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抒情方式优秀课件
分析是否恰当?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 的密雨交织起来,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 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诗人在尾联爆发了自己的感情,一改 含蓄,直抒胸臆,又用一个“比”把别泪 和散丝交融在一起,使情与景妙合无缝。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
点、作用等发表意见。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 事件、景物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 静景,近景—远景
作者当时被安使之乱的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全诗别出心裁,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彼而意在此,
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练
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
习
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 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 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 借以抒情的对象。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借
白居易
“原上草”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顽强抗争,尽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情发出对自然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规律不可抗拒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的感叹。
抒情方式
直
登幽州台歌
接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抒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情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 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 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抒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抒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记叙)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 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书愤 陆游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登岳阳楼 杜甫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记叙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议论)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抒情)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记叙) 野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描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议论)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古诗鉴赏抒情方式优秀课件
表达方式
表 记叙、议论、说明
达 抒情 方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式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情景交融
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细节结合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达方式。
例: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叙事)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 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 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 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 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答案: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 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 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全篇诗人都站在思妇角度,思妇 的所看所想,思妇的细致心理活动,甚 至思妇与春风“无理而妙”的对话,无 不笼于笔端。
转换 记叙 角度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抒情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分析是否恰当: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表达出对春光留恋和惋惜的伤感情绪。
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曲折婉转的笔法 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 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物)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 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议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 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首句直接指出 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次句 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有愧于英雄的称号。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 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项羽自杀了。在惋惜、 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 “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 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 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 引的神态;
描写
描写的角度
色: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形: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声:数只船横 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味: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此词的“醉” 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 作 何理解?
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 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 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 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 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转换 记叙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