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沙河寨小学(066308)---------鹿岩内容提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依赖阶段:即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清,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的恐惧,崇拜与依赖。
征服阶段:即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大机器的制造获得人类对能源的依性增强,从而向大自然索取、宰割,妄图征服自然. 协调阶段:到了现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任意宰割,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的生命,从而人类开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 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使人类终于认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缤化出来的,不能以自然的毁灭,作为自己发展的前提,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关键词:人.自然.依赖.征服.协调.人和地球上的所有的生物一样,都起源于自然,又都依赖于自然,但是很久以来,人类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曾经提出过,“人定胜天”,“征服大自然”,“作大自然的主人”的口号,但这些口号仅是出自于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均属于一种不科学的观点,至少这几种口号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我认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阶段:1. 依赖阶段:大约在300-----400万年以前的时候,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人由动物界的古猿种群进化而来, 仅就自然属性而言,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并无本质的区别。
但是,人类的产生并不单纯是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一转变中的手的分化,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劳动是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人是劳动的动物,而人的劳动是有理性的劳动。
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清,所以人类与许多动物一样,对于自然只是处于一种依赖阶段,并且任由自然的摆布。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够清楚,所以只能把这种关系归解到神学的角度,如西方的上帝,东方的女娲。
认为上帝是人类的父母,是他给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认为女娲创造了人类,使得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再加上一些难以理解的类似于火山,地震,雷电等自然现象,使得人类寸步难行,认为“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这是上苍的惩罚”。
“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是造成的。
”①人依赖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生命机体,科学研究表明,除人体原生质以碳,氢,氧,氮为主,地壳以硅为主这一点有所区别外,其它化学元素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同地壳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规律,是基本一致的;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生长、发育和生育后代,要进行体力和脑力的活动,还必须不断地从大自然的生物界吸取营养,如肉、蛋、奶等;人类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更离不开大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在加上人对自然的不熟悉,生产条件的低下,人类对自然只能是依赖。
所以,在那种条件下,人类只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赖自然。
等到人类到了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奴隶社会,出现了新的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和园艺技术,农业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基础;随着城市的出现,冶金、木器制作、缝纫、皮革、宝石加工等手工业也发展起来了。
在封建社会,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铁器,采用了轮换耕作法,形成了菜园和果园,手工业进一步发展,采用了水磨,蓄力驱动,冶铁采用了高炉法,并开始开采有色金属。
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人类仍对自然要进行依赖。
在西方,人类处于宗教神学的统治之下,任何行为都不能违背上帝的“旨意”。
在东方,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几乎处于儒学的统治和君主的统治之下,任何行为都要服从于君主。
而君主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君权神授”,是上苍给予君主的权利。
到了15-----18世纪末,人类开始向宗教神学挑战,开始重新认识自然。
亚里士多德写了<<第一哲学>>,提出了“本体论”哲学。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写了<<天体运行论>>,冲击神学的“地心说”,正如恩格斯格斯所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解放出来,从此科学开始大踏步向前发展”。
②从而使得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用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自然,认为自然事物是从来如此和一成不变的。
那时的自然科学家着重于研究既成事物是什么,尚不可能深入考察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着重于运用分析的方法解剖对象,积累材料,尚不可能进行理论的综合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过程。
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仅妨碍了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有时还从“第一推动”或目的论陷入神学的迷误。
总的来说,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处于依赖阶段,并且无所超越。
无论是神学阶段还是形而上学阶段,均处于这一情况下,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正向新的阶段发展。
2. 征服阶段: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气机以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就进入了征服阶段,人类开始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改造。
人类从出现的时候就给自然打上了人的印记,使自然界从一个绝对非人的存在物变成为人化的自然,人工的自然。
时至今日,人们今天所面临的自然界特别是地球,已远远不同于人类产生时候的样子了。
马克斯说:在劳动生产中,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即“人化的自然界”。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③这就是说,只有人能进行有预期目的的创造,或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但是有时候,人们却忽视了事物的另一个方面。
埃及的阿斯旺水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这个水坝长3830米,高111米,拦蓄尼罗河的洪水,形成5,000多平方千米的人工湖。
它是埃及经济命脉之所系,它的发电量占全国的一半,它的灌溉量达5,400,000亩。
大坝每年使埃及增加收入六亿美元,节省10多亿美元的石油进口,而整个工程投资仅10亿美元。
其经济效益之高已世人公认为“最佳投资”范例。
但它也有不足之处。
筑坝前尼罗河每年挟带泥沙一亿余吨,洪峰指之时,下游农田任其泛滥,泥沙淤积其上,自然肥田,不用肥料也能丰产;筑坝后水清流缓,下游河段径流量被调节,没有洪水泛滥现象,无淤泥肥田,农民需购化肥,增加了种粮棉的成本。
在河口地带,河水不足以冲淡三角洲的海水,大潮常常倒灌,大量良田盐碱化。
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
历史上,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曾是一片美丽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使得森林荡然无存,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最终形成了沙漠,并每年以30----50千米的速度向南侵入。
现在已形成了东西长5600千米,南北宽1600千米的巨型沙漠。
又是在历史上,中国的黄土高原也曾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正是由于人类的无休止的砍伐,使得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现象,也造成了黄河“一碗河水,半碗沙”的局面。
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更把人工自然扩展到空前的范围,引起了资源短缺、森林破坏、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濒临可能自我修复的极限,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系统正在朝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们绝不能让历史再次重演了。
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现有的资源,不浪费,不盲目开采。
使它们能够被我们更好地利用,为我们造福。
以上是一些“人化自然”的例子,下面再介绍一些环境污染的例子:工业革命以后,煤炭的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确实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空气中CO2,SO2的含量急剧上升,“温室效应”,“酸雨”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活.1896年,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首创“温室效应”这个词。
“他指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有一种很特殊的作用,就像玻璃温室的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
他还预言,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升高4-6摄氏度。
”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一直为290PPM.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森林木材的大量开采,使得森林大面积减少,最终使得地球的气温连年升高:据电脑模拟显示,在今后50年内,地球大气层中的CO2每增加一倍,气温将上升2-----3 摄氏度,这样的最终结果只能使得南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致使人类将失去大面积的生存境地.SO2是人类工业发展过程中反作用于人类的另一个杀手.185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英国工业城市曼彻特附近的雨水,发现其中由于大气污染含有硫酸,酸盐,等物质,后命名为“酸雨”。
40年后,保罗.索伦林进一步确定了酸雨的存在.酸雨具有极强的危害性,它不仅侵蚀了如雅典的神庙,罗马的斗兽场,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等古老的建筑,还会影响到铁路运输,桥梁,水坝,工业设备,供水系统,等设施.酸雨最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④再加上水污染,噪声污染,核污染,等等,人类已经处在了灭亡的边缘了。
3.协调发展阶段:正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所以部分人开始清醒,开始呼吁:“人应当重视环境保护了!”在人类征服自然阶段,人类曾经为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即干预了自然界的调节机制。
人类应该重视自然了,换句话说,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以人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发展。
为了使人类与环境能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方面的实际措施,确立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80年代伊始,联合国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一种发展战略,它的含义是:在不危及后代人的前提下,寻找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针对全球面临的问题,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警告,<<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无不显示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要求我们:人类应当是地球的爱护者,管理者,而不能是地球的栖居者,享有者,更不应当“借用儿孙的地球”。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实现下列几项关键的转变:㈠人口方面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的世界人口转变。
㈡能源方面向生产和使用的高效率以及更多的依靠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㈢资源方面向依赖于自然的收入,而不耗竭其资本方向的转变。
㈣经济方面向持续发展和利益的更广泛分配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