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

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

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

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

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

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

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进行所谓的政治改革,其实质就是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意识形态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最终致使苏联由社会主义蜕变为资本主义,结果造成国家灾难。

第三,严重的集体腐败。

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情况出现。

官僚阶层开始丧失革命意志,对理想信念麻木不仁,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执政能力,民心尽失。

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既不可能是积极的改革派,也不可能是激进的反对派。

他们在“公开性”、“民主化”的旗号下,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照搬西方模式,最终导致党衰国亡。

第四,民族矛盾处理不当。

在苏联时期,各民族之间信仰不同,文化各异,经济水平相差很大,使各民族间的隔阂深重,积怨甚深。

民族不平等现象的长期存在,各民族间的矛盾此起彼伏,斗争不断。

在剧变过程中,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出现,导致各国内部发生分裂,各种民族主义和反共势力日益猖獗,民族矛盾骤然激化,造成内部各共和国纷纷独立,国家土崩瓦解。

第五,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在苏东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从中进行协调行动,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引各国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各国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推动了事态的发展。

致使苏联解体的原因清楚地表明,苏联不是被西方资本主义打垮的,而是自己打垮了自己。

苏联的解体发人深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苏联解体带给中国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解体,是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

因此,认真总结和吸取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变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危险。

苏联并不是败于国外敌人,却亡于内部腐败和分裂。

这是对我们保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深刻的警示。

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特性是共产党先进性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的当家作主地位的有机统一。

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最重要是是否代表人民执政。

党的变质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异化,导致国家变质而消亡。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度警惕各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保证党的思想理论上的纯洁性,加强对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和战斗力。

第二,社会主义必须为人民群众带来幸福的生活。

苏联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立起强大军事工业体系,实现俄罗斯民族不断扩张,与美国世界争霸。

但国家的强大并没有为民众带来更多的实惠。

长期低收入和低消费政策,使广大群众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而官僚阶层生活却日趋奢侈。

社会相对贫困化、绝对贫困化问题逐渐严重。

贫穷使人民与政府离心离德,使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民心拥戴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重要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建立在富裕幸福的生活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国家要始终不渝地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力量,建设强大的物质基础,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免疫力。

经济实力增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向人民群众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从物质上增强社会主义祖国的凝聚力,抵御西方的诱惑和策反。

第三,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

苏联教训告诫我们,必须谨慎和稳妥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除弊兴利;同时,任何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不能脱离具体国情。

因此,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采取渐进方式,在法律制度下有序进行。

一方面是走出去,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是引进来,把外国一切好的、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资金等引进来,加速本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
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不能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今天搞经济硬着陆,明天搞政治多元化,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这是人们必须记取的深刻教训。

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以稳定为大局, 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刻防止国外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警醒。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始终有居安思危的思想, 要时刻清楚自己处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的中心。

第四,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

对此,执政党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要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妥善解决。

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在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

苏联的解体, 除了民族问题长期被忽视, 原有的大俄罗斯主义和地方民族分裂主义继续存在外, 还与苏联这种以各民族共和国为联邦单位而组成的联邦制国家结构有关。

这种特殊的国家结构缺乏内在的民族凝聚力, 是靠强力政治粘合剂粘在一起的, 比较脆弱。

一旦维系这种结构的政治力量被削弱, 那些联邦单位就会乘机脱离联盟而去, 苏联——这种联邦制国家形式, 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