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愿者突然离去,与志愿者组织闹纠纷,组织败诉今年3月,某志愿者主动要求到一家志愿者组织做志愿者,并希望该组织给其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
该组织经考虑,将其安排到下属项目担任志愿者,并给予其相应的志愿者补贴。
根据要求,该志愿者在上海社区志愿者服务网进行了志愿者登记注册。
该志愿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公益活动时现场维持秩序,根据需要递送相关文件等。
今年8月,该志愿者突然离开,并要求结清所有补贴否则拒不移交项目资料。
同时向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声称双方是劳动关系,要求对方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及补缴社会保险费。
劳动仲裁委部门以该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没有书面协议为由,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裁决志愿者组织败诉。
志愿者组织十分震惊,没有想到一片好心居然换来这样的结果,志愿者组织不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裁决。
近日该案审理已结束,结果为维持原判。
志愿服务关系近似于劳动关系从本案来看,志愿服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看似毫不相关,其实多有竞合之处,稍有不慎即面临法律风险。
从法律关系的主体上来看,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条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会团体”均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用人单位,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要件。
而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团、基金会正是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存在的三种主要形式。
从志愿服务关系的构成要件来看,志愿服务关系,是指志愿者在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自愿以智力、体力、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公益性活动中和志愿者组织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志愿者组织可以依据自己的章程,招募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该条明确规定了志愿者组织有权招募志愿者。
同时该条例又明确规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对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
对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本人所支出的交通、误餐等费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
同时该条例第18条关于志愿服务协议规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与志愿者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就服务的内容、期限、要求及其他必要事项签订书面协议。
”根据该规定,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之间是否签订书面协议,法律没有强制性规定。
即,可以签,也可以不签。
并且,目前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不签订书面协议是普遍现象。
关于志愿者补贴的情况,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规范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创投)项目财务核算管理的通知》(沪民计发〔2011〕28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根据该《通知》的规定,志愿者补贴,原则上按照每人不超过50元/天的补贴标准编报。
目前上海志愿者组织支付给志愿者的补贴大多数按照50元/天的标准发放。
假设,在上海一名志愿者每月参加了30天的志愿活动,则每月的补贴为1500元,而根据目前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规定,上海的最低工资为1280元,则,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收入要高于正常提供劳动的工资报酬。
如果没有其他的证明材料,仅仅从获得的收入数额上是很难区分劳动者和志愿者关系的。
没有“志愿者协议”易吃哑巴亏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即使是招募志愿者,依然会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支付报酬、考勤记录等行为。
实践中,目前上海的志愿者组织在招募使用志愿者的过程中,严格做到将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内容向社会公布,进行志愿者登记,签订志愿者服务协议的并不多。
更多的是通过公益圈朋友的宣传介绍,或者在网站、书报栏等张贴招募通知。
这些措施,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难以调查取证,如果再没有书面的志愿服务协议,补贴领取证明,则很难证明志愿者的身份和志愿服务关系。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一般倾向于保护相对弱势的劳动者,因此,一旦发生劳动关系和志愿服务关系相竞合的情况,一般都会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裁判。
因此,出现上述案例中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上述志愿者组织的不足就在于没有将相关重要的事实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吃了哑巴亏。
给志愿者组织的几点建议1、在招募志愿者时要有招募的通告,并予以存档;2、有明确的志愿者登记表;3、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之间一定要签订志愿服务协议;4、完整的志愿者考勤表;5、志愿者根据考勤领取补贴的收条;6、志愿者离职的登记证明。
当然,志愿者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可优先考虑在校学生和已退休人员。
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劳部发[1995]309号)第十二条的规定,在校学生不属于建立劳动关系的对象。
而已退休人员,根据《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已丧失了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其适用法律已不再适用劳动法律法规,如果发生纠纷,则属于普通的民事纠纷。
我们也呼吁志愿者管理部门,尽快出台志愿者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并能够建立统一的志愿者管理平台,为志愿者组织使用志愿者提供招募、登记、管理一条龙服务。
因为,志愿者组织在开展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知法、守法、用法,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先保护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二、汶川地震志愿者受伤10月初,由网友公益先锋撰写的《关于对志愿者援助的话题提请公众讨论》的帖子,在天涯论坛被管理员置顶,引起关注。
公益先锋发帖称,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多年。
今年6月,他在为四川灾区学生运送课外书途中发生意外,右腿骨折,目前休养在家。
“这次发帖的目的,并非希望大家为本人提供什么帮助,而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家探讨两个话题:一是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意外受伤,造成身体或经济损失后,能通过什么渠道获得救助;二是相关部门、社会舆论和普通民众对待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应该持怎样的立场、态度。
”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10月15日,记者与公益先锋取得了联系。
公益先锋真名叫黄庆武,34岁,伤前是湖北宜昌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
从2000年起,黄庆武就投身于志愿服务中。
5·12汶川发生大地震。
6月8日,黄庆武得知“楚天志愿者联盟”的3名成员次日要去灾区进行志愿服务,便与他们取得联系。
对方告诉黄庆武,他们要从宜昌带走一批课外书送给灾区的孩子。
“这些书是网友筹集来的。
6月9日是周一,那3位志愿者有事要处理,没有时间去取书,我便主动要求替他们取书,然后把书送到客运站。
”6月9日,黄庆武如约拿到了书,但在赶往客运站途中遭遇车祸,造成右腿胫腓骨严重骨折,需要进行接骨手术。
经过1个月治疗,黄庆武保住了右腿,“医生说不排除二次手术的可能,完全恢复大约需要两年时间,但腿部机能最乐观也只是恢复到正常状态的80%左右。
”【援助】只要为社会提供无偿奉献的志愿者就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B由于妻子目前失业,家中尚有1岁的女儿嗷嗷待哺,黄庆武受伤后产生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陷入经济危机。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黄庆武开始寻求援助,得到的回复是“不属于民政部门援助范围之内”、“虽然在志愿服务中受伤,但受伤情形不属于见义勇为”,“正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等候答复”……采访中,黄庆武向记者强调:“尽管2万多元的医疗费用支出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养病期间单位还给我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尚可维持生活。
我只想知道,志愿者这个群体贡献的同时,一旦受伤谁来保护他们的权益?”黄庆武认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受伤,应该比对见义勇为的相关规定。
“两者都属于助人、利人的范畴,所以我认为‘见义勇为基金会’应该对我这样的志愿者给予援助。
”对于黄庆武的讨论帖,天涯网友在论坛上纷纷回帖表示自己的看法。
网友““i1y8407说:“我个人认为,志愿者还是要找个志愿者组织进行服务,志愿者一般要在保证自身的前提下帮助别人,量入量出为宜。
”网友i“““h认为,黄庆武应自己买单,“作为志愿者,就应该有为你所投入的公益事业作出牺牲的准备,不管是时间、精力、财力还是肉体的牺牲。
”面对众多网友的不同看法,黄庆武显得很从容:“我这次做志愿者也是量力而行的,的确没有想到会遭此横祸。
我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寻求和我一样在志愿服务中受伤的志愿者,以唤起公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从而推进对志愿者的权益保护。
”不久,网友兄弟开荒回帖称,“9月作为志愿者去陕西宁强广坪小学支教,不慎在泥泞中摔了一跤,肋骨摔坏了,现在还在疼……”“看来,和我相同遭遇的志愿者不在少数,希望志愿者的权益保护问题能上升到法律层面……”黄庆武说。
10月20日,记者与湖北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吕长兵取得联系。
他表示,黄庆武的情况湖北省志愿者协会已知晓,并与黄庆武取得了联系,“今天上午,已经派人赶往宜昌对黄庆武进行慰问。
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后期的治疗费用有关部门将尽力帮助解决。
吕长兵坦言:“尽管黄庆武早在2001年就已成为团中央注册志愿者,但这次受伤并不是在参加团委统一组织的志愿服务中发生的。
但从道义上讲,只要为社会提供无偿奉献的志愿者就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我们有责任帮助黄庆武渡过难关。
”【保障】22部地方立法难保非注册志愿者权益C记者从共青团中央获悉,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累计已有超过2.68亿人次的青年在扶贫开发、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海外服务等领域提供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2511万余人。
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旨在解决“参与志愿服务会有什么风险”、“发生纠纷时,志愿者如何寻求法律援助”等问题的志愿者权益保障立法不断出台。
1999年9月,《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
此后,山东、福建、河南等省以及南京、宁波等市相继颁布实施了青年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
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首次在法律上将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从年轻人扩展至中老年等群体,是我国第一部全方位的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
截至目前,已有22个省、市在保护志愿者权益方面出台了地方性法规。
但记者在翻阅各省关于志愿者保护条例时发现,许多条例只是在注册志愿者上下了“功夫”,但对未经注册的志愿者权益保护甚少提及。
此外,一些地方条例中有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受伤后期赔偿、救助的问题等规定十分含糊。
“据我了解,在所有地方志愿者保护条例中,《北京志愿者服务促进条例》是比较完备的,它给其他省市出台或修改志愿者条例提供了参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焦宏昌指出。
参与制定《北京志愿者服务促进条例》的律师田坤介绍说,该条例将建立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列举了志愿者享有知情权、获得必要条件和保障权、获得教育和培训权、请求解决问题权、困难时优先获得帮助权、监督权等6项权利。
与此同时,条例规定了志愿者组织有风险告知义务,应提前告知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风险。
条例还规定,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组织与接收志愿服务的组织或个人之间,应当就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协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