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的刑法规制
摘要: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自从有人类所记载的文字开始,家庭一直是其成员进行暴力活动的舞台"。
历经时代变迁,家庭暴力问题依然瘤疾不化,历久弥新。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人类的共同呐喊。
本文基于保护基本人权和推动法制现代化的考量,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刑法规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力求在刑事法律基本原则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切身利益,更加明确地界定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使刑法的指引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减少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
据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调查分项目2001年对浙江、湖南、甘肃三个省2543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显示,夫妻间动过手的家庭占被调查样本的34.7%,其中,农村是42%,城市是27.5%。
为消除家庭暴力,联合国专门制定每年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一、家庭暴力界定
1、对家庭暴力主体范围的界定
1996年英国《家庭法案》规定的家庭暴力主体范围就包括“配偶、前配偶、同居者及前同居者等。
”韩国1997年出台的《家庭暴力惩治专项法案》,“将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也限定为家庭成员之间”。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l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我国司法解释也把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限定在家庭成员之间。
我认为,把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限定于家庭成员之间是合适的。
2、对家庭暴力的客体范围的界定
国际公约对家庭暴力的客体范围限定在身体、精神和性三个方面。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从履行国际义务的角度出发,普遍遵循有关国际公约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界定。
但是也有例外情况,比如韩国则将家庭暴力的客体范围限定在身体、精神和财产三个方面。
在我国,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家庭暴力的客体仅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既没有明确规定性暴力,也没有明确规定财产暴力。
对此,我认为,从现实中家庭暴力的危害表现来看,其不仅会危害人身权,而且也会危害到财产权。
3、关于家庭暴力的程度范围
家庭暴力行为应当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行为:
(1)身体暴力:行为人以殴打、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
家庭成员实施或威胁实施身体上伤害的行为;
(2)性暴力:行为人以强制、凌辱、虐待等方式,或者以停止或敷衍
正常性生活为手段,对家庭成员实施或威胁实施性伤害的行为;
(3)精神暴力:行为人以侮辱、诽谤、冷淡等方式,对家庭成员实施
或威胁实施精神上伤害的行为;
(4)财产暴力:行为人以损坏家庭财产、妨碍其他家庭成员获得经济
来源等方式,对家庭成员实施或威胁实施的财产上的损害行为。
二、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规制缺陷
我国由于对家庭暴力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现行刑法中没有对家庭暴力犯罪的专门规定。
其对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处罚也是通过比照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条款的规定定罪量刑。
不可否认,我国刑法在规制家庭暴力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家庭暴力犯罪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家庭暴力关注度的提高,我国现有刑事法律对家庭暴力的规制缺陷也日益显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设定专门的家庭暴力罪
目前我国仅有《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察,
人民检察院应当衣服提起公诉。
"而这一原则性的规定根本不足规制现实中的家庭暴力行为。
,再加上我国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会降低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危害的认识。
就具体的家庭成员来讲,会把家庭暴力行为作为自己的家务事,而不会视为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受害一方只能无奈坚持“家丑不可外扬’’,而施暴一方的气焰则更加嚣张。
2相关的规制体系不够完善
第一,犯罪主体不明确。
如前文所述,家庭暴力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但是,现行刑法在规制家庭暴力犯罪的主体中,除了规定虐待罪是特殊主体外,其他的相关罪名全部是一般主体,这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打击家庭暴力犯罪。
第二、定罪标准较高。
就典型的家庭暴力犯罪——虐待罪而言,现行刑法规定的定罪标准也较高,即必须达到“情节恶劣”才能够定罪处罚。
而“情节恶劣”的具体表现是:虐待手段残酷、持续时间长、动机卑鄙、屡教不改、虐待多人、引起公愤等。
过高的定罪标准,使刑法对于经常发生的,但没达到虐待罪定罪标准的家庭暴力行为缺乏相应的规制,这不能不说是刑法救济体系上的缺漏。
第三,追诉权的弱化。
基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和私密性考虑,我们现行刑事法律制度将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一般设定为亲告罪。
如虐待、轻伤等案件,除非出现严重后果,如被害人重伤或死亡,一般使用自诉程序,而排除了国家公诉权的行使。
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在于尊重受害
人的自身意愿,但在实际上却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造成的后果是,司法机关一般情况下不去管家庭暴力,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暴力受害人不敢或者不能去法院告诉,处于强势地位的施暴者认为法律不能管,从而无法对家庭暴力受害人进行有效保护,间接助长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
3、诉讼程序方面的弊端。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涉及家庭暴力的一些刑事诉讼,如虐待、轻伤害等案件,适用或可以适用自诉程序。
例如,虐待罪就是告诉才能处理的自诉案件。
立法者制定此项条款,是顾及到虐待行为的隐蔽性,从而将起诉权赋予受害人。
该项规定理论上可以避免因公诉机关的不干预而造成受害人求助无门的困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受害人因为其身心上受制于虐待者,他们往往不敢也不可能去诉讼。
广州市妇联年度对广州地区家庭暴力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二成的受虐者会选择诉讼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基本人身权利。
从该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规定只会使得虐待者逍遥法外,甚至导致受虐人以激烈的违法方式来摆脱受虐的境况。
三、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1、建议刑法增设“家庭暴力罪”
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恶意侵犯公民人权,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是一种犯罪行为,这一点已被举世公认。
“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公正和有益。
"嵋羽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刑法都专门设有家庭暴力罪。
但
是,由于我国对家庭暴力犯罪研究起步较晚,现行的刑事法律对此规定非常分散,十分不利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为此,笔者建议在我国刑法中增设“家庭暴力罪",将严重侵犯家庭成员人身权利、精神、性权利和财产权的家庭暴力行为均纳入到刑事法律责任体系中。
需要指出的是,新设的“家庭暴力罪"应当是一个类罪,而非具体罪名。
2、建议构建自诉与公诉相结合的诉讼制度
我国现行刑法目前没有对家庭暴力作出直接性的规定,大多数依照虐待罪定罪处罚。
按照刑法第260条的规定:虐待家庭成员,只有“情节恶劣"才能构成虐待罪,在诉讼程序上,只有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才可以由公诉机关提起公诉。
没有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告诉的才处理。
“情节恶劣”意味着施暴者的家庭暴力行为已经达到了犯罪的程度,具备应受刑罚处罚性。
从刑法保护法益的角度,司法机关此时应及时主动运用公权力介入。
但是我们现行刑法将“情节恶劣"的虐待罪又规定为“告诉才处理”。
’因此,我认为对于较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区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规定:一是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家庭暴力行为,由公诉机关提起公诉;二是没有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家庭暴力行为,实行自诉与国家公诉相结合的方式,受害人可以自行到法院去告诉,同时国家也不放弃追诉权,以此填补当前法律规制的空白,不给家庭暴力留任何余地。
3、在量刑上加大对家庭暴力罪的刑罚力度。
家庭暴力罪是一种主观恶性强,无视人道主义,严重践踏人权的犯罪,对其惩治力度决不能轻。
我们认为应该将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的刑罚力度提高到与伤害罪相持平;而遗弃罪作为一种性质特别恶劣、违背人道主义的犯罪,是对人类生命权的严重侵犯,其法定刑更应特别提高到与故意杀人罪相持平。
倘若刑罚对施暴者不能罚当其罪,非但遏制不了家庭暴力,反而会使其更加变本加厉,让受害人遭受更大的痛苦。
因此,提高家庭暴力罪的刑罚力度,不仅是为了严惩施暴者,更是为了实现法律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参考文献
1、家庭暴力罪及其防范和控制陈晗霖,王玲《理论探索》2005 年第 2期
2、家庭暴力刑法解读罗长斌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3年l2月
3、对家庭暴力案件适用虐待罪的反思王晖池中莲克拉玛依学刊2013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