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创新思维原理-学

第二章 创新思维原理-学

第二章创新思维原理第一节创新思维主体的选择性一、创新主体认识事物的选择性——头脑“白板论”(一)白板论——头脑对于外界事物“一视同仁”?即认为,人的头脑在认识外界的事物之前,是空无一物的,就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当需要认识的东西如自然的事物、社会的活动或别人的思想观念等进入头脑之后,便能够清晰地印在这块“白板”上。

外界有什么样的东西,“白板”上就有什么样的东西;反过来说,“白板”上所有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在外界事物中找到原型。

请用例证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二)头脑认识事物的选择性1. 比较饥肠辘辘与口渴难耐的人对事物的认识!2. 图片描述与绘画后的三次传递结果如何?!(撇开语言表达与绘画技巧的影响)3. 导致产生选择性的因素:实践目的、价值模式与知识储备(三)研究“认识选择性”的意义认识的选择性对于之后我们认识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或许促进创新,或许抑制创新。

请用自身的事例说明上述观点。

二、实践目的——“偏心眼”、“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实践目的的作用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此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个目的指导着人的思考和行为,并且自己能够意识到目的的存在。

这个目的存在导致我们产生的“偏心眼”,即对与此目的无关的东西,我们会“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这样可能会束缚我们的眼界,阻碍创新性思维!(也可能使我们做事更专心)(二)事例警官考试:台阶?在你身上有打破实践目的束缚的例子吗?三、价值模式(一)含义价值: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就是有用的。

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

而没有用的东西,就是“没价值的”。

价值模式:当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会把外界的事物或观念按照其价值的大小排列出一个主次、轻重、缓急的次序。

这种次序即“价值模式”。

价值模式差异:一般来说,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种民族,人们的价值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后天社会环境的产物。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价值模式的差异是普扁存在的;民族与民族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各自的价值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同宿舍的同学,对与宿舍相关的事物,看法是否相同?(二)差异的意义1. 模式不同,看法不同,看法不同,可能产生创新。

创新有时就是从那些不同的看法中出现的。

“多么壮美的大自然”与“要是建一座水电站就好了”。

2. 模式转变往往就意味着一种创新思维的产生,意味着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柳暗花明。

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方式也会相应地产生改变。

3. 价值模式的建立及其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改变尤为困难!你改变过你的价值模式吗?三、知识储备——创新思维的必备前提与制约因素(一)必备前提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意思维之前,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作铺垫或者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请问:某一城市中,应该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需要的知识:该城市中有钢琴的家庭数量,调音师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等。

(二)制约因素自身已有的知识会对头脑的观察范围和思考偏向作预先的规定。

凡是与这种规定相吻合的,头脑会加倍予以关注;而与这种规定无法沟通、风马牛不相及的,头脑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拒之于大门之外。

不懂日文的人翻看日文书,会对其中出现的汉字特别注意而对一连串的“假名”则无动于衷。

这种只在自己已有知识领域思考问题的习惯,一定会抑制创新!你是否认识到了知识储备的双重作用?为什么?第二节创新思维对象的无穷性一、无穷多的数量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无穷多的事物,产生着无穷多的现象。

所有这些客观的事物和主观的现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意思维的对象。

换句话说,创意的素材遍地都是,创新的机会是无穷多的。

1. 有无穷多的事物供我们去创新。

悬铃木!漩涡向左旋!2. 有无穷多的事物间的联系需要我们去探究。

当我们打破“椅子就是椅子,设计椅子就不必考虑桌子”这种狭窄的目光,而把更多的事物和现象纳入我们思维的时候,新奇的创意便会自然地浮现出来。

多功能组合工具3. 有无穷多的影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探寻。

一杯咖啡的味道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产地、品种、成熟程度、采收质量、炒法、粉碎程度、存放时间、水的品质、水的硬度和温度、咖啡与水的接触方式、煮过后的保温度、放置时间,等等;其中的每一种因素又可以细分为更小更多的因素,比如“炒法”,就有方式、温度、用具、环境、工人的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区别。

由此,改进咖啡的味道可能会有多少种方法呢?二、无穷多的属性思考:1. 什么是属性?事物的属性具有什么特点?2. 世界上为什么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3. 同一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答案?你是否经常做这样的尝试:对同一个问题去寻找多个答案?训练:一笔连九点:·········三、无穷多的变化思考:1. 世界为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 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春秋时期的楚国与宋国。

3. 你面前的这张桌子它就是一张桌子吗?讲台上站着的仅仅一位老男人吗?4. 汽车发明出来了,为马车生产马具的商人是不是该关门歇业?为什么?结论:事物的变动是对人们智力的考验,对于能够不断进行创新思维的头脑来说,变动意味着发展的机遇;而对于因循守旧的头脑来说,变动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你认同上述观点吗?为什么?第三节创新思维运行的化无穷为有穷创新思维对象无穷多,对象的属性无穷多,对象的变化无穷多。

因此,只有在所谓的过程中化无穷为有穷,才能够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如何化无穷为有穷呢?一、对象选取在无穷多的创新思维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进行思考。

(一)选取的依据——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知识储备假如全世界的通讯信号全部中断,结果怎样:1. 病危的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死亡率上升;2. 报警无法实现,火灾的损失大大增加;3. 引起了两人之间极大的误解;4. 那太好了,我们就不用付电话费了!思考:为什么会有上述完全不同的回答?它们可能是由谁做出的?(二)如何进行创新性选取1. 准确地选取与特定问题有关联的外界对象,是获得新创意的基本前提。

2. 在一定的情况下,打破常规,扩大选取范围,把原先摈弃的对象重新纳入选取,则是创意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据说,爱迪生在制作电灯泡的发光丝时,几乎试用了他能够找到的所有材料,包括人的头发。

你如何看待“得病乱投医”?二、属性抽象抽象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头脑无法处理具体事物无穷多的属性。

抽象使得事物变得简单,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便显示出来了!(一)含义所谓抽象,就是从某一对象所具有的无穷多的属性中抽取出一种或几种属性,舍象(去)其余无穷多的属性。

这时头脑只思考几种经过抽象而来的属性,而对于其他无穷多的属性暂时不予理睬。

这样一来,无穷多的属性就变为数量有限的属性了。

抽象和舍象是同一个思维行为的两个不同方面。

思考:1. “任何肯定都是否定”,这句话正确吗?2.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句话正确吗?3. 为什么会有“饥不择食”之说?这里的“不择”指的是不择什么?4. 请抽象(去)狗的属性并分析“狗仗人势”之说。

(二)如何进行创新性抽象1. 存异求同任何两种以上的事物,无论其差别多么巨大,我们的头脑都能在它们中间找出共同点,也就是抽象出共同的属性;这也是创意思维经常使用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是取得谈判成功的解决办法。

在不同之中看到相同(在相同之中看到不同)。

2. 再次捡拾起舍象掉的属性加以重新认真思考,往往可以发现一个新天地,产生新的创意。

遇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多年的老朋友竟做出了很卑鄙的事情”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人为什么会犯下片面性的错误?三、动态截取面对外界对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无穷无尽的变化,我们的头脑只能采取“动态截取”的手段,才能够认识事物。

(一)含义1. 即把连续变化中的事物一段一段地剖开,从一个或几个剖面来思考事物,从而把事物无穷的变化转化成有限的变化;把动态的事物凝固成静态的事物,这样方便地进行思考。

2. “动态截取”的另一种含义,即忽略其微小的变化。

尽管事物细小的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只要事物没有发生本质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就可以认为事物是静止的。

思考:“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否正确?这在哲学上被称之为什么?(二)如何进行创新性截取1. 变换截取的标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就变了,创意的萌芽便显示出来。

2. 打破常规,变更“截取点”,将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念。

思考:1. 堕胎犯“杀人罪”吗?2. 避孕是否就是“杀人”?四、创新思维运行外部环境的选择创意思维的运行需要某种良好的外部环境。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选择并把握住自己的最佳思维环境。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或发现:在某种环境里,头脑特别灵光,新观念新办法层出不穷;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头脑像一张空白的纸,或者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有“江郎才尽”的感觉!?不必太认真,但也不能不思考: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冰天雪地里思索哲学问题;法国学者笛卡尔,一定要在烧着壁炉的房间内裹着被子沉思。

音乐家莫扎特喜欢一边做体操一边构思旋律;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巨著时,习惯于站立窗前,眺望远处的一座古塔。

后来,窗外有几棵树长大了,枝叶遮住了古塔,这使得康德心乱如麻,十分不自在。

当地市政府为了支持哲学家的工作,便派人把那几棵树砍掉了。

思考并试验一下:看看哪种环境或者哪种物体能够最有效地刺激你自己的头脑,使之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创意。

(二)克服对环境的过分依赖利用外物激发创新是个好办法,但是,如果过分依赖外部环境,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心乱如麻,也是不好的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应该是,在各种外部环境中都能进行有效的创新思考,都能利用身边的各种物体作为良性刺激物,激发头脑产生创新。

训练:听说毛泽东在长沙上学的时候,经常在戏院、闹市等嘈杂的环境里读书和思考,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头脑,增强其抗干扰的能力。

第四节创新思维结果的似是而非许多情况下,创新思维的结果变得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难以简单地断言为“真理”或者“谬误”。

比如:究竟是张果老骑驴骑错了方向呢,还是那头毛驴站错了方向?一、并非“纯粹客观”(一)“纯粹客观”的含义即面对同一个外界对象,不同的人应该得出相同的观念和结论;如果他们之间的观念或者结论有差别,那么其中必然有的正确有的错误。

(二)“纯粹客观”——不可能,亦没必要1. 原因:①所谓“纯粹客观”的事物和现象,其自身具有无穷多的对象、无穷多的属性和无穷多的变化。

要想“真实”而毫无偏差地把握某个事物,就有必要对所有这些对象和属性毫无遗漏地予以认识,然而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