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年表完整版儒风大家原创整理2015-10-27注:由于年代久远,表中各项资料只是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得出的大致结果,可能存在模糊及不准确处,有赖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加以补正。
概说中国文明发祥于昆仑丘,燧人氏在昆仑山(今甘肃合黎山、1、燧人氏时代(前 1.5 万年—前 7龙首山,《山海经》载昆仑山在此)立天表,作为天齐,确立天北极,由兹氏雷泽氏(时居龙首山、山丹河),创724 年)制结绳纪历的《河图》、《洛书》,为北斗九星悬朗时代,依章动岁差计算创制于公元前 1.48 ~1.47 万年间。
据《易》帝出乎震,建寅作孟春, 28 宿始于大角、角,依章动岁差计算公元前 7750 年~公元前 7675 年称帝,校正为公元前 7724 年。
又据苗族古歌,伏羲称帝号“罗奉”,公元前 7724 年为罗奉元年,初都榆中,迁榜罗,再迁陈2、伏羲氏时代(前7724 年—前 50仓、华山牛鸠原、王屋山,崩鸡公山。
汉湖南长沙楚帛书08 年)乙篇载伏羲氏族谱系。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为太昊遗址,自公元前 7000 年~ 5800 年,共 1200 年,发现文字 25 字,七声音阶骨笛 25 支,以及牙璋、白龟等,南传于淮河青莲岗文化龙虬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伏羲上元太初历年代为公元前 104+4617=4721 年,已进入神农氏时代。
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仰韶北首岭半坡文化是炎帝·神农氏文化;磁山· 斐李岗· 龙虬庄· 北辛文化是蚩尤氏文化。
贵州安顺关岭红崖丹书是炎帝族自六盘山南下四川—贵3、炎帝、神农、蚩尤时代(前 500州—云南的共工支所留族谱,《山海经》载有炎帝九世的0 年—前 4513 年)族谱,第九世为夸父,时居潼关至灵宝三百里桃林塞夸父八大社(营);神农氏第八代名榆罔(参庐),都河南卢氏县祁村湾、陈留、曲阜;蚩尤氏与共工氏据晋、冀、鲁。
蚩尤死葬濮阳西水坡M 45,时公元前 4515 年~ 4510 年。
《黄帝四经》出土,记黄帝与蚩尤征战事及颛顼与共工(时4、黄帝时代(前 4513 年—前 4050称涅)征战事。
河北涿鹿有黄帝城、蚩尤城、蚩尤寨、阪年)泉之野张公泉(共工氏汉姓张)、釜山会盟石仰韶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
5、少昊、颛顼时代(前 4050 年—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崖岩刻文字、天前 3380 年)文历法历是少昊文化。
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是颛顼·鹳兜族文化,始自公元前 4000 年,第三期公元前 3685± 125 年。
此期的文化特征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圣塔· 巴巴拉海湾地区原封不动地移植,时在公元前3641~3113年,为玛雅历起算年,即山东少昊颛顼裔民迁入美洲的年代。
其后鹳兜氏迁入郑州西山古城。
仰韶文化早期庙底沟文化是其文化。
共工氏时居浊漳河上游涅水(今仍此名)。
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是帝喾文化(公元前 3380 年~公元前2799 年),典型龙山文化是帝挚尧舜禹文化。
帝尧公元前2357 年即帝位,帝舜公元前2136 6、帝喾、帝挚、帝尧、舜、禹时代年~公元前 2100 年(含摄政)即帝位,帝禹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 2073 年,(含摄政)即帝位。
夏启守孝三年,(前 3380 年—前 2073 年)于公元前 2070 年即帝位,为夏朝(代)开始。
故公元前270年为夏元年。
一、燧人氏时代(前 1.5 万年~前 7724 年)燧人氏为古羌戎的一支,祖居昆仑山,古羌戎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
在公元前二万八千年至一万年之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最冷期,原在青藏高原游牧渔猎的古羌戎族从昆仑山下移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游牧于弱水、黑水、丹水、合黎山、龙首山 ( 又名群玉山 ) 至天祝、古浪之间。
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八千年间,中国河套地区发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这一带的古羌戎部落损失惨重。
洪水退后,大约在公元前 8500 年至 8200 年间。
燧人氏的一个主要支系弇兹氏自祁连山开始东迁。
这时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古人,已由渔猎、游牧时期转入半农半牧、火灶、火食时期。
后来又逐渐东迁至甘肃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的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历河流域人口得到大发展,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盘瓠氏、华氏、胥氏、赫胥氏、华胥氏、雷泽氏、仇夷氏、婼氏也都在这带化育。
燧人氏又名燧家氏,是人工取火、用火、从渔猎游牧走向半农、半牧的前期时代的氏族,其代表氏族是弇兹氏,其次是盘瓠氏,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所以也可称为前伏羲时代。
燧人氏不仅用人工取火、还发明了用大山榑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根据河图、洛书制定的以右枢 ( 天龙座 A 星) 为北极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星象历,还发明了结绳记事,搓绳的妇女名织女,第一位织女就是弇兹圣母,初创八索准绳、圭表记历。
燧人氏是炎帝的祖先,也是诸羌戎族的共同祖先。
史称炎帝为连山氏,即指燧人氏原住祁连山。
古昆仑山又名方山,日月山,即观测日月之山,昆仑山上立天柱以观天故名柱州。
这里的天文世家又名魁隗氏。
这个庞大的氏族以后一直延伸到河南的大隗山 ( 具茨山 ) 一带。
兖州,即其裔族在中原的集聚地。
活动地区活动氏族活动起止时间河湟地区燧人时代约前 50000年—前 15000 年昆仑山地区燧人 - 魁隗氏期约前 15000年—前 12000 年祁连山地区燧人 - 华胥氏 / 赫胥氏约前 12000年—前 11000 年六盘山地区燧人 - 盘古时期约前 11000年—前 7724 年注:公元前 12000 年至公元前 11000 千年时期华胥氏 / 赫胥氏东迁。
二、伏羲氏时代(前 7724-- 前 5008)公元前 7744 年伏羲氏与女娲完婚于今陕西凤州,公元前 7724 年伏羲于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继天道木德为王,为百王之先,正式立国称帝,国号羲,是为罗奉元年 . 伏羲人治天下,史称人皇。
(伏羲年号及世系表参考苗族古歌得到)。
伏羲称帝接祭天权,重建天齐表木,名大风雨表。
以木星为天象主测星,以织女为北极星,以北斗九星柄梗河一与大角摄提,角宿为天下春季之始,创一年十月,一月36 日之历法。
伏羲首设柱下史以历天象,首筑垣为城为都,设灵台为祭祀中心,立巫政人事管理制度,而有官职分部,尊始祖雷明王而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
公元前 7723 年伏羲成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政府机构或曰责任内阁,命大庭氏为居龙氏,治屋庐,营建筑,安营扎寨,垒坝筑垣,砌方坛。
薮魁氏为水龙氏,导洪水,滋草木。
阴康氏为土龙氏,治田地,主农田与放牧。
混沌氏为降龙氏,驱民害。
昊英氏为潜龙氏造甲历。
朱襄氏为飞龙氏造书挈,巫师,军师。
以共工氏为上相,主管天齐表木观象台,主持大风雨表观测,用八索判别方向,为历法总官,掌祭天权,地位仅次于伏羲,故康回以职司名。
后因公元前 7722 年不周山突发天灾,天柱倾倒。
骊侯认为是共工之责任,亵渎神灵招来天谴,所以伏羲与女娲商议罢共工之职,以骊侯为上相,接共工祭天权,共工不服,与骊侯部大战,撞坏了主表,天柱被毁,女娲怒。
放逐共工康回于祁连,共工含愤死去。
并迁天柱表于榜罗。
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为左监,昊英氏为右监,栗陆氏居北为冬官黑龙氏主墨杆,,赫胥氏居南为夏官赤龙氏主赤杆,昆吾氏居西为秋官白龙氏主白杆,葛天氏居东为春官青龙氏主青杆,阴康氏为中官黄龙氏,又有尊庐氏名锵,居镪台之阳,主物资供给,粮食储备,牦蟒氏主民情与防御,保卫。
公元前 7710 年,罗奉十五年,伏羲居宝丰,召百姓官长,分判天下,曰:天下三镇太行山为五行,王屋山为天下之中,山名中条山,水为中河,地为中原,表为中央,建木梭罗;封女娲氏于汝阳,统领中州,居汝水水娲水;葊兹氏于磁山,雷祖氏于兖州,华胥氏于华山华阳;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沁阳,下相柏皇氏于王屋柏香,地官共工氏于太行共山治水,史官朱襄氏与襄城仍造书契,历官昊英氏于伊水鸣皋仍修甲历,栗陆氏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仍导水泉滋草木,骊连氏于骊山,葛天氏于长葛,阴康氏于太康仍主治田里;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主化俗,乌明氏于东明主建福,视默氏犬丘主灾恶,中官土正纪通氏于王屋主中表,仲起氏于屿番主海陆,阳侯氏阳谷主江湖,宿沙氏于东平主海盐;春官木正重于青丘,夏官火正祝融于陈留,金正秋官该于秦岭太白山,冬官水正修熙于龟蒙山;尊卢氏于鸿卢水,混沌氏于昆吾屯留,大庭氏于具茨山,有巢氏于朝城,无怀氏于裴城,燧人氏于遂平 ,, 诸君各守疆土,分理海内,政化大治。
公元前 7709 年,伏羲南迁于沁阳盘古山,居中央守中。
公元前7704 年崩于桐柏鸡公山。
伏羲死,女娲时年 52 岁,代伏羲摄政天下,伏羲二世三世皆听命于女娲,称女皇,死葬风陵渡,寿90 岁。
自第一代伏羲至少昊为伏羲氏执政时代,凡 124 年。
第七至第十代帝为女娲氏时代。
女娲氏没,大庭氏王。
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迁巢湖),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氏(即伏羲氏)之号, 1260 年。
注:伏羲氏称帝时间是根据《易经》,帝出乎震,建寅为孟春,28 宿始于于大角﹑角的天象记载得来!并参考相关文献及最新考古发现定义的。
伏羲朝历八十五世 2716 年公元前 7724 年--公元前 5008 年(公元前 7722 年—公元前 7690 年共工据祭天地称霸神州 ) 。
第一次以木德而王统一上古中华! ( 女娲氏在伏羲崩后摄政连续 8 代,伏羲氏直系后代即大伏羲氏执政 23 代。
)帝序帝号寿数称帝年龄在位年数起止时间1伏羲674918前 7724 年—前 7707 年2遵移593722前 7707 年—前 7685 年3师遵583424前 7685 年—前 7569 年4太昊662442前 7569 年—前 7527 年5昊遵44422前 7527 年—前 7525 年6少昊644816前 7525 年—前 7509 年7尊节502228前 7509 年—前 7481 年8伏泰662937前 7481 年—前 7444 年9羲号692841前 7444 年—前 7403 年10印枪723042前 7403 年—前 7361 年11新印704426前 7361 年—前 7335 年12盒印52466前 7335 年—前 7329 年13易①642440前 7329 年—前 7289 年14纯②561838前 7289 年—前 7251 年15随象663927前 7251 年—前 7224 年16伏显602733前 7224 年—前 7191 年17可塑703832前 7191 年—前 7157 年18郁苓564016前 7157 年—前 7141 年19文载③773641前 7141 年—前 7100 年20昊英④62584前 7100 年—前 7096 年21朱象⑤584414前 7096 年—前 7082 年22勾芒⑥533815前 7082 年—前 7067 年23佘蓄503812前 7067 年—前 7055 年24象团663531前 7055 年—前 7024 年25象伟622834前 7024 年—前 6990 年26节触653035前 6990 年—前 6955 年27伏案563234前 6955 年—前 6931 年28曲秦663135前 6931 年—前 6896 年29随秦522735前 6896 年—前 7871 年30皂安463115前 6871 年—前 6856 年31伏荌643430前 6856 年—前 6826 年32起望563125前 6826 年—前 6801 年33河圭662739前 6801 年—前 6762 年34义和⑦564412前 6762 年—前 6750 年35伏旻⑧684820前 6750 年—前 6730 年36羲昊⑨723636前 6730 年—前 6694 年37圭胤623428前 6694 年—前 6666 年38泰望642935前 6666 年—前 6621 年39施公693633前 6621 年—前 6588 年40围良713734前 6588 年—前 6554 年41亏象703139前 6554 年—前 6515 年42围伏703238前 6515 年—前 6476 年43伏义542826前 6476 年—前 6450 年44成义673234前 6450 年—前 6415 年45肆万714031前 6415 年—前 6384 年46归纹594217前 6384 年—前 6367 年47伏秧402515前 6367 年—前 6352 年48团号613229前 6352 年—前 6323 年49秦枪703535前 6323 年—前 6288 年50革池713724前 6288 年—前 6254 年51枪兰694326前 6254 年—前 6228 年52三那713932前 6228 年—前 6196 年53革兰513318前 6196 年—前 6178 年54赤禅622537前 6178 年—前 6141 年55洛枪462917前 6141 年—前 6124 年56附前665214前 6124 年—前 6110 年57洛前653332前 6110 年—前 6078 年58桑味764234前 6078 年—前 6044 年59伏杞713239前 6044 年—前 6005 年60随嚭622735前 6005 年—前 5970 年61鹏烁762937前 5970 年—前 5923 年62茜河682939前 5923 年—前 5884 年63规辛723537前 5884 年—前 5847 年64金乌732944前 5847 年—前 5803 年65掮师713140前 5803 年—前 5763 年66鳕河702941前 5763 年—前 5722 年67汝信682840前 5722 年—前 5682 年68罗秦623933前 5682 年—前 5649 年69风叱663135前 5649 年—前 5614 年70峙龙702743前 5614 年—前 5571 年71达河643232前 5571 年—前 5539 年72荷曲722943前 5539 年—前 5496 年73达耳742945前 5496 年—前 5451 年74媒兰703634前 5451 年—前 5417 年75立路692940前 5417 年—前 5377 年76因康623131前 5377 年—前 5346 年77强烁763343前 5346 年—前 5303 年78泽治714239前 5303 年—前 5274 年79渭毫663428前 5274 年—前 5242 年80苍茫693633前 5242 年—前 5209 年81节曲693534前 5209 年—前 5175 年82风和704624前 5175 年—前 5151 年83节氏663234前 5151 年—前 5117 年84太河692544前 5117 年—前 5073 年85大耀784038前 5073 年—前 5035 年86节芒714427前 5035 年—前 5008 年(节旼)注:1. 伏羲朝原列历七十七帝,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之帝号为后所列,有待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