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虐童”现象及刑法规制

“虐童”现象及刑法规制

“虐童”现象及刑法规制
【摘要】近年来,虐童事件的频发,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激烈讨论与强烈谴责。

对于目前社会中主要存在的虐童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家庭,主要存在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二是学校,主要存在于幼儿园教师与学生之间。

对于第一类,我们现行的民法、婚姻法以及刑法已经可以很好的规制及处理此类虐童行为。

但对于第二类虐童行为,我们现行的法律体系都还不能给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及措施,由于缺乏法律上的有效规制与惩罚,从而导致虐童事件频发。

【关键词】虐童;刑法规制
一、虐童事件频发的原因
虐童事件之所以如此频发并受到广泛关注,是由多方面原因造就的,具体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1.立法的局限。

我国目前虽有相应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规范,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更缺少规制儿童虐待的专门立法。

(1)宣言式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2)具有制裁性质的法律规定缺失;(3)相关法律法规对受虐儿童保护的缺失。

2.强制报告制度的缺失。

很多国家规定了未成年人遭受暴力的强制报告制度,医生、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等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人员和专业工作者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暴力虐待的有义务进行报告,但我国缺少这样的规定。

3.缺少专门机构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日常的儿童权利保护工作,仅有妇女儿童委员会、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等
协调性机构,对儿童的保护不能有效的进行。

4.缺乏对于受虐儿童的替代性监护制度。

在一些案件中,剥夺监护人监护权是保护儿童的必要措施,对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和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法律都规定了撤销未成年人监护人资格的法律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缺少监护人,我国又没有国家监护制度,儿童无法独自生活,其成长依然处于不健康的环境下,这种保护对于儿童来说,实际上是无效的。

5.幼教自身心理问题。

有心理专家分析,之所以出现幼教虐童,是因为幼教自身可能在一个长期充满着暴力虐待的环境中成长,从业后,将自己的这种报复心理施加到年龄偏小的孩子身上,同时,由于孩子年龄较小,表达能力有限,也不可能很好的将自己的遭遇描述给家长。

从而,便滋生了“虐童”事件的频发。

二、从警方撤销“颜某虐童案”解读我国《刑法》相关规定
浙江温岭警方做出对“颜某虐童案”的撤销决定,并不是对虐童现象的一种放纵,而是遵循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是公权力的依法行使,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行为。

在做出撤销决定之前,官方就颜某的行为所可能触及的刑法罪名进行了讨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虐待罪。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必须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的成员,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者扶养关系。

如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等。

虐待者都是具有一定的扶养义务,在经济上或者家庭地位中占一定优势的成员。

非家庭成员,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从该罪主体上看,颜某是不可能构成虐待罪的;
2.故意伤害罪。

该罪客观要件之一则是必须照成轻伤、重伤或者死
亡三种后果之一,否则不构成本罪。

颜某的行为并不在客观上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该观点也被否定;3.寻衅滋事罪。

温岭警方最初以寻衅滋事为由刑拘颜某,其做法并不科学。

寻衅滋事是指凭借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多势众、身强力壮、凶狠残暴来“征服”对方,欺辱他人,以显示自己的强悍和无所顾忌,多发生在公共场合,由此看,颜某的行为亦不构成本罪。

最后,由于《刑法》中没有适合颜某的这种“暴力”行为的罪名,因此警方最终作出了撤销该案件的决定。

三、将虐童行为纳入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对于这种频发的虐童事件,社会各界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解决方案。

比如,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建、建立专门机构保护受虐儿童、建立替代性监护制度、加强对幼儿园以及幼教人员的监督管理、等,这些解决措施可能能对虐童者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对虐童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笔者认为,仅仅有这些制度,我们就能很好地保护幼儿,让他们免受伤害吗?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刑法来具体规定,虐童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应当以刑罚的方式来震慑、惩戒施暴者。

有学者提出增加“虐童罪”或者“职务虐待罪”来规制这种行为,目前我们暂不讨论规制这种行为的具体罪名叫什么,而是应当意识到有必要增加这样的罪名。

1.我国原则禁止虐待儿童的法律法规很多,但大多是倡导性的,不足以保护儿童免遭伤害;2.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约4成的儿童曾受到过不同形式的虐待,有4.4%受到过多种严重虐待。

虐待
行为如此猖獗,影响如此恶劣;3.虐童行为入刑,是放宽虐待儿童的入罪标准,将没有造成死伤但是性质恶劣的,或者有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的行为予以定罪,这是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儿童是没有社会化的群体,依赖性非常强,一旦受害,没有独立表达诉求的能力。

儿童有什么样的诉求,向谁起诉,谁来控诉,谁来负责,都没有相关规定。

由于刑法自身的缺失,使得这种没有人性的、令人痛恶的、严重损害儿童权益的危害行为得以逍遥于刑法之外,让人悲愤、痛感惋惜之际,也让人不断的进行思考,我们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去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去保护我们的孩子们,去保护这些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
[2]白建军.关系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