
师:话包子?话痨子!同学们,文章的原题是“活跃陈”。我把它改成“陀螺陈”,同意吗?(生:同意)为什么同意?
生:因为这样生动形象。文章写了“蚊子大本营”以“陀螺陈”为中心,正好突出题目。
2记者:在这节课中,您给学生开出了自我诊断书,总结了修改写人文章的几点要求。其实,您所有的赏评也正是围绕这个文体特征展开的。您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文体特征呢?
张祖庆:模式化的习作讲评课,最大的问题是文体特征缺失。不管什么题材、体裁的文章,老师讲评的套路就是“欣赏—挑刺—练习”,标题啊,句子啊,段落啊,节奏感啊,新鲜感啊,花样多多。写人的文章,这样讲;写景的文章,也这样讲;写事的文章,还是这样讲。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习作讲评,淡化了文体特征,模糊了文体面貌。
管建刚老师最大的贡献就是系统地梳理了小学阶段学生习作中的常见病,让老师们有章可循,比如“然后病”“关联病”“说病”“我想病”“先„„接着„„然后„„最后病”。这些诊断手段,让人眼前一亮,很多老师也跟着学。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小管建刚”,
6作文讲评课上的“这个病”“那个病”先后被揭示出来。这让人又喜又忧。喜的是,管建刚的讲评重于指导的理念,有了众多响应和实践者;忧的是,一些老师没有深刻领会管建刚讲评课的精髓,缺乏管建刚老师准确号脉的本领,只在形式上跟风。这是很可怕的。
1课无法试讲,原生态呈现。课毕,我和孩子们也完成了一次高峰体验。过瘾!
记者:在这节课中,您始终以正面赞赏为主,对于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提出了“绕死人不偿命”和“哑巴文”。
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很扎实,学生不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学会了修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很多,只提出一两个典型问题,会不会不利于学生及时纠正其他错误呢?
(出示)
马瞻希大怒:“你!(此处省去四个字)”(生大笑)
师:注意,“此处省去四个字”不是张老师省掉的,是这个同学自己省掉的。
你们认为马瞻希会说什么?
生:找死啊,你!
生:气死我也!
生:你找抽吗?
生:太放肆了!
师:至于究竟是什么?我很想采访作者本人。
(出示)
言罢,又扭打起来!
师:文章写得太妙啦!使我想起了小说《水浒传》,古文功底相当了得!这个同学是谁呢?他是“赛耐庵”——李念恩。李念恩,你是不是喜欢《水浒传》?生:是的。
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强调,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文体意识,要有文体写作的教学观,这是值得大家学习和重视的。
其实,不同的文章体裁,是有各自独特的写法的。写人的文章,以事写人,以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写人,以细节写人;写景的文章,移步换景,借景
3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的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一波三折。散文追求文章里“有我”,新闻报道讲究文章中“无我”„„因此,不同的文章,讲评的方法应是不同的。在讲评的过程中,切忌一个药方包治百病,要紧扣文体特征来诊断习作问题,聚焦习作问题。唯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师:我第一次读也觉得别扭。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后来一想,这样给人以特别的反复之感,强调了他的脸时时刻刻都是红的,写得非常有意思。可有一些句子,绕来绕去可就不妙了。
2.绕死人不偿命。
(出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或许讨人喜欢,或许使人讨厌,又或许对你有坏处。我记得一个特点使我佩服的人,想知道是什么特点吗?听我慢慢道来!
至于人为地把指导分为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哪一次作后讲评,不是下一次习作的作前指导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所有的作后讲评都是作前指导。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本就是硬币的两面,你说谁重要呢?
至于哪种类型的课需要作前指导,哪种类型的课需要作后讲评,因材而定,因需而定。
记者: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的习作教学流派出现,请问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
习作赏评课的核心价值,不是规范、修改、提高,而是唤醒、激励、鼓舞——让每一次习作赏评课,都成为鼓舞人心的“庆功会”,而不是“批斗会”。
让每一个学生因为这一次的成功体验,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充满信心,并跃跃欲试地准备写下一篇作文,这才是习作赏评课的最高境界。
5当然,习作赏评课也不排斥规范、修改、提高。我们需要做的是,先给孩子们一颗好吃的甜甜的糖,在他们回味甘甜的时候,温柔地指出“美中不足”,并给予他们“锦上添花”的锦囊。
4力地赞美和跟帖,让我感受到了文字和思想被人关注的快乐。这一次写作的成功体验,点燃了下一次写作的激情。就这样,一篇接一篇,我的随笔、案例越写越多,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最后结集出版。
试想,假如这些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字,遇上一个严苛的师傅,他对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精心解剖,并让我逐一修改的话,也许写了几篇,我就会偃旗息鼓。由此可见,激发写作主体的写作热情与写作动机,比教他写作技巧与方法更为重要。所以,我慢慢地形成了习作赏评课的概念,并付诸课堂实践。
特级教师张祖庆“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教学实录
唤醒儿童内心的写作巨人
——关于习作赏评课与张祖庆老师的对

本刊记者杨亚丽
习作赏评课精彩纷呈
记者:最近,您的“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教学视频在教师中广为流传,深受好评。这节课出现了很多精彩的习作片段,在写作前您做过指导吗?这样的赏评课,从批阅作文到课堂呈现,需要多长时间来做准备工作?
13师:张老师厉害吧!我就知道他喜欢《水浒传》,他的语言中透着《水浒传》的味道。我想偷偷地问你,刚才这四个字省去了什么?
生:不太方便讲。
(众狂笑)
师:哈,省去了这四个字,回味无穷,有时候不写出来,更妙!(生笑)我们给李念恩热烈的掌声,感谢他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片段。只是肖天佑有点难为情,他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红颜是谁!(众笑)
师:这个开头给你什么感觉?
生:听起来很啰唆。
师:是啊,这些话是那么啰唆,统统是废话。
(出示)
一些人有着泼辣的性格,一些人有着温和的性格,一些人有着坚强的性格„„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会给人留下极为
15深刻的印象,即使偶尔见上一面,他的举手投足也会在心中挥之不去。人,即使长得再像,哪怕是双胞胎,他们之间的性格特点也始终会有差异。
张祖庆:在这节课上,我遇到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孩子,尤其是那个叫孟琴靓婧的女孩,简直是个喜剧天才,这节课的精彩主要归功于她,归功于孩子们的老师上的习作指导课,精彩是孩子们语文素养的真实呈现,精彩属于孩子们和老师,我不敢掠美。我是两星期前收到老师从重庆寄给我的习作。阅读两天后,着手发现亮点,诊断问题,制作PPT。
7习作赏评课,让每一个孩子意识到内心藏着写作的种子,让每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写作天才。美国作家山姆·史沃普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赞赏对儿童习作信心树立的重要性,老师们有机会可以读一读山姆·史沃普的《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记者:在赏评课中,如何把握赏识与指导所占的分量呢?
张祖庆:这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内心欣赏儿童的习作,言谈举止间就会流淌着赏识。赏识和指导不是各自独立的环节,赏识中也含着指导的因子。师生真诚欣赏,发现习作亮点,提炼写作方法。在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习作方法,这不就是赏识与指导和谐统一吗?这能否叫“赏中有导”呢?
(出示)
可“人没三两肉,脸比城墙厚”的马瞻希说:“不用你管,干好你的本职工作就够了,休来管我!”
半晌,马瞻希道:“少歇,暂且不打,饶我片刻。”
只见肖天佑头发如荆棘般立起,低语道:“哼!冲冠一怒为红颜!”
(师生对读,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师:(笑)肖天佑,冲冠一怒为谁呀?肖:嗯——没这样说过。
12师:可能说过忘记了,我知道冲冠一怒为谁,现在不点破,不要难为情。
叶黎明教授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我建议大家读一读,相信会有所收获。
赏出写作的自信与激情
记者:您提出了“习作赏评课”这个比较新颖的概念,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习作赏评课的实践与研究呢?
张祖庆:这让我想起2004年痴迷网络写作的日子。那段时间,我没日没夜地写,没有哪个网友或者前辈教我随笔要怎么写,课评要怎么写。我在网上写的那些文字,有不少错别字和病句,没有谁那么细心地指出哪句话不通,哪个词语用得不妥帖。相反,网友们不遗余
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作
记者:有人认为,习作是不可以教的,是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将重点放在作后讲评,而
8非作前指导上。您怎么看待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的作用呢?
张祖庆:不知是谁得出习作不可以教的结论,恰恰相反,我认为习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老师需要把习作的规律性知识告诉孩子们。习作的体式感、对象感、分寸感等方面的知识,其实是可教的,也是需要教的。
记者:从讲评到赏评,一字之差,区别在哪里呢?如果说讲评课是讲评重于指导,那么赏评课是不是传递这样一个理念——欣赏重于讲评和指导?
张祖庆:“欣赏—挑刺—训练”是一般习作讲评课的流程。习作讲评课的代表人物管建刚老师的大部分课基本流程都是这样的。他的讲评课一出,风靡全国,响应、模仿者甚众,大江南北,“钢丝”林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