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我们中国本就该有的样子

台湾,我们中国本就该有的样子

台湾,我们中国本就该有的样子这是一篇给大陆朋友看的台湾解析,希望能够将台湾的独到之处展现给对它那么陌生的我们;这也是一篇给台湾朋友重新审视家乡的文化小品,希望通过一个外乡人的眼光让你们对台湾有些新视角。

就像我非常感谢环台期间台湾朋友带给我最真实的台湾文化与在地生活,而我的台湾朋友也惊讶于通过我的眼睛他们对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重新充满感恩。

如果你只是谈论故宫、日月潭、阿里山这些旅游团景点,如果你只是关心台湾夜市的美食小吃,如果你只是好奇台湾妹妹是不是声音如林志玲般嗲,如果你只是花痴台湾的偶像剧,那么,请不要告诉我你真的懂台湾。

因为台湾的内涵远不止如此!【文化创意领先亚洲,每个台湾人都是文艺青年】相比风光与美食,台湾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文化创意,这一切在中国都独一无二。

在台湾这个十分现代化的都市,你既能体会现代事物,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台湾社会文化感很强,文化氛围堪比大陆的北京。

由于在文字上保留了繁体字和部分古语用词,台湾人在阅读古籍时的障碍相对小于大陆。

这使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入的理解与传承。

台湾人又很爱读书,有位网友在微博上写到在大陆地铁里年轻人大多在玩手机,而在台湾他们往往在看书。

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书店已然成为台湾文化地标,它不仅有夜间照耀在桔色灯光下的海量好书,更有诚品自己出品的杂志《诚品好读》及文化课堂诚品讲堂,源源不断将好文化传递给民众。

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台湾人似乎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良好的文学眼光与素养。

不仅在岛内初版的图书兼备文字功底与优美的视觉设计,在外籍书的引进上台湾人也总能够筛选出精华引进。

同时台湾的翻译译文大多比大陆一些作品读起来更有文化底蕴与美感。

除了能够“推陈”保留中国的大国文化,台湾同时神奇在它还能够“出新”——台湾创意氛围良好,是不输日本的中国创意之都。

台湾的广告、设计、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很发达,孕育了话剧创意导演赖声川、文案天后李欣频、广告创意天才包益民、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等各界的创意大师;难怪有任何全球性的设计与创意展会在中国举办,就一定会选在台湾。

在台湾,创意随处可见。

随意一处街边广告、随便一瓶酸奶上都洋溢着创意而深刻的文案。

记得在一个周一工作日早上和我很多上班族同乘一辆公车,偶然间看到CBD大楼上一块绿色扎眼的广告牌上写着:我们的国家不大,那么急要去哪里?虽然我当时不是个睡眼惺忪忙忙碌碌奔赴公司的上班族,但看到它瞬间完全被Hold住了,那个早晨顿时困意全无。

台湾同样用艺术极具创意的为原本老旧的老厂房老仓库注入新活力,相当于2个北京大小的台湾竟屹立着大大小小上百座“艺术再生空间”。

大到台北由老酒厂改造的的华山1914艺文中心,由松山烟厂改造的松山艺术区,由废弃村落改造的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小到高雄改造老房子而生的豆皮咖啡馆。

很多旅游团旅游到了台湾经常会抱怨这所城市怎么旧旧的,殊不知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认为这些文化创意都高高在上是艺术家们的专长,那就狭隘了台湾。

在台湾,文化与创意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

台湾各大艺术馆与文化机构经常举办各色展览,同时很多机构都开有文化艺术课堂,从电影创意、音乐表演、时尚生活DIY到手机数码应用研究、文化色彩搭配应有尽有。

在台湾街头,随意趴趴走都会邂逅一些令人惊奇的特色小店,比如松江路的叙事馆餐厅,可以边吃饭边亲自体验木偶戏文化,兴起之余完全可以自己来上一出“木偶历险记”。

难怪连台湾人自己都说时不时就会被街边新开的小店惊艳到。

在台湾,恐怕人人都是文艺青年!【社会便利与人性,不输成都杭州的宜居城市】在台北松山艺术的台湾设计馆里记录了台湾设计行业发展的历史。

由1950年开始,台湾的工业设计以10年为一个单位逐步由满足功能性设计到做符合人性化的设计、趣味性设计、新奇性设计,再到现在的追求人性化贴心设计。

这份人性化贴心设计不仅体现在台湾向全世界展示的创意作品中,它同样回归百姓家,洋溢在整个台湾的每一个街边细节里。

要看一个城市的人性化与便利性,就要看看他们怎么对待残疾人。

在台湾的半个月里,我在街上、在捷运站、在诚品书店经常见到乘着专用车出行的残疾人。

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去商场购物,仿佛与别人没有任何差异,这背后是台湾处处高便利性的城市设施设计。

比如台北的捷运(即地铁)有很多层,各层分布不同线路,如果你需要换乘大多时候只需要从B3到B2这么简单,而这层层转换间也专门为行动不便或行李较多的人准备了直梯。

台北的捷运换成很难超过5分钟,而在北京,我不敢想象一个残疾人在西直门由13号线转乘2号线的崩溃。

正常人都需要边走过层层楼梯与拐角边骂爹长达15分钟,又何况是行动不便的他们。

在大陆,我们在街上在商场在各个生活场所很少能看到这些残疾人。

虽然街上有盲道却经常被各种摊位或停靠的自行车占用,地铁里有残疾人专用装置却几乎只是个摆设。

再比如,台湾所有便利店门口都有公益箱,顾客可以随手捐购物发票给贫困老人刮奖用于改善生活。

据说真的有人因此中过上百万,惠及了不少老年人;台湾的捷运及公车全部配有“博爱座“,平时大家不会去坐,完全是留给老幼病残。

而且捷运站还贴心的提供博爱贴纸,不好意思开口的老婆婆可以通过它获得大家的让座;台湾很多公车站牌可以360度旋转,方便等车的旅人任何角度查阅;台湾的公车座位两角弓起,习惯在车上小睡的朋友再也不必东倒西歪免去了不少尴尬;台湾的各个国家公园旅游观光动线设置的非常清晰,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同时很少会迷路,游玩的便利度极高……风景优美、人文丰富、生活便利度高,要定居,来台湾吧!【人情最温热,中国本来就该有的样子】我们这些80后90后,从小是听着父母唠叨“我们那个年代”长大的——“我们那个年代,社会治安非常好,晚上睡觉不用锁门;我们那个年代,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友善经常往来;我们那个年代,社会人都很单纯没那么急功近利……”来到台湾,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父母口中的“我们那个年代”。

就像很多台湾的地名“忠孝、仁义”一样,在台湾短短的15天里,我们从小认为作为中国人的良好传统、对文化和艺术的尊重、该有的知书达礼仁义忠孝,我在这里都看到了。

来过台湾的朋友几乎无一不被这座城市的人们之间的浓厚情谊所打动。

台湾是人情最温热,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别人的体贴之城。

记得美国有本书叫做《消失的搭车客》,讲的是人情的淡漠。

而在台湾,很多人是很愿意主动让你搭便车的。

我在垦丁由于钱用完了只能步行4公里的上山路去垦丁森林公园时,一路上很多游客租的客车一辆辆驶过,最后停下来主动载我的却是一位当地人。

著名旅游达人古岳和刘畅写过一本《搭车去柏林》的书,我想这在台湾一定是再正常不过了。

在台湾,如果你迷路,很多指路人甚至愿意把你直接带到目的地,在台湾,去商店购物、小吃店吃饭、甚至是做公车上下车,店员、司机都会跟你说谢谢….. 台湾,就是我们中国本来该有的样子!台湾,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有一天能再与你相见……作者蔡娜来源21CN编辑:胡梦梁祝文化园游记梁祝文化园位于宁波西郊高桥镇梁祝村,准确地说就在梁祝大道通途路口北约500米处,交通十分便捷。

自驾车的朋友走通途路从市区过来,也就10分钟左右路程。

8车道的路面,油门一踩就到了。

其次公交车也是很方便的,238路(宁波话寓意“梁山伯”),起点镇明路公交站,终点就是梁祝公园站了,大家可以在起点站、鼓楼站、天一家园站等停靠站点上车直达梁祝公园。

另外即将于2014年建成通车的轨道1号线更大大方便大家到梁祝公园来。

这条轨道交通西起高桥镇,经过三江口、东部新城,东至北仑,在梁祝公园南侧设有梁祝站,届时给大家出行又多了一种选择。

沿着公园门口梁祝大道进来,远远的一排古色古香建筑和“梁祝文化园”名称的横匾就映入大家的眼帘,这就是梁祝文化园景区的入口了,两侧厢房是景区服务中心。

整个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明清时代江南水乡风格,朱墙墨瓦、飞檐翘角,两条栩栩如生的石刻龙护卫着大门的屋脊,屋檐下镶着一张张色彩清秀的山水画,仿佛把人一下子带回到属于梁祝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

门口有两个石雕的麒麟,身体半蹲,嘴巴微微张开,仿佛在欢迎四面八方的来客,又好像是在护卫着千年遗存的一方净土,守护这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下面我们就顺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相遇、相知、相爱、相守的动人爱情故事去追溯那个迷人的传说吧。

过大门右拐,有一个简朴的木制四脚亭,唤作草桥亭,这里是公园游览的起点,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初识结拜的地方。

正如纳兰若容在词中所言,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一次相见总是美好的,草桥结拜是两个异乡求学的同乡结谊之地,也是梁祝结缘之所,是故事的开端。

外面下着雨,两个年轻人因为躲雨相会在这个简陋的草亭中,这时爱情的种子已经在一个年轻人的心中悄悄发芽。

在这里,设置有恋人印记碑、爱情柱等,希望还没有结缘到自己那一半的朋友能够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过了草桥亭,穿过一条小河,就来到万松书院的门口。

一个四柱三间的牌坊矗立在书院的门口。

整个牌坊屹立在书院建筑南北朝向的中间线上,镂刻并举,花岗岩石材的牌坊正面写着“万松书院”几个大字。

穿过牌坊,进入万松书院的大门。

万松书院共三进,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的三大特征——祭祀、讲学、藏书,展现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布局和教学场景,同时回顾和还原梁祝同窗三年的有趣故事,渲染梁祝同窗好友之间的纯洁爱情,再现梁祝求学、苦读、同寝的场景。

大门后的第二进为先师殿,这里是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以求培养读书人对“先圣先儒先贤”德业的崇敬和景仰,以达到劝戒规律、见贤思齐的目的。

先师殿的中间主屋为祭祀之用,两侧壁放置劝学、训诫的字、画、石碑等使人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穿过二进先师殿,仿佛进入江南园林的场景中。

场地虽然不大,但是一池碧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池水清澈见底,水面触手可及,池中金鱼畅快的游动,假山、怪石嶙峋。

当你从这个角度看的时候是一副场景,走动几步后,另外一幅景象又映入你的眼帘。

在水池的后面,一幢二层建筑坐落在这里,写有“明道堂”几个大字的牌匾使人一眼就认出这里是学生上课的地方。

一楼中间三间是讲堂,东西两侧的厢房一间是师父师母课堂,一间是梁祝书房。

在这里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梁祝蜡像,有英台要师母帮忙提亲的场景,也有英台如何妆扮男儿身的方法手段,在这里憨厚的梁山伯始终没有发现祝英台的女儿身,也是在这里祝英台定下了终身相守的决心。

从万松书院的后门出来,远远就看见山脚下有一个铜质的樵夫雕塑背着一捆柴向家走去。

这座小山虽然不高,但是名气却不小,就是凤凰山。

山上建有凤鸣亭,站在这不高的山顶上,整个公园绿树掩映,山一侧的百花坡上各色花卉随风舞动,形成花的海洋。

碰到樵夫,也是祝英台在十八相送的路上第一次向梁山伯暗示,当英台问道“他为哪个把柴打,你为哪个送下山?”时,用这个几乎比较牵强的类比来暗示梁山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