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扬教学民主

发扬教学民主

发扬教学民主,张扬学生个性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民主化思想日趋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思想。

其中,教学民主化也越来越成为主宰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种主流思想。

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在历经多次的嬗变后,在教学民主化思想的启迪下,越来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面就发扬教学民主,张扬学生个性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供商榷。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教学具有民主的性质,成为民主的活动。

一方面,要把教学看成(或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教学内容民主意识的渗透和学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以民主化的教育造就一代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新人。

就学生而言,教学民主是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其显著特征;就教师而言,教学民主是其教育伦理追求的体现,教师尽量淡化其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不直接灌输和命令,而是通过交流、沟通和合作,相机诱导,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上和民主的氛围中,共同分析、研究,互相感受、理解、沟通,从而共同获得心智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知识的提升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

其次,如何实现教学民主,张扬学生个性,应当从教育规律和教学的特点出发,拟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和角色观,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不应再是以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的权威者身份出现,而应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

因此,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依赖思想,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应当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学习者,与老师一道互相探讨,共同思考,学会学习。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其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实践,防止由于不信任学生,不敢让其实践,这样会压制学生个性发展,而养成惰性的习惯。

师生之间相互信任,沟通了心灵,就会产生互悦,关系就和谐、融洽。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后,有这样一题:“我们班44人,如果都玩…激流勇进‟,每船坐5人,该租几条船呢?”我有意识让学生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全班交流。

有的学生说:“可以租8条船,还余4人。

”;有的学生说:“可以租9条船”;有的学生说:“可以租8条船”。

我说大家回答得很好,值得表扬,接着我采取征求大家意见的方法,让学生说说怎样分配最合适?又一次民主讨论得出要租9条船最合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都玩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敢想、敢疑、敢说,让学生在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主动愉快的成长第二,形成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由“师——生”和“生——生”所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成为学生“会学”和“乐学”的引路人,树立“教”服从于“学”的思想,要开放课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策略。

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通过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
类知识之后,有意识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

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

老师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

同时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着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第三,促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机制。

必须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究、合作等,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并经常地根据学习方式来修订并改进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

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第四,尊重和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分层教学原则,教学评价要克服功利性目的,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追求,并注重教学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行为。

在计算题教学时,我们要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

客观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去解决同一数学问题时,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必定是多样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多样化变成“一样化”。

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计算同一道计算题)而言的,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

学生探索出众多的算法,也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掌握所有的算法,学生能掌握几种就掌握几种,教师不做硬性要求。

同时在计算应用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他们在计算一道题时,喜欢用自己探索出的方法,他们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

如计算29+35时,有的学生喜欢先从十位算起,有的学生喜欢先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喜欢把 29看成30计算简便。

教师能尊重差异,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因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一方面,要求他们理解掌握一种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有探索不同算法的愿望,并养成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习惯
第五,注重营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以情激趣,创设学习活动情境,引起学生思维冲突;要着意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力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善于洞幽探微,寻情察性,相机诱导,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培育学生心中美好的善根。

"在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儿童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学生获取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情感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行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在与原有的认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获取知识,实现主动发展,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敢于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邻座小议、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激智,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等,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往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表时,我先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再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启发学生制作统计图表。

结果很多同学制作出漂亮而又有创意的统计图表。

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主动实践和自身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破除“教师中心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使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能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使每个学生都有享受发展自己个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