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观评课研修组研课报告

2015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观评课研修组研课报告


1 、初次实践 课堂实录节选(执教:海江小学王蔚)
师:出示(复习引入) 120 ÷ 30=4 12 ÷ 3= 1.2 ÷ 0.3= 4.5 ÷ 15=0.3 0.45 ÷ 1.5= 0.045 ÷ 0.15=
( 教 师 先 引 导 学 生 对 除 数 是 小 数 的 除 法 推 演 结 果 进 行 验 证 ,然 后 指 出 商 不 变 性 质 在 小 数 除 法 中 同 样 适 用。) 师:(创设情境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 ( 1 ) 、 买 9 本 练 习 本 共 10.8 元 , 平 均 每 本 练 习 本 多 少 元 ? ( 2 ) 、 一 块 橡 皮 0.7 元 , 用 10.5 元 可 以 买 几 块 橡 皮 ? ( 3 ) 、 小 气 球 每 个 0.15 元 , 1.8 元 可 以 买 几 个 小 气 球 ? 师:能列出解答这 3 个问题的算式吗? 根 据 学 生 回 答 板 演 : 10.8 ÷ 9 (学生独立完成第 1 题的竖式计算。) 师 : 除 数 是 整 数 的 小 数 除 法 ,我 们 已 会 计 算 ,那 么 ,象 10.5 ÷ 0.7 、 1.8 ÷ 0.15 这 样 的 除 数 是 小 数 的 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着重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提问:有没有办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 (此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利用商不变性质解决新问题……) 10.5 ÷ 0.7 1.8 ÷ 0.15
想的极好素材。因此,建议采用减少教学铺垫,直接从同类的思 想方法引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第二次实践 课堂实录节选(执教:海江小学王蔚)
谈 话 引 入 :同 学 们 ,前 段 时 间 学 习 了 小 数 乘 法 ,回 忆 一 下 ,我 们 是 怎 样 获 得 小 数 乘 法 的 计 算 方 法 的 ? 利 用 这 种 转 化 思 想 ,可 以 把 新 问 题 转 化 成 我 们 学 过 的 问 题 ,从 而 解 决 新 问 题 。那 么 ,同 学 们 能 否 继 续 用 这 种 转 化思想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问题呢? 出 示 题 目 : 1.8 ÷ 0.15 1.02 ÷ 0.8
2015 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观评课研修组 研课报告
市县(区):费县
研修组名称
费县费城镇中心小学小学数学第 4 研修组
陈浩 除法运算
研修组长姓名 课例名称 课例地址 学段、学科
研修组长所在单位 执教教师姓名、单位
费县费城镇中心小学
费县费城镇中 心小学
陈浩、费城镇中心 小学
3-4 年级数学
研课时间、地点

3 : 1.8 ÷ 18 ÷ 15=1.2
因为 被除数
0.15=0.12
扩 大 10 倍 ,除 数 扩 大 100 倍 , 所 以 商 缩 小 10 倍 。
(学生大部分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但通过竖式计算,产生答案各不同。)
实践效果: 学生在教师的谈话引导下,利用原认知结构中 的已有知识——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方法 (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 算,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进行类比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 算也可以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但 是在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时, 遇到新的学习困难——难以 找到一个统一、便捷的方法。因此,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课题组讨论质疑: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转化思 想的运用,因此,认为在课堂引入时,从同类的思想方法引入比 较合理。 但为什么不能达成预期教学效果呢?课题组成员分析认 为:在课前分析中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分析。 “数学 转化思想” 对一个刚开始学小数除法的小学生来说还只是一个比 较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目前的学生并不能很清晰的认识数学 转化思想的本质所在。那么,当教师从“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 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来引导学生“利用这种转化思想, 可以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时,学 生对于转化思想的演绎更多的是基于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 ——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方法(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 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进行类比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也可 以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在这样的 思路引导下,学生探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 置?” 由于利用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方法迁移至除数是小数的除 法计算方法,在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时,却难以找到一个 统一、便捷的方法,且带出更多新问题,不能达到利用“化新为 旧”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初衷,因此,影响了课堂效益。 讨论建议:通过两次的实践、交流与反思,课题组成员普
执教教师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先利用商不 变性质将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 数除法法则计算。因此,首先应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商不 变性质, 来引发新问题解决思路——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
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实践效果:由于课始出示了一组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填空 的习题, 使大部分学生自然想到了借助商不变性质把小数除法转 化成整数除法,课中没有多种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出现。在教 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整 堂课上得比较顺利。 课题组成员讨论质疑:当学生有能力自主获得新问题解决 思路时, 教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思路引导?教师预设的多种解决 问题的方法没有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课题组成员通过讨论形成 共识:第一层次的填空题,虽然只是表明了商不变性质在小数计 算中同样适用, 但同时也明显的暗示了学生新问题解决的基本思 路——用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 数的小数除法来解决。虽然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较高,但教师在 激活旧知,使学生判断推理符合逻辑的同时,将高水平认知要求 降低为低水平的认知要求,即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降低了学 生思维的深度。 讨论建议:过多的知识铺垫,有时会不利于学生深层次的 思维。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转化思想的运用,同时, “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用以获得数学转化思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随即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题后板演并交流。) 板演:
生 1 :1.8 ÷ 0.15=12 1.2 15 ) 18 15 30 30 0 „„ 40 0
生 2 : 1.8 ÷ 0.15= 1.2 1.2 0.15 ) 1.8 15 30 30 0 40 0
个知识组块,它们分别是“除数是一位数的整数除法”、“除数 是两、三位数的整数除法”、“小数除法”,且分布在不同的年 级段学习。然而,无论是哪个年级段的“除法运算”学习内容, 相对于同年级段的其它的算法学习内容来说, 都是学生学习的难 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小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一般存在以 下困难: ( 1) ( 2) 难以理解和讲清算理。 学生算法掌握基本停留在记忆各种算法程序上, 优化
意识、估算意识不强,计算灵活性也较差。 ( 3) 学生对算法学习的认识存在思维偏差 ——算法课的
学习通常就是实现教师给出的方法。主动探究算法的经验较少, 能力较弱。 对于算法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抽象出 数的过程,积累数感;在从实际情境提出计算的过程中,积累四 则运算的感性认识;通过尝试,探究计算方法。„„,在学习四 则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正确率,培养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和估 算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那么,关于“除法运算” 的算法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现有学习困境,达到理想化的教 学目标,就有必要对其做深入地分析研究和实践探索。于是,我
是否参加研讨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曹健师情况说明:
二、研课报告
(研课报告内容包括: 1. 集体研讨的流程; 2. 对课例的分析评价, 要结合课例按照评价标准逐一分析其主要优点、存在的问题;3. 要对课例做出综合评价; 4. 阐述集体讨论对本课例的修改建议。 不少于 1000 字。) 流程一:课前研讨 ● 时间: 40 分钟 ● 主持人:组长 ● 准备:个人经验备课:执教人写出详案;参与交流人员写出 草案;每人准备教材、 教参; ● 流程: 一、主持开场:点明研讨主题 二、执教人说课:时间 10 分钟。要求从六个 方面去展开: 1. 说教材(站在单元高度分析整节课) 2. 说学情(学生已有知识 基础、生活经验) 3. 说模式(本节课的基本模式) 4. 说设计 (本节课设计环节、意图) 5. 说亮点(自己认为本人教学设计 的得意之处) 6. 说困惑(在设计过程中难以解决或者难以把握 的地方) 这个环节中主持人应该理出本次研讨的主要问题,明 确研讨方向。一般设计 2-3 个问题。 三、小组讨论: 25 分钟 问题一讨论; 各成员根据主持人提 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个人经验的备课提出个人观点; 各 成员进行讨论和评价,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讨论完善解决方案; 问题二讨论; 问题三讨论; 中心发言人做好记录。 四、总结 5 分钟 1. 中心发言人做本次研讨成果展示:将修订 后的教案进行完整演示。 2. 组长做听课活动安排和微格评价分 工及相关要求。 ● 材料整理: 1. 中心发言人完成材料: 形成基于个人经验 的初次备课(含说课相关材料); 做好研讨活动记录; 活动 后完成基于研讨的二次备课修订案; 2. 研讨人员材料: 在优 秀教案本上完成个人草案、 用不同颜色笔在本上完成研讨交流二 次修订教案。其他年级或学科在草案上完成相关修订。 一、 选题 “除法运算”是小学数学算法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 学数学教材编排中,关于“除法运算”的内容,基本划分成 3
遍感受到,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任务提出,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 经验、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由于实践课中学生的认知 状态还处于:能在问题的驱动下想到某一种解决问题的具体办 法,但有意识的运用“化新为旧”的思考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是不强的 (也就是新情境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不强) 这样一种水平状况。 因此, 第二次实践中的学习任务给出, 就显得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而初次实践中的复习引 入,又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所以,建议在第三次实践 中,剔除“复习引入”部分,直接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 认知能力水平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感兴趣和真实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去解决问题, 再通过交流协商, 形成共识, 逐步建构新算法。 3 、第三次实践 课堂实录节选(执教:海江小学王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