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教材:《社会心理学》,罗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参考教材:《社会心理学》,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Akert等著,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社会心理学》(第十版),R·A·巴伦、D·伯恩著,黄敏儿、王飞雪等译,杨中芳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第二版),时蓉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2006年11月第23次印刷第一章绪论导入课程: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程度,通过一些兴趣性问题,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心理学的实践范例,由此探讨其理论根源。
范例一:紧握他(她)的手,是否可以给他(她)更好的第一印象?范例二:如何解释足球现场观众的各种反常态反应?(从众现象中的去个性化);又如何解释大家决定某项事情的“随便”?(责任均摊或责任转移)范例三:眼神的神奇作用,陈述不同问题或在不同情境中,眼神有不同的表达,含义也不同。
范例四:当我们想象在不同情况中“可能发生什么”时,会发生什么吗?(心想事成)开始课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者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它是心理学所有分支里最活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联系最密切、最具有应用价值的学科,所以它吸引大多数人研究它,而且许多公众也对它感兴趣。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也不例外。
对于社会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人们的回答往往多种多样,莫衷一是,有人无可奈何的说过,社会心理学是“那些自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人倾心研究的一门学科”;也有人半带调侃半带感叹地说,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各家学者的观点:(一)中国学者的观点社会心理学在我国曾中断数十年,我们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最晚的一个分支学科。
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在研究上有一个倾向,即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也即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但是,我国学者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尚缺乏广度与深度。
表现在,(1)有关研究对象的讨论尚不充分;(2)有限的定义中,虽有一些富有见地,但却没有或无法在具体内容的阐释中展开自己的逻辑体系。
1、广州师范学院的吴江霖教授他是自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以来,提出较早、并被人们广为引述的一个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优点:这一定义将人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
存在问题:此定义带有明显的心理学化倾向,认为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体的研究,尽管提及“若干个体”,但并不代表“群体”,“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算术总和。
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沙莲香教授“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优点:主体反应3、社会学家王康教授:本人较为倾向《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此定义明显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的影响。
两年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优点:提出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符合人们日常将心理视为内隐、将行为视为外显过程的习惯。
缺点:易给人造成误解,认为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如,模仿、暗示、感染、侵犯、利他现象本身即为内隐过程,又是外显事件,很难区分。
4、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中国学者普遍较认同的概念,出自《张氏心理学辞典》:“社会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与团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1、Elliot Aronson(埃里奥特•阿伦森),世界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02年当选20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他人的言词、行为或仅仅是其在场对我们的思想、感觉、态度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我们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社会影响的范畴非常宽泛:一,除明显的行为之外,想法和感觉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二,社会影响有许多形式,不只是要改变别人行为的意图,而且仅仅是他人的存在就能使我们受到影响,即使他人并未实际出现,我们仍可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三,我们每个人都深受社会与文化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对于整个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人们的想法、感觉和行为非常感兴趣。
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探讨人们的想法、感觉和行为如何因他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Allport,1985)。
同时,社会心理学家也对于当各种不同的影响在个人内心彼此发生冲突时会产生何种结果特别感兴趣。
例如青年人离家上大学,请练习“外显的价值观与内隐的价值观”。
试列出两张清单:一张是父母亲戚所持的外显及内隐价值观;另一张是你最喜欢的几位教授和最亲密的伙伴所持的外显及内隐价值观。
注意两张清单上的异同。
这些不同处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否发现自己拒绝了其中的一套价值观?你是否将两者加以折衷?或者你尝试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学社会性解读的力量:首先,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要不是客观的社会环境,而是人们如何受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诠释或解读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了解人们如何知觉、理解或解释社会环境,比了解客观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
其次,除了重视人们如何理解社会环境之外,社会心理学家还会特别注意那些理解的根源,大多数人会从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去理解,还是会做出最准确的理解,即使对自己不利,这是学家们关注的;第三,它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科学。
2、吴江霖教授的总结:社会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异常繁荣,它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8年,心理学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学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罗斯,同时出版《社会心理学》。
吴江霖选出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定义30条,进行归纳整理,归为四类:(1)社会互动或社会交互作用;(2)人际关系;(3)社会影响;(4)社会化。
二、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密切学科:吴江霖的归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也找出了有关心理学研究对象异同的某种规律,但却回避了一个事实:在30多条定义中,有20余条明确规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而分歧就在于如何对社会行为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这就涉及到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也就追溯到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两个学科。
(一)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1、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异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几个学科一样(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研究社会行为。
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探讨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但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1)分析水平的不同。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以对个体的研究为根基,并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对社会心理学家而言,分析的层次是社会情境下的个体。
例如,为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故意去伤害别人,社会心理学就会去重点研究,在特定情形下引发攻击行为的心理过程。
比如攻击前,挫折感的强度应达到什么程度?受挫是不是必要条件?如果人们有挫折感,那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以攻击行为来宣泄情绪?又有哪些行为可能导致一个受挫个体出现攻击反应?其他社会科学则关注在某个特定社会中对事件产生影响的较为广义的社会性、经济性、政治性和历史性因素。
例如,社会学研究社会阶级、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主题。
由于社会是由个体群聚组成,因此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不免有重叠的研究领域。
主要的差异在于:社会学的焦点不是个体的心理,而是整个宏观上的社会。
社会学家对于攻击行为虽然也可能有兴趣,但他们会关注在一个社会内部不同的社团或团体的成员之间为何会产生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
例如,美国的谋杀案发案率为什么远远高于加拿大?在美国,为什么某些社会阶层中的谋杀案发案率比较高?社会变迁和攻击行为的改变之间有何关联?(2)他们想要解释的对象各不相同。
社会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找出每个人容易受社会影响左右的人性通则,而不关心社会阶级或文化背景。
例如,就大部分地方的大部分人而言,攻击与挫折具有关联性的假说均适用,不论他们属于何种社会阶级、年龄阶段或人种。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他大部分的发展都在美国进行;因此,许多发现尚未在其他文化中进行验证已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性。
但无论如何,作为社会心理学家,我们的目标是发现这些规律,并且随着由美国发展出来的方法与理论被欧洲、亚洲、非洲、中东及南美洲等地区的社会心理学家所采纳,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得知这些规律在多大程度上通用。
这种跨文化的研究是极有价值的,因为它通过证明其普遍的适用性,或引导我们发现一些其他的变量,并最终帮助我们对人类行为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
在后面,我们会看到若干有关跨文化的研究例子。
2、社会心理学是介于两个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学科——社会学与人格心理学——之间。
见表1:表1: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提供关于社会而非个体的一般性规律研究使人们易受社会影响左右的共同的心理过程研究使个体与众不同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各项人格特征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一样重视情境和整个社会影响行为的方式,但又更重视导致个体易受社会影响左右的心理因素。
他和人格心理学一样强调个体的心理,但强调的不是个体差异,而是使大多数人都会受社会影响左右的心理过程。
(二)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
十多年后,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F•H•奥尔波特和社会学家C•A•埃尔伍德进一步将这一分歧明确化:奥认定“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而埃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近几十年来,在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中又加入了一股富有生气的力量,文化人类学家发现“在心理学及大部分社会学之外,存在着另外一类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这就是传统的风尚习俗、规章、典章制度、工具、哲学、语言等等,即我们传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