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演变之后,苏联现今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
然而,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一个首先实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工程并积累了70多年的正反实践经验的国家.一个先后经过二次模式转换过程并在最后—次改革中失去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它所提供的关于苏联模式社会义体制的改革和演变的无比丰富的历史材料,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功的珍贵财富。
本文在上述各章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可以从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史无的例的复杂工程马克思一生主要是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而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研究基础之上。
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而且这种革命带有世界性质,将会同时发生。
然而,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也进行认真探讨。
在这个问题上,他首先破除了把他的理论教条化的做法,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马克思针对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定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们一切肯定成果,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的支持。
在这种支持下俄国革命政权吸取资本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创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利用俄国农村公社马克思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封信的草稿中谈到.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他认为,如果俄国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团素,变为使俄国比共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③。
由此可见,马克思从理论上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断,开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长征。
但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前提条件在当时的俄国均未成为现实:第一,西方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第二,俄国农村公社没有成为“共产主义革命的起点”,十月革命胜利,欧洲革命运动曾—度高涨。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急切盼望这种革命运动发展成为世界革命,以便给俄国革命以有力支持,当时在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看来,没有欧洲革命的支持,俄国革命的成果难以保存下来。
但是,这种革命没有到来,列宁不得不考虑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单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开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长征。
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初期曾寄以希望,想把这些公社改造为共产主义公社。
“在解决由谁支配土地的问题上我们优先考虑农业公社”,‘我们鼓励建立公社”、。
“农村公社是个很响亮的名称,是与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有联系的”,然而列宁的希望没有变为现实农民并不热心加入“公社”,于是产生了强迫现象”。
不久,在新经济政策培育的市场力量的冲击下,农村公社迅速解体,1919年在俄国的集体经济中,农村公社占31.7%,到1929下降到6%。
列宁是俄国开始实施“跨越卡夫丁大峡谷”工程的总设计师,然而,他是在没有出现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前提下实施这一工程的,即在—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历的国家,既没有“取得胜利的西方国家无产阶级的援助”,又没有从过去遗留的农村公社得到现成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起点”,甚至“连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也没有”,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条件下,实施这—伟大工程的。
其特殊,其难度,其复杂,是人们可以想象的,甚至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的!列宁说:“十月革命的优点、是没有空想成分”。
实际上,这是这位伟大的总设计师的优点列宁面对这种无比困难复杂的局势,不是从空想出发,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边试验,边验证,“摸着石头过河”,在短短的七年中,试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两种模式,实行了第—次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转换。
贯穿列宁总体设计和一系列政策及其转变的,始终有三条基本思想:坚持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这是列宁时期制一切政策方针和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列宁构筑跨越卡夫丁峡谷工程的—个法宝,足留给世界社会主义者,特别是留给在落后国家中建设社会丰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无价财富。
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功史上是光彩夺目的。
然而。
构筑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伟大工程.列宁只是开了—个头.尽管是个良好的开端。
列宁去世以后,这个伟大无比复杂的工程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尚未解决的课题,包括:如何在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商品经济,如何巩固工农联盟,如何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等,这些课题如何解决。
能否成功地解决,这是决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前途与命运的关键因素和重大问题。
依据列宁的实践和思想,我们发现,马克思提出关于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的观点,这是对人类未来社会所作的富有历史眼光的瞻望。
马克思这里是指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这必须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这种同家必须保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充分吸取资本个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否则是不可能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成熟的。
这是马克思的—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功和遭到的失败,以及由此提供的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都证实了这个观点的科学性。
我们要努力维护和坚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列宁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与改革”的社会,这—特征对跨越资本文义制度而向社会入义过渡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发展来说,更加突出。
不断的改革,及时地转换模式,是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其特有的历史现象。
恩格斯曾经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征。
这是出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摆脱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人的积极性和才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成为生气蓬勃的创造力量、推动社会迅速地前进。
随着社会的迅速前进,必须经常地进行改革。
这完全是合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的。
苏联70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对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来说.经常变化和改革这一特征更为突出?落后国家是从较低的经济文化水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如列宁所说,要经历—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其中要经历一系列小的过渡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
至于这个过渡时期要经历多少小阶段,这取决于国际国内的条件。
资本土义愈不发达,过渡的时间就愈长而每次过渡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体制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
这是第—。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依靠—定的国际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望“取得胜利的西方国家无产阶级的援助”.但这一期望没有实现,苏维埃俄国面临的是资本主义包围和经常的战争威胁,而当战争和战争威胁减弱的时候,和平时期或相对和平时期就会到来。
每当战争时期(或备战时期)与和平时期(或准和平时期)交替的时候.政治经济各方面体制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和改革。
苏联的三次模式转换,均与此有联系。
这是第二。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没有先例可循。
历史发展的顺序可以有“特殊件”,但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必须遵守;如何把“特殊性”与—般规律结合起来?苏联的70多年历史经验证明,必须经过长期的艰难的探索,在探索中还会出现反复,甚至还会出现大的反复,这种探索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如我们在苏联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见到的那样这是第三,总之,苏联是一面镜子,改革的频繁,包括局部的改革和重大的改革,甚至模式的转换,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改革,不断使政策、方针、体制适应本国的实际情况.适应已经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已经向前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
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逐渐建立相完善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苏联的兴亡.是同能否正确改革密切联系的。
当正确处理改革的时候、苏联的社会主义就发展兴旺,当没有正确处理改革的时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停滞,甚至失败。
第三,改革的焦点是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即经济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政治上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
社会主义改革的焦点是什么”苏联7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焦点是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即经济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政治上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
苏联历史上每次模式转换和改革,都跟这“两个结合”问题密切关联.从十月革命后不久实施的战时共产义,到转向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又到对这一模式进行长期的曲折的改革,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两个结合”问题而进行的,实现两个结合成为—个难以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首先遇到的,从十月革命后就开始发生争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看,社会主主义社会中不存在商品经济的,但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却表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可以跨越、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逾越,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首先是战争的原因,实行实物经济。
但战争结束.便难以继续下去。
转向新经济政策、俄共(布)党内就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实行商品经济,又发生激烈的争论;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
在刚转向经济政策时、他主要是从政治上,即从巩固工农联盟的角度,考虑商品货币和市场买卖问题,认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换(产品交换),后又提到要退到工农国家监督之下的市场买卖、尤其是列宁晚期的思想是明确的,他是把商品经济看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在转向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苏联党内发生激烈争论,其焦点仍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要商品经济。
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的争论也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
由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苏联的特殊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国际环境的影响,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取得胜利,苏联建立了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二战结束后,当苏联的国际条件发生变化之后,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又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显现出来。
战后四十多年,苏联进行的改革,不论是大的改华,还是小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