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蝉(虞世南)
垂 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借古讽今
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Ⅱ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
二、练一练
1.诗的颈联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上句从视觉写家乡时常浮现在眼前,下句从听觉写听到大雁声而引发出乡情。诗的尾联化用“鲤鱼传书”的典故,写船工在驾船前行时忽然捕到一条鲤鱼,诗人唯恐鱼腹中藏有家书,急忙去剖鱼取书。这两联都表达出诗人热切深沉的思乡念家之情。
2.①视听结合(有声有色)。视觉角度: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残余的晚霞像锦缎一样鲜亮美丽。听觉角度:大雁鸣叫着从秋季的天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视觉、听觉角度各举一处即可)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渲 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该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二、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 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②动静结合。静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动景:大雁鸣叫着从秋季的天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静态、动态景物各举一处即可)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
③以声衬寂(衬托)。大雁鸣叫着从秋季的天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用寥廓空中、空旷山中传来的鸟兽声音,反衬出乡村秋日黄昏的清幽。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①“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白 描
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抓住所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幅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回忆)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感情,拓展意境,表情更为深远。
试结合作者的感情体会本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
Ⅱ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
一、读一读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一览表
表现手法
说 明
示 例
赏 析
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词人心中的主要地位。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显示出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注 ①描写是古诗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有许多方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除这里介绍的“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外,描写还有“观察角度多变”“声形色描写”及“多种感官描写”等。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既是抒情方式,也是表现手法,两者重合,参见前面“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有花有人,实景空余桃花,以虚衬实,意境凄美。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漫成一首(杜甫)
……
沙头宿鸟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第二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一句景物的“静”。
2.诗歌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和黯淡、伤感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浓重的思念之情。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景托情、寓情于景。
解析 首句写竹坞、水槛,环境清幽雅洁,作者倍感孤寂,自然引发思念友人之情。阴霾欲雨、四望迷蒙的天色,使诗人的心情更加黯淡,增加了相思的浓度。而雨打枯荷的声韵似乎让诗人略慰相思,稍解寂寥,但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增加了环境的寂寥,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⑥渲染。通过对淡烟、翠山、幽径、僻檐、疏林、残霞等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乡村秋暮的清幽、美丽。
⑦对偶。“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疏林鸟栖,残霞散绮”,这些简洁整齐的对偶句增强了景物描写的表现力。
⑧比喻。“残霞散绮”,将天边残霞比作鲜亮美丽的锦缎,生动地表现了天边残霞的美丽。
⑨比拟。南山孤独相对,秋菊傲立西风,赋予南山、秋菊以人的感情,传达出诗人的人格追求及对隐居环境的喜爱。
诗的后两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
滕 宾
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小径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疏林鸟栖,残霞散绮[注],归去来兮。
注 绮:锦缎。
此曲在景物描写方面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曲作简要赏析。
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前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的高峻奇伟之势;后两句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细节描写
用极细腻的笔法,精细地描绘人或事。
微专题二 熟读古诗鉴赏核心知识
Ⅰ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二、练一练
1.颈联是以点代面,表现幸存者生活的艰辛。渡头老翁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蛟龙蜿蜒”的河上摆渡挣钱,说明洪水泛滥后幸存者生活的艰难。尾联上句直接写百姓被水淹死的凄惨结局,下句写买鱼时想到死于水中的百姓,直接抒发“凄恻”之情。
解析 注意题干的问法,答题时应写出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借助于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托物言志
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与抒怀合二为一。
④远近结合。远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近景: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远景、近景各举一处即可)层次分明地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
⑤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秋光的寥廓、美丽。“残霞散绮”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描绘出天边晚霞的美丽、鲜亮。(任举一处即可)
(答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即可)
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
蛟龙蜿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
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凄恻。
结合全诗,说说后两联是如何表达“凄恻”之情的。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①无尘水槛②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 ①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②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
Ⅰ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一、读一读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一览表
抒情方式
说 明
示 例
赏 析
直抒胸臆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用典有时增加了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有时则是为了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联 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