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引导

第六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引导

第六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引导第六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引导
20世纪80年代初,控制性详细规划伴随着我国城市土地批租政策的施行而引逐步发展起来。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初期,只引入了区划中一些地块控入和制的核心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等,编制目的只是便于城市土地的批租、协调批租地块之间的关系,缺乏城市设计的思想。

为适应城市建设新的更高要求,后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注入了新的观念,将城市设计的思想纳入到其中。

如1987年《桂林中心区详细规划》(清华大学编制)在引入区划思想的同时,结合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95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中包含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指标,其中指导性指标包括对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的要求及其他环境要求。

实际上明确了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运用。

现在,城市设计引导已经成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项重要建筑体量、建筑形式与建筑色彩控制
建筑体量、建筑形式与建筑色彩是人们对一栋建筑最直观的感受,城市风貌的协调和特色的营造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控制。

一、建筑体量
建筑体量指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体积,包括建筑的长度、宽度、高度。

建筑体量一般从建筑竖向尺度、建筑横向尺度和建筑形体三方面提出控制引导要求,一般规定上限。

建筑的体量大小对于城市空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大小的空间,被大体量的建筑围合,和被小体量的建筑围合,给人的空间感受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建筑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其体量大小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

大体量建筑在大的空
间中给人的感觉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建筑体量的控制还应考虑地块周边环境的不同,比如临近传统商业街坊,规划若
兴建大体量的建筑,一般应运用适当的设计手法,将其“化解’’为若干小体量的建筑,使之与周边传统建筑体量相协调。

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为例。

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体量都很巨大,但在开阔的天安门广场上没有大而不当的感觉,建筑体量与所处空间的大小有了很好地呼应(图6-1)。

与天安门广场相连的东西长安街上的建筑体量也很巨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大体量建筑可以很好的体现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庄严形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要与整个北京恢宏大气的城市格局相协调。

二、建筑形式
时代的进步使建筑具有了更多的外在形式,而不同的城市因其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也会产生不同的地方建筑风格。

应根据具体的城市特色、具体的地段环境风貌要求,从整体上考虑城市风貌的协调性,对建筑形式与风格进行引导与控制。

但建筑形式的统一并不意味着一味强调某种单一的建筑形式,那种严格规定绝对的整齐划一的建筑形式,不仅扼杀了下一步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创作和发挥,也使整个城市景观单调乏味。

多年前,北京曾一度“大屋顶”盛行,但不顾经济美观适用等基本原则,不顾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环境,用千篇一律的大屋顶来阐释古都风貌,为城市风貌带来了”中走出来,国家体育诸多不协调的音符。

现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开始从“大屋顶
场、五棵松体育中心、央视大楼等一大批现代主义建筑即将拔地而起,表达了北京走向世界的愿望。

虽然这些新建筑有些另类的造型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从千篇一律到标新立异,好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至少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以上海南京路为例,从历史发展的线索来看,南京路建筑大致上经历了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现代建筑等几种形式,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的烙印在建筑的形式上会有十分直接的反映,因此,人们才会说“城市是石头的史书”(图6—2)。

建筑形式控制的内容很多,依据规划控制的目标来确定。

常用的有主体结构形式控制,如横三段、竖三段;屋顶形式控制,如坡顶、平顶等。

例如对屋顶形式的控制中,斯特拉斯堡的屋顶是大斜坡加多层老虎窗(图6—3),而上海浦东陆家嘴则要求每一栋建筑的屋顶都不一样(图6—4)。

三、建筑色彩
色彩对于人能引起生理反应,这是因为人们是通过视神经细胞的感受而识别出各种色彩,各种色彩因其波长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刺激。

黄色波长较长,对人眼的刺激大因而使人有一种扩张感;而蓝色却相反,因其波长较短,刺激小而造成一种收缩感。

色彩除了对人有生理反应外,同时还具有心理的反应。

中国民间每逢喜事喜欢用红颜色来表示,而办丧事则用白颜色或者黑颜色。

色彩对人来说是有感情的,或者说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色彩的表现力。

在封建专制时代,帝王的宫殿、将相的府邸与贫民百姓的住宅无论在建筑型制上还是建筑色彩上都进行了严格的区分,由统治阶级制定对色彩的使用也体现出森严的等级观念。

进入民主时代,色彩不再是某些权贵的专属,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颜色,从而才有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色彩也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直观感受的主要要素之一,如青岛给人的印象是“青山、绿树、红瓦、蓝天、碧海”。

统一协调、富于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令街道或,6)。

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有相对适合它的建地区具有动人的魅力(见附录彩图5
筑形式及色彩。

包括居住建筑的色彩、‘商业建筑的色彩、办公建筑的色彩、景观建筑的色彩、文化建筑的色彩等,它是一个集中的、完整的建筑色彩体系。

一个城市的建筑色彩,要受其历史、气候、植被、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北方城市,因其气候寒冷,植被颜色较单一,民风奔放,建筑色彩往往较南方艳丽。

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良好的色彩设计正是改善城市面貌,塑造个性魅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一些城市如武汉、南京、北京等也开始着手对城市色彩进行统一规划。

在国外一些城市,对户外广告牌的颜色也有特殊规定。

如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麦当劳的“M’’标志是白色的,是因为在这条街不允许使用黄颜色。

建筑色彩一般从色调、明度和彩度上提出控制引导要求,建筑色彩的控制应分类进行,包括:
1(建筑主体的色谱(如墙面、墙基、屋顶等主要颜色);
2(点缀色谱:指与建筑主调相配合的建筑体的其他因素(如门、窗框、栏杆等);
3(组合色谱:指建筑主体色谱和点缀色谱相配合的谱系。

附:国建筑空间组合控制
建筑群体环境的控制引导,即是对由建筑实体围合成的城市空间环境及其周边其他环境要求提出控制引导原则,一般通过规定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开敞空间的长宽比、街道空间的高宽比和建筑轮廓线示意等达到控制城市空间环境的空间特征的目的。

城市建筑群体整体空间形态可以分为封闭空间形态、半开放空间形态和全开放空间形态。

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建筑空间组合采用不同的形式,形成公共或私密的空间形态。

对建筑空间组合的引导控制,一般可以运用具体图示的方式推荐建筑组群空间组合的形式,规定或推荐开敞空间的长宽比值、街道空间的高宽比值和控制建筑轮廓线起伏示意,从而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引导和控制。

以上海宝山区罗店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图6—5)。

罗店中心镇是上海十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十个特色卫星城镇之一,总体定位于北欧风格,以居住用地为主,按密度将其分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形态,并分别给出建筑空间组合方式示意。

下图为花园城住宅类型的空间组合模式,以周边式和围合式为主,进行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形成统一又富于变化的院落空间形式。

第三节建筑小品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绿化小品、商业广告、指示标牌等街道家具和建筑小品的引导控制一般是规定其布置的内容、位置、形式和净空限界。

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由于对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还未有明确的定位,城市设计成果往往只作为某种参考,难以成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因而近年来城市重要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往往与城市设计一同编制,二者互为补充,将城市设计导则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例如,大同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对户外设施进行了分类引导与规定,对户外广告标识的位置、色彩、净空高度、大小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见附录彩图7)。

又如,杭州湖滨旅游商贸区城市设计中,针对不同路段、地块,对其公共空间、滨江天际轮廓线、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建筑后退以及建筑色彩等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城市设计引导(见附录彩图8(a),(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